时间:2024-05-07
□ 本刊记者 曹凤余 冯 琳
有支持的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与学习支持服务
——第六次“中国远程教育专家论坛”综述
□ 本刊记者 曹凤余 冯 琳
[编者按] 实现“有支持的学习”,是远程开放教育内涵建设和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总结远程开放教育学生学习支持服务的经验,并在新一轮教育改革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关注社会教育需求和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增长与变化,把握信息技术,特别是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发展与应用趋势,探讨信息技术为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尤其是学生学习支持服务所提供的可能性,以及逐步实现这些可能性和破解相关难题的路径,不断丰富和充实学生学习支持服务的内涵,提升学生学习支持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是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重大实践与理论课题。
为加强远程开放教育学校、机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和研究者、实践者在远程开放教育学生学习支持服务相关领域实践探索的学术交流,共同探讨如何应对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和学生学习支持服务各环节的挑战,推动新技术、新方法及新型服务在学生学习支持服务领域的实际应用,促进远程开放教育学生学习支持服务的创新探索,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和上海蓝卓教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于2010年9月27日联合主办以“有支持的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与学习支持服务”为主题的“中国远程教育专家论坛”。本次专家论坛的议题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远程开放教育实现“有支持的学习”提供的新的可能性及实现路径;学习者学习需求变化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其对信息技术应用与学习支持服务提出的新挑战;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学习支持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路及相关实验;泛在学习、移动学习的理念、技术及相关产业发展对远程开放教育及其学习支持服务的影响。
应邀出席本次论坛并作主题发言的专家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习支持服务中心主任匡贵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研究员蒋国珍,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校长毛汉领,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杨青,电大在线远程教育技术公司总经理赵敏,奥鹏研究院研究员施志毅,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孙福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胡吉成,上海电视大学副校长陈信,上海蓝卓教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志鹏。参加广播电视大学学习支持服务工作研讨会的代表出席了此次论坛。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中国远程教育》主编严冰、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校长方志刚和上海蓝卓教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进明在论坛开幕时致辞。论坛由《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总编辑冯琳主持。
匡贵秋、蒋国珍:应用信息技术有效促进有支持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在学习资源配送方面,信息技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保证了资源信息互通的真实性、准确性,也保证了服务渠道的多元化与个性化,同时为服务的便利性提供了可能。从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创新的角度看,情景创设对学习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不同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方面有不同的要求,而不同的信息技术为不同的学习方式提供不同的支持。
信息咨询服务可以成为典型的应用信息技术来做好支持服务的例子。比如远程接待中心,是信息收集、处理、传输的集成,利用了电话、语音、邮件、BBS、短信、传真等多种方式来接受信息、处理信息,服务学生,既能够解决常规的问题,也能够回答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当中有关的一些课业问题。远程接待中心的系统建设试点项目,全国电大共有22家单位参与试点,已经建成的有10家,基本形成了一个系统,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条件保障方面,中央电大几年来加大了对教学支持服务的投入,越来越重视教学支持服务方面的投入,硬件设备也做了显著的改善。同时,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注重对教师、技术人员、服务人员等进行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
管理对信息技术运用具有推动作用。技术运用离不开教育的系统观,其中的一个要素就是管理,管理是技术运用中的保障。关于网上教学的相关管理规定,鼓励教师和技术人员共同对网上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并通过一系列措施或活动,促进网上教学实现从无到有的质的飞跃,并在质的方面持续提升。同时,我们也在逐步推进学习支持服务的规范,包括信息的一站式服务、教学平台的改版升级、资源配送系统信息的优化、科学服务技术支持的合理运用、网上学生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和远程接待系统的建设与完善等等。这些规范,可能会对技术应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于技术运用于学习支持服务的一些基本原则。我们认为,要使用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技术,要能够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运用技术的出发点。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技术的实用性,保证对学习、支持学生是有效的。同时,在诸多技术应用的过程中,要能够做到整合,这是我们运用技术支持的基础。在技术运用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制度和规范,如果没有这些制度和规范,那么技术运用和推动可能就缺乏保障。此外,在技术运用的过程中,人员素质的提升也是关键,人员的素养决定了支持服务水平的高低。
强化信息技术应用,促进有支持的学习,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策略一,合理使用技术来实现有支持的学习。做好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首先要合理地选择媒体,通过相关的技术应用做好教学内容设计、提供教学服务,运用适当的媒体创造情境,达成师生交流,从而实现有效的支持服务。在这里,技术应该更多地应用于交互和交流,以增强学习动机,改善教学效果。所以,要注重使用不同的技术、不同的媒体组合,构建情境,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促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
策略二,促进技术优化和新技术的应用。面授、电视、教学平台、呼叫中心等都各有不同的功能,有的是承载和传送知识,有的是实现人机交互,其相互的结合,就是我们所说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实现有支持的学习。面授应该有远程教育的特色,利用新技术上好面授课,要注重新技术的应用,比如交互式电子白板或双向视频会议系统的应用。电视媒体因为网络的诞生,似乎越来越退居幕后,但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与趋势下,电视媒体的应用可能在创造情境、传授知识等方面发挥优势,为我们提供新的选择。在实施网络教学的过程中,要使教学平台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要满足学生交流的需求。我们的平台,至少要提供信息集成、团队共建、资源共享、活动主线、多种交互、虚拟校园、知识管理、精细管理、动态监控等,并且支持多种教学模式。还要关注移动学习。移动学习的的优势是灵活、多样、开放,通过各种移动终端都能够接收学习资源,尤其是实现更灵活、便捷的交互,这会对我们实现有支持的学习起到更大的作用。
·链接·
方志刚:
