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俞国良 何妍
新技术时代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数字化将逐渐成为时代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俞国良教授明确提出应将数字技术作为引领新时代学校心理健康服务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工具与实践路径,从而实现“弯道超车”、全面推进新时代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跨越式发展。本期访谈,何妍主编将邀请俞教授围绕数字技术赋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主题,从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现状、过程和实践等不同视角介绍数字技术在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预防与教学、辅导与干预、监测与评估以及实践过程中的“增效”价值。
何妍:俞教授好!在数字化时代和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如何顺应时势、通过数字技术进一步深化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变革和发展,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请问,您如何看待数字技术在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信息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俞国良:数字化时代,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矛盾也转化为人们日益增长的优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需求和不充分、不平衡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其发展从加速度的外延扩张向高质量的内涵提升转变,处在教育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质量水平提升的重点攻坚阶段。因此,如何在数字化时代进一步深化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变革和发展,成为横亘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新气象,数字技术与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相生共长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构建了学校生活的新场景,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了现实支撑,塑造了新技术时代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新模式。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将数字技术作为引领新时代学校心理健康服务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工具与实践路径。数字技术赋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不仅是教育信息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服务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更是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快速发展、“弯道超车”的突破口、生长点。
数字技术赋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现状的视角
何妍:当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还存在局限和不足,从前两期访谈您介绍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元分析研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依然严峻。针对这一现状,新兴的数字技术能够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什么样的解决方案?
俞国良:不断兴起与发展的数字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以及与周围世界的互动方式,并对人们诸如“健康和幸福”的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数字技术在心理健康领域应用的关注,使得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新兴心理健康科技产品,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可谓“雪中送炭”。
首先,数字技术有助于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是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都始终处于这一两难困境中,导致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较为落后地区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存在差距。数字技术可以利用网络、云端等信息平台向学生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教授相关心理健康技能,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共享世界上最优质的心理健康教学资源;通过技术的进步缩小区域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的教育差距,随时随地满足学生对高质量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
其次,数字技术有助于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专业资源欠缺的问题。专业资源欠缺主要指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人员严重短缺,并且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足,心理辅导与心理干预等专业能力亟须提升,导致工作流于形式,不能有效满足学生的求助需要。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钥匙”。学生们既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地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求助,又能够利用应用程序或虚拟现实等技术直接改善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
第三,数字技术有助于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服务评估测量的客观性、规范性问题。当前,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测量主要依据心理健康量表,包括标准化量表和非标准化量表。但这两类量表在施测时都存在各自的不足与缺陷,导致心理测量的结果很难准确用于心理健康评估和诊断。随着数字技术在心理健康服务中的快速发展,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等已经能够为学生群体心理评估和诊断提供客观、连续、规范的数据,这可以作为对他们实施教育与干预的科学依据。
数字技术赋能学校心理健康服務:过程的视角
何妍:数字技术与心理健康的深度融合,其本质和宗旨是什么?数字技术赋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必然体现在心理健康服务的过程中,具体可以体现在哪些方面?
俞国良:数字技术与心理健康的深度融合,其本质是利用技术对教育的基本要素进行变革。即把数字技术与心理健康服务的结构要素进行匹配,旨在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过程,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具体体现在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预防与教学”“辅导与干预”“监测与评估”等方面。
