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田 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昌化中学,杭州 311321)
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由于咨询师兼具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双重身份,常常会碰到一些非自愿来访者的个案,这些非自愿来访者大多是违背学校教育目标、触犯校规校纪与科任教师或者家长有期待冲突,被校方或者家长强制来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请学校心理咨询师介入帮助教育者解决其行为问题。对这类来访者,在心理咨询中我们称其为校园非自愿来访者。由于他们并不是出于个人意愿主动寻求帮助,在咨询的过程中,他们常常以沉默、否认、转移话题或者为自己辩护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愿意,非自愿来访者的态度,给咨询师带来极大的挑战。
非自愿来访者对咨询有普遍的阻抗,原因有二:
一是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误解,认为接受心理咨询的人都是有精神疾病的,自己没有病,不需要和心理咨询师交流。
二是对学校心理咨询师的误解,误认为心理咨询师也是和其他教师一样的,也是进行说教式教育,是德育处、家长或者班主任找来说服自己的帮手。
这两方面的原因让来访者对咨询师有强烈的阻抗,把对学校其他教师和对父母的反抗移情到咨询师身上。这为咨询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以下就是一例典型的非自愿来访者案例。
小M,女,高二年级,17 岁,普通班住校生,性格内向。父母通过自己努力从农村考上大学,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企业员工。家族中年龄相仿的兄弟姐妹学霸很多。
成长经历:
小M 在小学阶段成绩处于班级第一梯队,但是到了初中阶段,小M 遇到了很严厉的教师,甚至还曾经殴打过小M,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对教师产生了很大的抵触情绪,成绩开始下滑。读初中时,小M 曾多次要求父母带去医院看心理医生,但是父母没有同意,而且教育小M,她没有心理问题,乖乖读书就好。小M 没有考上自己的理想高中,来到现在学校,在读高一期间,小M 表现得内向,不与他人主动交往,时有情绪低落状态。
小M 偷拿同学的零食,不回应老师的提问,冲撞老师,甚至有一次晚自习时一个人跑到教学楼四楼空教室阳台上张望。被班主任及时发现,转介到心理辅导中心。
小M,身材微胖,扎着马尾辫,行动有些漫不经心,眼神漂移,不与咨询师交流,咨询师注意到,来访者手臂上有很多条轻微痕迹的划痕。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会不自觉地像老虎一样张大嘴巴,露出牙齿。给人的感觉是想要放松面部,但是她却不知道自己在做这个动作。
班主任和心理委员反馈:小M 不和同学一起去食堂吃饭,在小店买一些零食吃解决三餐;有一天早上5:35左右到达教室,翻找别的同学的桌子,偷拿他人零食;晚自习擅自离开教室,老师和同学找了很久才找到,发现她在操场闲逛;平时,不太遵守班级纪律,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最近这次她还爬上空教室四楼阳台张望。
基于以上情况,小M 存在明显的偏差行为,心理教师将小M 列为学校重点关注对象并及时通知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建议转介到心理专科医院评估诊断。杭州某医院心理科诊断结果为没有严重心理问题。
小M 有明显的偏差行为,除此之外,小M 还存在人际交往和情绪管理的问题。小M 一直压抑自己的情绪,压抑到自己以为这些情绪已经消解,但是,这些压抑的情绪并没有消失,转而表现为行为问题。分析小M 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第一,生物学因素。
小M 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的青少年生理发育提速,逐渐进入成熟状态,但是心理发展速度却相对缓慢。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和谐和不平衡,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常引起心理发展上的种种矛盾,并容易出现心理及行为偏差。
第二,心理因素。