把握技术发展的脉搏 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最近5年来,浙江电大开放教育招生连续保持在5万人以上,之所以能够保持这样一种规模,应该说开放教育在浙江省有着良好的品牌效应,学习支持服务的能力与水平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首先,我们努力完善一主两辅学习平台。一主两辅,就是在浙江电大学习在线主平台的基础上,开发建设数字图书馆和远程开放实验室两个辅助的学习平台。远程数字图书馆,主要是通过浙江省科技厅优先主题计划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的带动,把信息科学、数字图书馆、教育技术学、远程教育理念、教育支持技术整合起来,建成教学资源服务一站式平台,实现统一检测,多种教学资源、多种媒体覆盖教学的全过程。目前该平台资源总量达到1378万件,注册读者28万多人。同时,设计开发远程开放实验室,该平台包括注册管理系统、审验预约与调度系统、审验数据处理系统以及审验报告与审验成绩管理系统。该项目已投入500万元,现在正在进行二期建设,建成后,将为分布全省各地的学生提供集成的实验设施服务。近几年,浙江电大课程点播系统、双向视频会议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在线考试平台、形成性考核平台和远程多功能数字化语音实验中心等先后开发并投入使用,并且取得良好的使用效果。近期远程教育指导答疑系统和开放教育入学水平测试系统建设也取得了突破,为支持服务增加了新的内涵。
其次,我们积极探索远程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在吸引学生、凝聚系统、树立形象、打造品牌各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学生有许多自学的途径,之所以要选择远程教育,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校园文化的建设贯穿于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健全完善远程教育管理的组织和体制,尤其是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鼓励学生开展网上、网下的集聚活动,重视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优化校园文化环境,精心组织师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为以开放教育为主的电大特色校园文化提供队伍保障。积极探索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努力建设真实、丰富、温暖的网上家园,努力使我们的学习支持服务从技术、管理层面提升到文化、思想、精神层面。这些校园文化,也作为学习支持服务的一个重要内容。
再次,我们大力推进信息化的建设。在形成了以上较为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技术架构和文化支撑以外,我们又根据党代会制定的争创全国一流远程开放大学行动计划,将信息化建设列入其中的八大工程之一,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全校的行动,为今后学习支持服务提供保障,在国家有关信息技术标准规范基础上,加快启动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逐步编制学校信息化技术标准,并不断扩充完善。保障教学资源在学校各平台系统之间,在与中央电大、地市电大之间实现共享与交换。学校正着手进行万兆校园网建设,力求为各种支持服务平台提供更好的运行环境,提供更为稳定、更高处理能力的计算机环境,实现服务器存储的虚拟化,打造绿色、智能、便捷的网络应用环境,完善学校网站,为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定制选择用户所关心的相关信息与功能模块,整合各类应用,将各种分类信息有机组合起来,以统一的方式显示所有的信息服务。
远程教育在线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应该时刻保持变革的决心和意识,不断把握技术发展的脉搏,创造更加个性化的学习环境,让受教育者在一个具有无限可能性的虚拟空间中达到交互的学习愿望,使其自身整体素质、能力达到新的高度和水平。当然,从更广的范围来说,支持服务也是一个大概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明确的,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依托的只能是我们提供优质的教育学习资源和优质的教育服务,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任何地方、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需要的学习诉求。电大要前瞻这样一个阵地,将支持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更加广阔的领域和空间。
(摘自方志刚在第六次中国远程教育专家论坛上的致辞)
策略三,系统的策略。这里想强调的是不能只着重于技术,更要重视人。重视人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学生,学生运用技术学习的能力应当得到提升,对开放教育的学生来说,首要一关就是抓住入学环节,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状况,如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有针对地提出信息技术的要求,然后再逐步进行培养、训练,提升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使其实现自我支持管理。另一个方面是教师,应提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服务学生的能力,要让教师了解、熟悉新技术、新手段,养成相应的习惯和意识。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是重要的一环,包括技术人员和其他服务人员。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相关的制度要求,有了相应的制度和规范,才能把信息技术的运用纳入一个正确的轨道,才能强力推动信息技术在支持服务中的运用。
毛汉领:信息技术必将促进远程教育实现有支持的学习
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远程教育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信息技术不仅仅带来了新的教学工具和方法,更带来了教学深层次的改变。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远程教育的飞速发展,对于远程教育的形式、师生的互动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的形式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必将更有力地促进远程教育实现有支持的学习。
第一,可以进一步实现个性化的远程教学。远程教育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目前,远程教育的手段还不能够完全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这方面的原因是很多的,其中主要原因是远程教育的技术支持还不完全到位。所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输速度的进一步加快,将会为远程教育搭建一个更加高速的信息网络。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别化的学习支持,从而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教学。
第二,可以进一步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公平,一直都是一个热门的话题。经过多年的努力,各个高校,还有各个远程教育服务机构也建设了不少资源,中央电大也建了很多教育资源。但是,资源孤岛现象还是比较严重。资源重复建设,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缺乏统筹的规划,资源分类不规范等等问题都还存在。这样很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目前,多媒体数据库、数据挖掘技术、网络技术、网格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对分布式的、动态的海量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将能够有效地连通一个个信息和资源孤岛,有助于实现优质资源的全面共享。资源建设全面共享可以更好地提高效率,把资源做得更好。现在大多数资源重复建设的很多,而且也不能很好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对学生个性化的教学。
第三,信息技术扩大教学的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拉近了远程教育的时空距离,只要具备网络的地方,就可以进行上网学习。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为满足学习者对学习的新需求,以移动学习为特征的新一代远程教育已经引起的新一轮研究的热潮。随着3G技术的应用,云计算技术,流媒体技术等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解决了目前传输的带宽给学习带来的瓶颈。这些将会真正满足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要求。