其一,数字技术为心理健康的“预防与教学”服务。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大力建设心理健康科普网站、科普平台以提升心理健康问题预防的效果。一些内容详实、规范的心理健康科普网站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心理健康知识、获取心理健康相关经验的主阵地。与广告、报纸、宣传册等传统科普方式相比,数字化网站能更好地迎合学生的浏览兴趣,又能利用信息内容及时、有趣、多样化的优势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另一个心理健康预防的主阵地,主要通过微信的相关功能得以实现。学生通过关注、浏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或相关专业人员的“朋友圈”,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新鲜的心理健康知识,接受心理健康科普,寻找相关讲座通知;通过“群聊”功能,可以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或相关专业人员进行交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理念和调适方法;通过“公众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以每周推送相关文章,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与心理健康科普传递简单的心理健康知识不同,心理健康教学一般是通过课程教学分析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改善的方法,并用大量的资料加以阐释的过程。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心理健康教学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MOOC)。MOOC的许多特点,如课程资源易于获取、课程资源多元化以及授课教师的权威性,使其适合大多数学生使用并受到青睐。特别是MOOC还可对学生学习心理健康课程的大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利用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理念的“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这一教学方式使学生与教师在心理健康课堂上互动更多,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有助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内化。在“翻转课堂”中,一方面学生利用数字技术的相关工具自学心理健康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利用数字技术的相关工具内化心理健康知识。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实景体验、心理模拟、智能对话等。帮助学生在舒适、仿真的环境中加深对心理健康知识与问题的理解,促进他们自我探索、自我认识、心理调整等新技能的发展。数字技术应用在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不仅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其二,数字技术为心理健康的“辅导与干预”服务。一般来说,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的对象是有强烈心理矛盾冲突或遭遇心理困惑的正常学生。因此,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主要是帮助学生从一个正常人向人格健全、不断自我实现的人发展。其方式一是基于互联网。通过互联网将一些已经证明成熟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和辅导计划传递给有需要的个体。迄今为止,基于互联网进行心理辅导是运用最广泛的数字心理辅导技术之一,它主要包含自动化辅导和非自动化辅导两种类型,其中自动化辅导是指在操作过程中不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而非自动化辅导指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指导的强度或频次是依据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辅导效果确定的。研究发现,对自身心理问题存在羞耻感的学生来说,自助式的心理辅导更能稳定他们的情绪,让他们在不引人注目的情况下得到服务和支持,并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二是基于数字平台。比如,Parada等人基于互联网建立的“Take Care of Your Mood”(CTA)心理情绪辅导平台,依据青少年的特点和需求,设立了自助和互助模式,每两周反馈一次用户学习和参与辅导的信息,并邀请相关专家对青少年的辅导成果进行评估,可有效预防和减轻青少年抑郁情绪。虽然这些采用数字技术的心理辅导大多侧重于个人使用,但仍有很多辅导工具方便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学习和训练,为“同伴支持”或“朋辈互助”提供便利。
虽然心理辅导、心理咨询能促进正常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但对于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心理上存在障碍或心理功能失调的学生不一定有效,这时就需要心理干预发挥作用。数字技术与心理干预的结合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应用程序。它可以覆盖心理干预的所有阶段,随时随地为人们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应用程序在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心理健康问题方面有很好的干预效果。二是虚拟现实技术。研究发现,将被试置于沉浸的数字虚拟情景中,呈现他们恐惧的特定刺激,能显著提升被试的心理适应力。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已经能从模拟世界到模拟自我,构建人与人之间新的体验和联系,为心理干预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三是视频游戏。它被广泛用于心理干预中,如抑郁症、焦虑症、物质滥用等与情绪有关的心理问题,使用者一般通过正性和负性的反馈增加或减少其行为的频次。当然,与视频游戏相关的关节和肌肉损伤、癫痫发作以及成瘾问题也需要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其三,数字技术为心理健康的“监测与评估”服务。首先是心理健康监测。一是利用瞬时生态评估技术进行监测。这种评估技术通过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掌上电脑等设备实现,它能在多个时间点对学生的身心状态进行反馈。瞬时生态评估技术能够清晰捕捉学生瞬时的心理健康变化状况。二是利用数字表型技术进行监测。数字表型指个体通过移动数字设备所获得的与身心健康相关的大量数据形成的数据集合。例如,社交媒体发文量、手机通话时长、短信发送频率、校园卡出入记录等都可以作为标识个体心理健康状态的数字表型。
由于采用数字技术进行的心理健康监测数据量较大,往往会难以统计分析、不能直接给出测评结论。因此,还需利用数字技术有效地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估。一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评估。例如,人工智能通过评估就诊记录、行为方式、声音特质等大數据,能成功追踪和分析自杀行为,预测准确率高达80%。对于经常使用社交平台的青少年来说,人工智能也能通过关键词等大数据评估自杀、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产生风险。另一种方法是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行评估。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对学生的重要生活事件、生活背景、目前情绪状态、既往心理辅导及心理干预的数据进行评估,帮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相关人员迅速了解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此外,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还能用于文本和语音监测数据的评估处理,以此来预测使用者未来的心理健康水平。
数字技术赋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实践的视角