第四,教学活动将会进一步丰富。远程教育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合作性的学习活动,协作性的学习活动,研究性的学习活动,都必须建立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之上,如果能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来搭建学习活动平台,为远程教育构建利于自主意识、自学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提升的学习环境,将会提供有效的支持。教学活动随着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而日益丰富,可以通过更多的学习活动来让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建构起自己的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
第五,信息技术促进移动学习的发展。随着各种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学习走上了远程教育的历史舞台。利用移动技术,比如说像手机、iPod、Touch、掌上电脑等就可以使学习交流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加强了老师与学生之间教学交互活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交互活动,让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
第六,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的情感交流。在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情感交流还是比较少的,教学的本质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远程教育平台中设计人性化的情感交流功能,借助虚拟化的学习软件,游戏化的学习软件,构造具有情景性、故事性的教学环节,丰富多彩的交互性界面,强大的交互性支持,体贴的人文关怀,让学习者在模拟现实情景中愉快地学习。情感交流很重要,我们现在的课件基本上都是把原来的课程搬到网络上、计算机上,把它数字化,学习起来还是很枯燥的。真正游戏化的软件还是比较少的,如果能够做成具有很多故事情节的、交互性很强的、有情感交流的软件的话,我们就能够实现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达到“勾引”学生上网学习的目的。
第七,远程教育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像广播、电视、卫星、网络、移动这些技术已经打破了时间、空间和学习对象的限制,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全面共享,实现了教育的公平,能直接有效地把教育信息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能够实现面向社会全体人员的教育,为学习型社会提供更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搭建更方便、快捷的教育平台,从而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快速发展。
杨 青:教育服务质量的保障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问题
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教育和服务理念要通过平台的功能来实现,教育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平台本身的研发水平。目前,几乎所有教学质量和服务支持的改进与提高都与系统平台的改进有关。
首先,谈谈信息化与服务效率。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院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一个教学部门,而是一个教学管理部门,一个教学资源的整合部门。如何通过信息化有效地整合资源是个关键问题。如果按照服务对象分别组织资源,就存在很大的浪费。而如果按照知识点分类来整合资源,资源的共享性就得以大大提高,从而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做到这一点,东北财经大学正在采用“砖头加水泥”的知识管理策略,搭建按照知识点来进行存储和管理的资源库系统。其基本思想是把知识点作为“砖头”,根据对象和教学目的整合资源,将其组合在一起。这个组合的过程就是用“水泥”将“砖头”粘合在一起,形成课件的过程。而“砖头”可以不断地被复用。做这样一个系统并不容易,我们已经做了几年了,目前还在研发中。
信息化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网络教育具有规模效益。但也有人认为,在辅导这样的服务支持环节上,并不存在规模效益,随着学员的增多,辅导老师也需要同比增长,需要有一个师生比的规定来控制质量。我同意这一观点。但对于某一门课程来讲,不管学员是十万人还是一百万人,学员能够提出的问题是有限的。一个有效的专家系统将产生规模化的辅导效应,从而大大改变师生比,提高教师辅导的效率。因此,所谓师生比要建立在一定的信息化水平之上。师生比会因教学内容而异,因教学对象而异,因教学组织方式而异,因教学手段而异,因教学系统的智能化水平而异,不存在一个固定的师生比。东财现在正在研发以知识分类为基础的跨学习对象的辅导平台,就是基于上述的考虑。
其次,谈谈信息化与质量。谈到教学质量,首先是教学资源本身的质量,然后是教学服务与支持的质量。
教学资源本身的质量问题首先取决于内容是否合理,对于面向成人的网络教育来说,重要的是教学的内容要适合成年人职业发展的需要。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主要环节是教学的策划。为了做好这件事情,东北财经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做了一个基于工作流的课程策划平台。在平台上内置了不同类型课程体系的模板和针对这些策划文件的评价标准,并提供策划流程的定制功能,既可以用于精品课的策划,也可用于普通课程的策划,实现了对课程策划过程的科学管理。
对网络学习过程的支持服务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教学支持服务本身又包括教学活动设计和对学习过程的支持。教学活动的设计包括不同教学模式的选择,协同学习的设计与趣味性的设计等;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包括答疑、考核方式的设计与组织等。再好的资源如果没有好的教学组织,没有好的后台支持服务,都不能完成。最重要的是让学员通过科学的教学活动设计和执行得到提升。而在基于互联网的教学中,这一切都需要通过信息系统的建设来完成。
网络教育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但不假设学生能够自动自主学习。所以在信息系统的设计和教学管理模式的设计当中,有必要使用“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所谓“大棒”就是迫使学员上网学习,所谓“胡萝卜”就是通过趣味性设计引导学员参与各种学习活动。2005年在东财的质量方针中,我们就提出了学习趣味化的问题。当前,我们在对学历平台的改造中,正在尝试植入趣味化的内容,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支持服务如何通过信息化提高质量的问题,还有许多有待探索的地方,如协同学习问题,在网络支持下的智能导学与助学问题,专家系统的建设问题等等,趣味化教学仅仅是其中一个方面。
除此之外,还有教学过程当中管理与组织的效率与质量等问题。我们的目标是要把目前的事务处理型平台逐步改造成基于智能代理的协同平台,成为一个具备人工智能、能够提供知识管理和决策支持的系统。移动学习、普适应用都在发展的规划之中。但事情要一步一步来做,这是一个漫长的无止境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最后,谈谈信息化与业务流程重组。信息系统每一次改进几乎都涉及到业务流程的改变。任何一个信息系统,如果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都需要业务流程再造甚至需要组织体系的改变相配合。国外搭建一个ERP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再造和培训的费用占总费用的50%以上。中国很多企业花几百万购买ERP系统和硬件,花了以后就没事了。信息系统有了,但与其相对应的理念没有,组织、业务流程和运行机制都不匹配,所以往往以失败告终。可见,在信息化过程中业务流程重组具有怎样的重要性。为此,东财网院建立了业务流程重组研究和分析团队。目前,东财网络教育有一支将近二百人的服务队伍(不包括教师),在这个团队中,软件开发人员约六十多人,占三分之一,而从事业务流程再造分析与研究的团队有二十多人,其中三分之二的人是兼职。他们是来自于各个业务部门的业务骨干,占员工总数十分之一左右。这支团队同时又是质量保障体系的内审团队,同时还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需求分析和测试团队,另外我们还吸收了学习中心一线业务熟练的工作人员加入到业务流程重组工作中来。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软件研发团队,一支专注于业务流程梳理和修改的质量保障团队,两者共同构成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信息建设的两个轮子,承载着东财网院信息化建设和质量保障的使命。
赵 敏:应对系统平台与服务能力的挑战需要新思路
以《规划纲要》为标志,中国的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将发生本质性和根本性的变革。这个大背景与大趋势,会给我们的技术及其应用带来怎样的挑战,对我们的服务系统提出哪些新的要求,对我们的平台框架与平台战略产生什么影响?
第一个问题,技术支撑能力。举一个无间断服务的例子。英国开放大学和美国凤凰城大学都具有强大的技术支撑服务能力,实地考察后的观感,可以说是震撼。比如,凤凰城大学在全美有5个数据中心,每个数据中心有3000多台服务器,整个后台供电系统和空调系统全部都是独立的。假如凤凰城当天断电,它有一台柴油发电机,可以供系统工作两周,即便全城断电,供电系统可以使机房正常运转两周。全美国的5个数据中心是同步备份的,如某地发生地震也不会造成严重后果。这种无间断应用,我们能否做到?实际上,我们的银行、电信系统是可以做到的,但学习系统有必要吗?凤凰城大学的回答是,当然有必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考试数据被弄丢了,拿钱是买不到的,这是法律问题。我们现在很多服务器都集中在北京,如果机房出现问题的话,全国怎么能够保持不间断服务?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着我们服务能力的现状。当然,强大的服务能力需要实力的支撑,需要庞大的投入。
第二个问题,服务系统和服务运营能力。我们的服务系统在进行一体化的建设,如我们现在服务50万个学生,有300个服务坐席,每天电话可以直接打到学生那里,所有的服务都进行监控。假如我们有300万的学生,要对学生进行服务和整全个过程的跟踪,需要有多少个坐席?我们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凤凰城大学有33万学生,有多少个服务坐席?7600个。老师的服务全部通过呼叫中心来提供,不但有一线坐席,还有二线坐席和三线坐席。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怎样的服务系统,需要怎样的服务运营能力,来支撑我们的数百万学生和数万教职员工,一站式的教学支撑服务怎么实现?
·链接·
郭进明:
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开发必须立足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需求
蓝卓公司是2004年成立的,当时我们意识到移动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应该跟教育有结合的商机,学习支持服务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是可以解决的。蓝卓公司目前的愿景是,希望用5年的时间成为中国第一流的移动教育信息化服务的供应商。
以下是我在与电大系统合作中的一些体会:
第一,我们认为一个好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必须要跟电大的业务需求和工作流程紧密结合,同时也要跟电大未来的发展结合。举例来说,最早的时候,移动校园就是一个发送、接受通知的短信平台。后来,增加了教务教学管理、考试管理、招生管理、作业管理等各种相关的功能。比如说短信投票,它完全可以使用在教学评估上,老师课程讲完以后,学习只要回复一个短信,教学评估的结果立刻就可以出来,这可以满足学校的需求,也是跟各个电大客户交流的时候,我们产生的这种创意。还有招生管理,我们知道目前电大面临最紧迫的问题就是招生的问题,如何把招生的业务流程利用我们这个平台整合,来提高学校的招生效率,扩大电大的知名度,保证招生流程,这都是我们在设计招生模块的时候,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
我们在这个平台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一个社区教育的平台。去年,在上海市教委的招标中,我们中标了。从此,上海市的社区教育也开始使用蓝卓移动校园,作为社区学校日常管理的一个平台。
第二,这个产品必须要和电大教育的发展现状相适应。首先,从学校这个层面来说,我们希望这个平台尽量减少学校在硬件和软件上面的投入,因为这涉及到学校增加投资、增加相关维护人员和培训人员,如果这个平台的使用增加了学校的人员和设备的投入,那么从客户的角度来讲是不划算的。所以,在我们设计的时候采用了服务的模式,设备硬件投入、软件投入以及维护、培训、升级统统都由我们来负责,学校只需要有人来使用,这是我们站在学校角度来讲的电大的现状。其次,要适应电大老师使用电脑或者说IT操作的水平。比如说用友软件我们都不会用,可一个财务人员他并不是搞IT的,但是经过简单的培训以后,他可以很熟练地使用用友软件,那么这种使用设计就是考虑到财务人员的水平,因为他们在这一方面并不具备什么高深的能力。所以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也考虑到这一点,因为我们的设计目标是一个平台多级使用,换句话说,我们设计移动校园的时候,希望全体老师,从最高层的校长到最底层的辅导教师,都能够在这个平台上面使用,这是我们的一个设计思想。再次,我们要适应学生手机的实际情况,因为有些太先进的功能在学生的手机不具备的条件下是没有办法使用的,所以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也是尽量以实用为主。
第三,我们是一个服务供应商,既不卖软件,也不卖硬件,我们采用软件即服务的模式,只要你能上网就可以使用我的软件。我希望今天的交流,大家能够畅所欲言,能够把你们的意见和想法都告诉我们,我们争取能够综合大家的意见,能够更进一步完善我们的产品。我们蓝卓今后的目标是,更进一步了解电大、服务电大,与电大共同发展。(摘自郭进明在第六次中国远程教育专家论坛上的致辞)
第三个问题,平台的架构与布局战略。计算机构架底层服务如何真正在一个大系统当中发挥作用,底层技术怎样才能公开共享,让大家能够把这个东西用起来,而不是一个个系统形成信息孤岛。这在未来发展过程当中,都需要战略性的构架和布局。我们也在总体框架设计中尝试运用新的理念和技术,如SOA架构,即将不同的服务与功能单元通过良好的接口联系起来,接口独立于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等,使系统中的服务可通过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就像我们日常使用的自来水管线系统一样,底层总线已经构建好,可以在上面开发,相当于插接水管、水龙头,可以很方便地安装使用,只要接口是标准的,不同的水管和水龙头,都可以安装使用。这样的架构无疑有助于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整体的底层构架建设完成,人们可以在其上开发各种应用,这就大大降低了应用门槛,再加之一些专业化的服务公司来服务,做到Sass——软件即服务,用服务的方式做好技术的支撑。这样的平台是符合发展趋势的。
整体结构一体化,需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一是接口的标准;二是互联互通,目前要么是相互割据,要么是互联互通人为的不顺畅;三是内容,不同的用户界面如电脑、电视和移动设备,这涉及与用户界面相联系的客户感知问题。
从发展趋势看,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发展与应用,一定会带来全新的学习感受和学习体验。以往一些技术上的约束,如带宽、存储等,现在已经不成其为障碍,也就不再是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的制约因素。信息技术应用的新发展,如国外从呼叫中心到客户接触界面的发展演变等,都会对教学过程带来深层次的影响。所以,在未来技术发展的过程中,网络学习会有新的定义和定位,创新性的研究与探索可能必须围绕新技术的应用和新技术给学习者带来的新体验,甚至是在学习的理念、学习的概念上带来的新的突破。
课程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很多课程学生并不喜爱,包括很多精品课程?我们能否改变精品课程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方式?什么样的课程是有效的,即学生能够学到东西?什么样的可能是不被学生反感的?学历教育的课程能不能拆分成知识点,做成10分钟、5分钟的课程?我们的课程有没有可能变成“海鲜”课程——现在卖计算机就像卖海鲜,过时了卖不出去就只能折价或扔进垃圾箱,而我们的课程三年不更新还能照样卖,这样的课程还能适应需求吗?我们的课程怎样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现互动,体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体现跟踪与评价的过程?所有这些,技术应用和服务提升所带来新的思路和理念,一定会给我们的教学和课程带来新突破和新发展。
广播电视大学构建了全球最大的大学系统,面临发展机遇,应当在技术应用方面跟上世界潮流,在应用信息技术提升支持服务水平方面,希望能在这么大的一块试验田里,种出新鲜的东西来,在服务方面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施志毅:公共支持服务实现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的内涵深化和功能拓展
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一次最为深刻、最有意义的变革。最近10年来,通过电大的开放教育试点和高校的网络教育试点,数字化学习这种模式已经逐渐成为我国远程教育的主流模式,实现了向现代远程教育的历史性跨越。这种变化对学习支持服务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由于数字化学习的产生和应用创新,引起了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本身的手段、内容、方式的变革,开创了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的新阶段。 另一方面,数字化学习引起了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的组织形态及其体制、机制的变革和创新,促进了公共支持服务的产生和发展。