何妍:通过前面的介绍,您为我们生动描画了数字技术在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各个环节中的具体应用图景,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数字化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从实践的视角,有效实现数字技术赋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还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俞国良:有效实现数字技术赋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需要从实践基础、实践路径和实践目标等方面进行诠释。
其一,数字技术赋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实践基础。当前,尽快出台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数字化发展的宏观政策、规划,明确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数字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实施规划和行动指南,完善校园数字安全、数字鸿沟等技术框架,弥合学校心理健康服务重点领域的政策缺口,从源头上消除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数字化的制度性障碍,应是当务之急。
为了完成上述任务,必须“摸清家底”,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数字化发展提供实践依据。基于调查研究的实证数据,不仅能直观了解数字化时代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现状,更有助于数字技术更好地与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及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健康需求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再制定统一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数字化资源开发基准,设置统一的心理健康服务数字化资源建设标准。同时,应加大对教育数字化、信息化发展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大力提升农村偏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的先进性、全面性,实现心理健康服务资源在地域、城乡、学校之间的均衡分配。另外,还必须整合并建设心理健康服务数字平台。根据国外心理健康服务平台的建设经验和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特点,相关部门和机构可整合并建设资源更加完善、评估更加权威、功能更加全面的心理健康服务数字化平台,加大经费投入,强化基础资源建设,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数字化发展夯实地基。
其二,数字技术赋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实践路径。一是创新教学模式,丰富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数字化的教学实践形式。当外部技术环境和内部学生心理健康需求变化对心理健康教学发展提出新标准时,需要我们在技术和学生需求之间寻求平衡与稳定,而教学模式创新正是保持平衡与稳定的支点。首先是利用数字技术开放教育资源,实现“翻转教学”。学校可将数以亿计的数字化心理健康学习及教学资料进行整理整合后与教师、学生共享,并依据“教育信息化”的教学理念,将教学过程融入数字媒体,把基于自身资源开发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上传到学生校内邮箱、学生资源管理系统以及B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数字化媒介,以教育资源开放的形式进行“翻转教学”,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素养。其次是利用数字技术虚拟现实,实现“交互式教学”。由于学校在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始终受到教学资源及教学场所的空间限制,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有限,难以发挥互动性在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可基于“虚拟社交”理念在虚拟现实环境中创设“社交交互式教学场所”,建立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协作交互新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使教师的教学独立于空间、时间,实现异步教学,还能使学生在社交网络中与教师、同学交互式学习。第三是利用数字技术应用系统,实现“反思式教学”。学校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学中,可以借助类似PRiME(Professional Reflflective Mobile 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PRiME)这样的技术系统为学生提供诸如图片、文本、视频等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记录与分享,确保他们学习过程中的不断思考与反思。
二是加强校企协作,培育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数字化的成长土壤。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数字化建设不应仅仅局限在相关部门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而是应整合多主体力量交互协作。特别是应与技术供应商、商业组织等相关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合作。具体来说,首先要共建数字化时代满足学生心理健康需求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机制,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VR等新兴技术开创性引入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实践与设计中,开发以新业态、新技术、新设备为支撑的新模式。其次要共建高质量、高水平的数字化心理健康教材机制,将先进的数字技术与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发挥数字化心理健康教材在心理健康教学与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再次要共建与学生心理健康需求相吻合的课程开发机制,从学生整体的心理发展阶段入手,以学生的个体心理发展特点为导向,搭建有效融合新兴数字技术的系统化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统筹整合匹配数字化心理健康教学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最后要共建学生心理健康的监测和评估机制,探索可操作、可视化的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库,协助学校及教师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动态变化。
三是要做好发展试点,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数字化落地开花结果。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数字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发展和践行涉及高新技术的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数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数字转型能力的优化和提升等问题。其中又以两大难题最难攻克,一是在依托数字技术的心理健康服务实践中,许多学校存在着一味追求新技术、新方法而忽视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实际心理需求的问题;二是在依托数字技术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时,如何应对数字化、信息化带来的数据、信息和知识的流通与共享的挑战。为了解决上述难题,虽然教育部已出台相关政策指导教育服务数字化转型,将上海等地批准成为数字化教育试点发展区,但从学校层面来看,心理健康服务的数字化转型,仍缺乏相关政策的保驾护航,且当前实验试点区与我国中西部地区在基础、资金、资源等各方面差异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仅靠政府主导,可能会使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数字化发展陷入瓶颈。因此,不同层级、不同地域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框架内,应根据各自不同的实践能力、环境条件、发展现状,开展数字化的发展试点,全面推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数字化进程。