对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以新的教学论为指导,克服以教师讲授和学习者的接受学习为特征的传统教学论的影响,要针对自主自理的学习新模式来设计安排服务活动。二是应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形成能够在虚拟空间自主化、个性化学习的信息素养和技能。三是教师所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必须更加灵活、多样、适应、开放以及更加容易获得,从某种意义上讲,和传统的教师辅导不一样,它应该是随机的、系统的、分布式的。四是需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数字化的学习和管理服务平台,为虚拟空间的网络教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公共支持服务实现了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的内涵深化和功能拓展:
第一,它突破了办学机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自建自用的建设模式,创建了为办学机构和资源提供方提供“共用”服务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了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资源的共享。数字化学习对高校传统的成人函授教育模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冲击,因此,从上世纪末以来,出现了68所高校网络教育的试点。《规划纲要》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函授教育向网络教育转型是大趋势。网络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化趋势会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我们过去所用的自建、自用的建设模式就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那么多学校都去自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必然造成巨大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而且影响办学者集中精力去抓资源建设和教学过程。二是数字化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建设要求比较高,技术含量、投入都比较大,很多办学机构和资源提供方,很难自行建设数字化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这样就成为制约它发展的瓶颈。公共服务体系的出现,实现了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资源的共享,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它可能对我国远程教育未来发展的格局和趋势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二,公共支持服务从学校概念下的学习支持服务拓展到社会化的学习支持服务,为构建数字化、网络化、开放式的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了基础。随着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任务和目标的提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学习开始成为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学习模式。为了适应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中央电大公共服务体系从2006年以来,陆续进行了“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建设与示范”、“数字化学习示范中心建设”、“数字教育公共服务示范工程”等国家项目和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将学习支持服务对象从高等教育的求学者拓展到各类社会人群,服务地域延伸到广大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和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依托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主导作用,在乡镇、社区、企业建立数字化学习中心,为城乡居民和企业职工提供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推动了基层学习型组织建设和地方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结论表明,公共支持服务深化内涵,拓展社会化服务功能,为构建数字化、网络化、开放式的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了基础。有利于搭建深入基层社区、乡镇和企业、行业的全民学习平台,吸纳与整合社会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形成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终身学习的“立交桥”,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提供开放性、普适性、低成本的学习资源与服务,促进教育公平,满足各类社会成员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
第三, 公共支持服务采用第三方服务的方式,根据现代服务业的理念,创新了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的体制与机制。公共支持服务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实现了办学功能和服务功能的专业分工。公共服务体系为上游的各类办学机构和资源提供方,下游的教育需求方(包括政府、企业、行业及其各类学习者),提供第三方服务,成为远程教育产业链上的中间环节。它根据现代服务业的理念,引入了企业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这种体制和机制的创新,符合国家发展现代教育服务业的要求,有利于激发教育服务的活力,增加教育服务的供给,提高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有利于和国际上的教育服务贸易接轨,提高国际竞争力。
当前,公共支持服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要为提高数字化学习质量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要求“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水平、高质量的远程学历教育”。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必须将保证教育质量放在最重要、最优先的位置。为此,公共服务体系一是要为各类学习者创设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广大的农村和很多社区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是难点,要依托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整合农村信息化和社区信息化的成果以及各类社会资源来实现共享。二是要促进学习者提高学习动机水平。以人为本,担当起服务者的责任,引导和帮助一些学习者克服急功近利和浮躁情绪,不断增强网络学习的动力。三是要提高学习者的数字化学习技能水平。对学习者的技能培训不能浅尝辄止,特别是要帮助学习者掌握和网络学习资源沟通的桥梁和工具,按照学习规律把这些工具的技术功能转化为学习功能。四是要发挥组织网络、技术平台和管理方面的优势,根据办学和服务的分工原则,在兼职辅导教师的招聘,教师在线培训的组织管理,教师在线咨询辅导活动的管理和业绩考核等方面提供支持,为办学单位加强网上辅导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支持。五是要提升学习支持服务平台的功能和技术支持服务的水平。支持海量学习者访问和多平台之间的无缝连接和互操作;支持对各类学习中心的沟通和一站式服务;支持对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资源的整合、管理与评价;支持学习者学习成果的认证、存储、转换以及学分银行服务的运行;支持政府对资源提供方和服务提供方的质量监管等等。同时,促进3G等新技术的应用与示范,增强对移动学习的服务能力,发挥虚拟实验和虚拟现实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
孙福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本质与学习支持服务改革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它为什么具有如此大的威力?我们的学习支持服务究竟应该如何应对?
我个人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就其本质而言乃是一种绝对“草根性”的技术,和以往任何信息技术相比,它都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之根、生命之根和人性之根,这可能是它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威力的原因所在。如人有观看的需要、交流的需要、阅读的需要、体验的需要和操纵物体的需要等等,而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这些需求都得到了彻底的改观,从而使我们的人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拓展,我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进而必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生活和教育生活。
让我们首先看看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人的感官的全面拓展。在这方面,可以说新的技术将人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大大地延伸和拓展了,比如我们身边的随身听、PSP、电纸书、掌上电脑、游戏机等等,这些新的视听技术和3D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包括具有传感功能的头盔、眼镜和“紧身服”等等,使得人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感官能力大大加强。
我们再来看看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如果说上述信息技术对人的感官能力的拓展还处于静态维度的话,那么,以物联网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则将人的感官能力的提升置于了动态的维度。我们知道,“物联网”被世界公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由物联网所实现的遥控传感技术,再加上机器人技术,有可能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彻底改变,由此我们也许就有了对外部物质世界进行遥控管理的可能性。而作为理想的状态,在物联网的覆盖下,甚至“允许任何人、任何物,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通过任何的网络获取任何的服务”。虽然这种情况还不是现实,但由此所昭示的,却是人类对物质世界进行全面宰制的一个显著信号。
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了全新的人际关系的形成。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人际交往可能会向更深层次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新的信息技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非常值得研究。可以预见这种新型人际关系将会更密切,更多样,更丰富,也必然会带来更多的人际困扰和更深层的人际冲突。
与此相对应,具体到远程开放教育领域,我们的学习支持服务是不是也要实现本质上的改变呢?以下谈几点感想:
第一,注意支持基于各种感官的学习。所谓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我们的感官充分敞开并吸纳各种有益信息的过程。因此,在各类教育中如何进一步运用新的信息技术,或作为学习工具或作为学习平台,满足学习者的感官饥渴,让学习者的感官充分开放,就应该是学校和教育机构的题中应有之义。特别是远程开放教育,向来以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己任,更是责无旁贷,完全可以通过丰富的视听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提高体验式学习的效果。但实际情况是,像PSP、电纸书、3D技术等等在企业界或游戏业中应用比较广泛,在远程开放教育中却应用较少。其实我们完全应该像企业界学习,加大针对每种感官、每种感觉的类似“视觉设计”、“听觉设计”、“触觉设计”等的研究和开发,并尝试将此运用于我们的网络学习、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之中。
第二,注意支持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学习。正如有的专家指出的,物联网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将是决定性的,也必将波及教育领域。据我所知,今年以来江苏省无锡市已经开始尝试将传感物联技术应用于基础教育,提出了“感知课堂工程”的概念并进行了一定的教学实践。国外也有类似的实验。但我国成人教育,包括远程开放教育领域似乎在这方面反而反应迟钝。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在某些工科专业和管理专业中,尝试将物联网技术运用于实践教学。考虑到成年人的动手能力比较强,又有职业需求,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远程教学将大有作为。
第三,注意支持基于人际交互的学习。从理论上讲,远程教育很重视基于人际交互的学习,这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多,但无论是师生交互还是生生交互,现实水平还比较低。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技术本身而言,主要是我们的教学平台在支持交互学习的策略方面,对新的信息技术的吸纳方面还有很多顾虑(如twitter等微博的应用还有很多限制),此外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观念也有待更新,教学管理体制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我们应该注意整合各种新型的交互技术,打造新型的交互学习平台,因为良好的人际交互毕竟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这是被以往的教育实践所证明了的,也必将被未来的教育实践所证明。
胡吉成:学习支持服务的三大脱节及其应对策略
第一个脱节是信息开发与教学实际运用的脱节。一方面,平台的技术应用和技术发展脱节。在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这10年间,信息技术与网络文化的发展极为迅猛,可是在我们的平台上什么都做不了,完全是封闭的,打开每篇文章,完全是一个个信息孤岛,缺乏链接,更没有自动搜索、推送等。另一方面,技术研发和教学需求脱节。平台技术人员,无论是技术研究与设计,只管自己闷着头研究,跟教学一点没有关系,不征求教师的意见,不问教师的需求和感受,也很少与教师进行沟通,完全是自说自话。此外还有教学平台与开放的时代脱节。具体来说,第一,平台对教师是封闭的,中央电大教师在电大平台上无所作为,没有修改的权利,无法体现个性化。这种封闭与束缚,让教师怎么创新、怎么发展?第二,平台对学生是封闭的。自主学习提了10年,可学生们在网上常常是“被学习”,只能被动接受。学生想在网上按照自己的兴趣建一些东西,比如栏目、文件夹,把别的专业的课程中感兴趣的东西拿到这个平台上建立一个自己的学习家园,不行,建不了。这个平台对学生还有什么吸引力呢?学生在平台上只是过客,不是主人。第三,三级平台互相封闭。由于三级平台实际上并没有打通,学生就在三级平台上上窜下跳,疲于奔命。我们有一个很响亮的口号叫做“天网地网结合,三级平台互动”,可这三级平台明明是互相封锁的,它怎么去互动?第四,平台自身结构是封闭的。主要表现在平台的设计模块固化,结构固化,色彩固化,风格固化,缺少变化,千课一面,没有专业区分,没有课程特点,没有个人意志体现,不生动,不活泼,不自由,缺少灵性。这种封闭性,太不符合网络时代的特点了。
第二个脱节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有很多脱节之处。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时代脱节。有些教师对什么是网上教学可能还存在误区,一个最重要的误区就是错误地认为把资源搬到网上就是网上教学,他们只重资源建设,重视有形的东西的建设,不重视多方面的支持服务。另一方面,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接受和运用落后。网上教学很多细节问题特别需要信息技术的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懂技术,必须会使用技术进行支持服务。此外,还有教师的教学手段与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脱节。我们现在绝大部分的学生,是和电脑与网络的同时代的人,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我们老提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和多元化需求,我现在要造一个新名词,我觉得学生对我们不仅是多元化需求,而往往是“高元化需求”,要求你能用新的技术手段同他们进行交流。
第三个脱节是支持服务与学生学习需求的脱节。首先,我们的支持服务理念还比较落后,没有体现出一定的先导性。其次,支持服务的模式固化。再次,我们的支持服务缺乏及时性。无论是课程资源,还是师生互动,我觉得都没有做到。最后,我们的支持服务缺乏针对性。现在我们老在喊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很理想,但是实际上我们没有做到。我认为以学生为学习中心是一个笼统的口号,这个口号真正的更加确切的表述应该是以学生个体为学习中心,这才符合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解决支持服务所面临的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的应对策略是:
第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这是我通过10年的网上教学实践体会到的。无论建资源,还是做支持服务,做管理,还是搞技术开发,都要有观念的转变问题,观念决定了态度,态度决定了行动。提高了认识,技术不行,可以想方设法来学,技术不是关键,关键是态度,技术只是基础。
第二,注重研发,改造平台。改造平台,我心目中有很多“理想”,比如说嵌入即时通讯软件,引入社会性应用软件,开发各种模板软件,等等。我希望技术人员能够简化网络技术,在网上开发各种类型的模板让老师下载使用,并不断出新,不但吸引学生,而且也吸引老师上网采撷有用的东西。现在有一种把网络课程神秘化的趋势。我认为网络课程就是老师通过简单的技术就能够掌握、能够做出来,做到让学生基本够用。大部分的网络课程应该是这样的。我希望开发一些网络模板,能够解决基本的问题。
第三,重视沟通,强化互动。大学的本质是沟通与互动,互动可以说是远程教育的根本,到现在为止仍然是没有解决的瓶颈问题。有专家做了一个统计,网上学习存在很多问题,60%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互动来解决,比如说学习氛围不浓,与教师缺乏沟通,教学效果不好,管理方式不完善,制度不合理,等等。我们不能把师生互动当做累赘,当做负担,或者当做没有必要的东西。很多时候,老师只要有一点点设计,就能给网上教学尤其是师生互动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总之,师生互动同样需要适当掌握技术手段。
此外,要大胆实验,寻求突破。我觉得大胆实验是非常重要的,支持服务,不只是理论研究,不能是纸上谈兵,需要异想天开,更需要行动。
陈 信:学习支持服务信息化体系建设与运用的思考
上海电大在充分运用通讯技术的基础上,建构了基于一个网络系统、一个网上教学平台、多个应用系统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立足系统论的视角,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了由网络、平台、资源、应用和服务五大核心要素构成的独立完整的信息化体系。
第一个核心要素是网络。我们充分关注网络的先进性、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了两次核心网络改造。在改造的过程中,对桌面监控软件、服务器监控软件、网络防火墙、高性能邮件服务软件等工具进行部署,同时完成了网络管理制度的建设。
第二个核心要素是平台。在多年的平台运行过程中,我们发现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信息孤岛”问题。我们进行了信息化体系架构的整体设计、顶层设计,形成了一个比较新颖且符合要求的体系架构。建立了一个统一的门户平台,实现统一的身份认证,建立数据标准、数据库,建立网上教学平台的保障体系。我们在“信息孤岛”的处理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第三个核心要素是资源。如何为学生的“泛在学习”提供资源上的支持服务?如何建立资源建设的标准体系?我们感觉到不是资源越多越好,也不是媒体表现的形式越多越好,主要还是在于资源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两个特性能够满足的话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感觉到内容决定了形式,同时资源建设一定要有标准。
第四个核心要素是应用。我们提出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重点突破”作为应用建设的重要原则。教学上、管理上都有很多应用,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服务,包括网上课堂(总校版)、网上课堂(分校版)、教研活动平台、毕业论文指导交流系统、续修生管理等。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在线实训教学系统,学生通过互联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控制上海电视大学实验室中设备的物理动作。
第五个核心要素是服务。上海电大的办学宗旨是“两个一切”:为了一切学习者,一切为了学习者。我们倡导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服务。现在,“一站式”学习支持服务已在整个上海电大系统进行了推广。2006年我们成立了教育信息技术中心,2008年成立了远程接待中心,2009年我们开通了学生之家的网站。
这个体系,是在2005年总结性评估中逐步形成并完善的,也就是刚才所讲的全过程、全方位和全体员工参与,包括资源怎样来支持,平台怎样来支撑,制度怎样来保障,此外还有文化环境。在理念和质量方面注重它的高效性,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注意它的整体性,在设计和运行方面注重它的统一性。
我们认为,仅仅依靠上述五大要素还不够,而应当形成长效机制,使支持服务体系得到根本保障。
第一是体制和组织保障。实行问责制,建立三个基本架构。学校层面有一个信息化建设委员会,下设信息办。电大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专门服务于平台之上的应用。IT公司提供电大桌面下的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的运行和维护。各个部门的信息化工作,由信息办进行统筹。
第二是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核心,因为信息技术是瞬息万变的,你不学习就跟不上,我们感觉到这个压力也很大,除了自己培养以外,还需要引进一些核心的技术人员。
第三是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我们感觉到信息化标准建设和运用规范以及新技术的跟进,都需要有推动的激励机制,要加强科研管理,促进创新。
五大核心要素加上三大保障,才能够使学校的学习支持服务取得一定的成效。我们在ICT应用当中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第一项主要成果,是2009年荣获了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是上海高校获得的四个一等奖(上海交大、复旦、同济和上海电大)之一。我们申报的题目是《开放远程教育在上海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创新和发展》,在这个报告中,我们总结了“大学+系统+平台”的办学模式,大学就是以上海电大为基础建设的这样一所新型大学,系统就是“1+3”级架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的主干,平台提供实名的各项支持服务。我们还总结了四种立交的运作机制:一个是课程立交,一个是资源立交,一个是学分立交,还有一个是证书立交。第二项主要成果是2008年我们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哈马德国王奖,我们的主题是“变数字鸿沟为数字机遇”,上海电大市民数字化终身学习系统的建设,得到了高度的赞赏。第三项主要成果,是去年ICT的团体卓越奖。第四项成果,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我们撰写了长达35页的ICT应用论文,作为一个案例在多次国际论坛上做主题发言。
刘志鹏:蓝卓移动校园在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应用
上海蓝卓教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建于2004年,是中国最早涉足教育信息技术领域的高科技公司。多年来,公司专注于研发各类基于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教育信息化平台,通过自主研发的软件产品以及应用先进的面向教育行业的SaaS服务模式,为教育行业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目前,公司的“蓝卓移动校园”各产品体系已覆盖国内200多所大中专院校和200多所社区学校,拥有各类学生用户近200万人,社区居民用户300多万人。“移动校园”是一款为电大量身定制的学习支持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已在全国多所电大广泛应用,并得到了应用学校的一致好评。
“移动校园3.5”是一个全新的学习支持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该产品在课程管理和工具管理方面有了极大的提高,在软件界面和用户体验方面也有极大的提升。“移动校园3.5”具有学生服务、教务服务、移动学习、续修生服务、招生服务、课程管理和教学互动工具、短信投票、数据统计八大核心功能。
一、学生服务功能实现了从学校、教务处、老师、到学生的四级用户管理,通过提供师生间的日常教学互动交流、疑问解答、课程调整通知、补课安排、停课通知、温馨提醒、校园生活信息服务等各类内容,有效提高学校的学习支持服务水平,实现了各层级人员之间的及时信息互动和沟通。增加学生对学校、教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二、教务服务功能可以让老师通过导入Excel表格,将学分查询、考务信息和考试安排等信息批量、及时地发送到学生的手机里,不再需要逐条输入,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学生收到信息后有疑问可以随时与老师交流互动。
三、移动学习功能提供了微型课件编写、发送工具,老师可以编写包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的多媒体课件,然后将课件发送到学生手机中。学校将移动学习的特点及优势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为分散的、流动的、无序的学生群体营造情景交互式的学习氛围,方便学生进行随时、随地、随设备的学习。移动学习课件最大能支持100K的容量,100K容量可以支持五到六万个文字、几十张的图片、五分钟的音频或一分钟的视频,已经完全能满足微型课件的需要。