其三,数字技术赋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实践目标。培养教师的数字技术素养,这是数字技术赋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首要实践目标。如果教师不能够熟练依托数字技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那么,他们不仅会违背数字技术引入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初衷,而且会导致数字技术的潜能难以发挥。我们可从两个方面来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一是明确数字素养的评判标准和理论框架。它是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的导向和依据,许多国家都根据本国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和框架。二是鼓励教师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数字化的相关培训。教育培训是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的重要形式,大多数国家都采用数字技术指导和数字练习模块等方式培养教师数字化教育技能。我国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注重数字技术指导和数字练习模块的开发,为教师数字技能素养的提升保驾护航。
培养学生的数字技术素养,这是数字技术赋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终极实践目标。学生的数字技术素养影响着他们对数字化心理健康服务的接受程度和使用能力,也直接决定着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数字化发展的成功与否。因此,學生数字素养的培养需要学校把数字素养的训练上升到战略高度,依托发展性的前瞻视角,实现学生数字素养的知识理论与操作实践协同发展。具体来说,首先是将培养数字素养的有关课程纳入学生必修科目。其次是建立与数字技术有关的社团和竞赛。社团和竞赛的建立不仅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还能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数字素养的提升落到实处。当然,学生数字素养的提升不是通过一门简单的课程、一场激烈的竞赛就能实现的,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学生提升数字素养的必经阶梯。学生应该充分利用数字化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努力提升自己的数字素养,获得有关数字技术的知识和使用数字技术的能力,为今后的健康成长、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该以跨学科课程为载体,将学生数字素养的培养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数字化的局限与挑战
何妍:虽然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数字化发展大有可为,也是大势所趋和必然选择,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您认为未来数字技术赋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数字化还存在哪些问题和挑战?
俞国良:确实,推进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数字化的进程任重而道远,未来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一是数字心理健康服务的现实性问题。显然,数字心理健康服务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方式或工具。因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缺乏“同理心”,很难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情绪情感反馈。同时,数字心理健康服务难以处理学生需求同质性和个体差异之间的矛盾。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服务具有主观价值倾向,生成的心理健康教学、辅导及干预模式往往带有普遍适用性,不能依据学生的个体特征创设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基于数字心理健康服务的这些现实困境,未来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必须走出工具理性的迷失、技术主导的误区,既要重视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又要突出以人为主体、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二是数字心理健康服务的有效性问题。有证据表明,大多数数字心理干预研究,都采用成年人作为被试,使用儿童或青少年作为被试获得有效性数据的研究相对较少。考虑到有接近20%的精神类疾病会出现在童年期,30%的精神类疾病会出现在青春期,并且精神类疾病的干预在发病早期最有效,因此,未来数字技术在心理干预的研究中应侧重于儿童和青少年这一易感群体。无论是数字技术对心理辅导的影响,还是数字技术对心理干预的影响,当前的大多数实验研究都没有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能够严格控制一些额外因素,如安慰剂效应等,同时对干预结果的论证也更加准确。未来为提高数字技术在心理健康服务中的准确性和说服力,可更多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研究,从而提高研究的生态学效度。
三是用户数字健康信息的安全性问题。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个人数字信息泄露非常普遍,这一情况在信息监管情况复杂的数字心理健康领域更为严重,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效果造成负面影响。首先,由于隐私问题和违反保密规定问题导致的个人信息泄露,会影响用户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或相关专业人员的互动关系,从而降低心理辅导或干预的有效性。其次,个人数字健康信息泄露会降低用户对数字心理健康技术的可接受性,增加对相关数字技术的怀疑和不信任。最后,个人数字健康信息的泄露带来的耻辱感,会造成个人遭受污名化的风险。因此,保护用户的个人数字健康信息十分重要,要坚持技术应用与风险防控并举。数字技术在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应用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保护个人数字健康信息的相关防护措施,并在相关数字技术使用前提醒学生注意个人隐私安全。
尽管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数字化的进程还会面临一些挑战,但是,只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战略制高点,利用数字技术辅助学校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的长效机制,以数字技术赋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以增效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现代化,使数字技术与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相伴相生、共生共长,必将取得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数字化发展的新成效、新成果。
编辑/卫 虹 终校/张 旗
俞国良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研究所所长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