四、续修生服务功能提供对毕业生和续修生的沟通、关怀手段,并针对学生的特点,定制管理模块集中管理,加深学生对母校的归属感,扩大学校在毕业生群体及其周围人际关系中的口碑效应和辐射传播,有利于生源的二次发掘。
五、招生服务功能可对校内学生及校外人士进行招生宣传,并且可以对潜在生源设置不同的招生状态进行跟踪管理。我们整合了超过亿条生源的招生数据库,学校可以根据招生需要,设定条件筛选自己感兴趣的生源。
六、短信投票功能提升教学及管理水平,学校会定期对学生进行满意度调查,例如教学质量反馈、学习服务水平调查等。传统的调查可能会有如下几个过程:首先制作投票单,然后投放、收集、整理以及数据统计。“移动校园3.5”提供的短信投票功能可以将整个调查过程压缩在五分钟之内完成,并且实时的数据统计功能可以让老师马上看到投票结果。
七、课程管理和教学互动工具为移动校园提供了如课程大纲、作业、练习与测试、教学日程、通知、视频会议等20余种教学工具,老师可以利用教学工具发布各类教学信息,学生可以做相应的反馈,方便学生与老师在教学方面在线互动。
八、数据统计功能可以让学校的管理人员随时了解目前老师使用移动校园下发的短信流量,并且可以下载用户数据和历史日志。
“移动校园”的实施,可以把原来流动、分散和无序的学生变成有序可调配和管理性更强的学生群体,增加学校的凝聚力,提升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做到周周更新、实时回复、刻刻能学,平台提高了学校形象宣传和对外招生的效果,减少潜在学生的流失率,将传统的单项、封闭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双向、互动并具有真正开放意义的教学管理模式。蓝卓专业的运营团队和客服人员可以免除老师的后顾之忧,不增加老师任何额外的工作负担,免除教师管理学生庞杂的数据的烦恼,老师可以将全副精力投入到教学上去。此外,3.5版本还包含如下超值服务:个性化的页面及功能定制,与现有学校系统进行无缝吻合,对学校和老师进行免费培训,提供24小时服务,远程业务协助以及现场的技术支持。
实施“移动校园”后,学校的管理人员可以应用强大的互动工具,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率,提升学校的执行力;利用微型课件及移动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云资源中心共享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精准定位和咨询跟踪,有效增加生源;以全方位的学习支持服务增强学生的认同感。此外,采用我们的服务还减少了信息化方面的投入。
严 冰:教育信息化:战略选择视角下的“有支持的学习”
这次专家论坛是在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之际举行的。大家知道,《规划纲要》的实施标志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启动,而《规划纲要》中有专章谈到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问题,强调信息技术对于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规划纲要》在提出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时,特别强调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与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和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
以往谈及教育信息化,常常就是指计算机化、网络化。现在对于教育信息化的理解或阐释,已经不再那么简单化。最重要的、也是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教育信息化是充分而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按照这样的理解,实际上可以说,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构建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实际上就是教育信息化所要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
《规划纲要》提出要“办好开放大学”,现在正在进行中的国家开放大学的“顶层设计”,从信息化建设的角度来说,又是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原来是搞工程的时候讲得比较多,但是这几年讲得比较多的恰恰是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建设领域。信息化建设,一般认为包括信息化的规划和实施两个层次,但是在实际进程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必须在两者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就是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在远程教育包括开放大学的发展进程中,做好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可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不仅仅为远程教育的发展、为开放大学的建设提供强大而有效的技术支撑,而且对我们的模式改革和机制创新,对远程教育及开放大学的文化建设,甚至对远程教育和开放大学特定的价值取向的形成,都具有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在这当中,非常重要的就是为我们的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教育培训服务,包括在学习过程中提供更加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我注意到,在引述《规划纲要》相关内容的时候,有的文章只关注“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而忽略了后面那句“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其实,建设平台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恰恰在于后面的这句话——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
信息化建设,涉及制度建设、机制创新、流程再造以及包括决策者、实践者在内的队伍再适应等一系列问题。要使信息技术能够在实现“有支持的学习”方面真正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必然触及体制和机制层面的问题。比如现在电大三级平台互动存在的问题,其实主要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机制问题。当然,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为我们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和探索空间。如电大系统实现扁平化教学,同时体现系统办学的特点,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就为形成一定的机制、整合相关方面的资源、实现整体运作提供了可能性。同时还是要看到,要想实现这样的可能性,确实还要在体制和机制层面解决相关问题。我曾多次引用国外学者的这样一段话:“新技术在教育方面广泛而有效的应用,只有在教育体系内部发生了足够的变化时,才有可能。”当然,这也不是说要消极等待,等着教育体系内部发生足够的变化以后再去探索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发挥信息技术的能动作用。显而易见的是,信息技术应用的策略,需要在战略层面进行再认识、再选择。
总结远程开放教育学生学习支持服务的经验,并且在“新一轮教育改革”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关注社会教育需求和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增长与变化,把握信息技术,特别是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趋势,探讨信息技术为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尤其是学生学习支持服务所提供的新的可能性,以及我们逐步实现这些新的可能性和破解相关难题的路径,显然是非常必要和非常迫切。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丰富充实学生学习支持服务的内涵,提升学习支持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这确实是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重大实践与理论课题,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真正开始。希望这次专家论坛的交流,能为这个领域的探索,提出一些问题,提供一些启示,从而起到某种推动作用。
(根据录音资料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本次专家论坛得到合作主办方上海蓝卓教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协助,特此致谢。
摄 影 杨洋 等
责任编辑 君 实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