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追求归属感,价值感和成就感,有行为问题的来访者,只是用错误的行为来达到这个目的。目的没有错,只是行为有偏差。他还指出:少年儿童有偷盗行为是因为他们有优越情结。他们错误地认为,唯有优越于他人,自己才是可接受的,才有归属感。与优越情结相对的就自卑情结,为了避免自卑,来访者不断地在错误的方向找寻优越。
第三,家庭教育因素。
小M 的父母自己是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认为中学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其他都不重要。他们从来都不夸奖小M,并经常拿小M 与亲戚家学霸学生比较,对小M 心理诉求的忽略,以及高压管控,让小M 有苦难言,情绪积压。
第四,环境因素。
高二年级,学生们已经确定了自己的选考科目,更真切地感受到高考的压力,学习内容的难度加深,再依靠以前的学习方法来应对高中的学习,小M 已经力不从心了,无法在学习上保持优势。怎么学习成绩都提升不上去,无力感与日俱增,小M在学校里又没有朋友,缺少相互支持,这些压力不断地累积,让小M 的问题行为越来越突显。
班主任陪着小M 来到辅导室,小M 低着头,不说话。班主任对咨询师介绍了她在班级的一些情况就离开了。小M 继续低头不语,我请她坐下,她依旧没有要和我交流的愿望。我感受到了她的防御。非自愿来访者,都有低动机、低认知的特点,我深知绝不能强制,越是强制,个案越是抗拒和防卫,必须激发个案内在的咨询动机,理解她现在的处境与心情,同理其心情。她一定是不想过多地谈论自己的问题行为,于是,咨询师说:“可能你之前都没有接受过心理辅导,这里的墙上张贴了关于心理辅导的简介,你可以详细看看,这里还有画笔和纸张,请你画一棵树。我出去一下,五分钟之后回来。”
说完这些我就转身离开。留下小M 一个人在咨询室里。正是因为小M 是非自愿个案,面对这个情景,她最希望能够一个人独处一会儿,让自己放松一下,她内心的警觉指数就会下降,而咨询室的环境温馨、安全,墙面还有关于心理咨询的详细介绍,尤其是尊重原则、中立原则和保密原则,高中生的阅读能力和她的好奇心,一定会驱使小M 把这些内容都认真看一遍。同时,绘画是打破防御最好的技术。请她先画一棵树,原因有三:一是让她熟悉绘画这种咨询方式。二是画树是最简单的,比较容易上手,打破防御。三是通过画树这几分钟也有助于她平复心情,把右脑调动起来。
我离开咨询室回到办公室打电话给班主任又问询了一些小M 的家庭情况,五分钟之后,我端着为来访者倒好的茶回到咨询室。这时的小M 神情已经比刚进来时放松了一些,坐姿也变化了,头抬起了。显然当她一个人时,比较放松,不用故意去保持和他人的距离。她已经画好了一棵树。见图1。
图1
接下来就是通过绘画这个媒介让来访者感觉到咨询师是很理解她的,进而打破防御,建立咨询关系,变被动咨询为主动咨询。
会谈过程:
咨询师:“喝口茶吧,放松一下。你已经画好了一棵树呢。从这棵树的位置可以看出,你在成长过程中受父亲影响较大。从这棵树的大小上可以看出,你平时比较内向,还有一点自卑,目前比较焦虑,有一些担心。从树干可以看出你还是比较情绪化的。但从你的笔画可以看出你内心还是有属于自己的坚定和自信在的。我还从画中看到你有一些愤怒,一些委屈。”
小M 睁大了眼睛看我。不敢相信地看着我。
绘画治疗的一般手段是让来访者自己描述画作,这里去掉这一环节,因为来访者是非自愿的被动来访者,没有主动探讨和交流的意愿,所以这个时候,要去提问来访者问题,她是不会回答的,让来访者描述绘画她也不会描述。所以咨询师直接解读画面意义,让来访者感觉到被理解,被读懂,从而使来访者化解防御。
咨询师:“你心里觉得有什么不公平、委屈或者担心都可以和我说一说。”
小M 被共情到,终于开口说:“我觉得我没有错,我就是看不惯,学校规定不能带零食到教室。他们把零食带进来,却从来没有被扣分,我就被扣分,凭什么?我知道拿别人的东西不对,但是我早上看见那些零食,就想把它们扔掉。我就做了。”
咨询师:“哦,其实你心里积压了很多情绪,不满,愤怒,没有释放,所以看到那些学生的零食,就想毁掉它们。”
来访者:“是的,所以我就那么做了。”
咨询师:“嗯嗯,那么做之后你肯定心里觉得挺爽的,释放了的感觉。”
来访者:“是的,挺爽的,现在被抓住了。”
咨询师:“当时,你根本没有时间想有什么后果,就做了,现在又要承担这个事情的后果,你有些担心。”
来访者:“是的。”
咨询师:“不知道学校会怎么处理,不知道怎么和爸妈讲这些事,担心同学们怎么看你等,这些会让你很难静心来学习,效率低下。”
来访者点头。
咨询师看来访者已经基本从防御阶段逐渐走出。本次咨询的目标已基本达成,情绪疏导不是本次的重点,还要做进一步的危机评估,于是开始询问爬窗事件,来访者给出的原因是看到有几个高一年级的学生在那里玩,她也想上去看看玩一下,没有别的,不想干别的事情。
绘画是潜意识的真实表达,来访者在绘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会把内心的深层次情绪、情感、焦虑、冲突等投射在绘画作品中,这就为咨询师提供了足够多的真实信息,以便分析和疗愈。绘画使潜意识当中的负面情绪得以表达,个体的意识与潜意识得以沟通,自我得到整合,被压抑的情绪、情感通过绘画得到宣泄。
一周以后,来访者自己来到辅导室,这次的主要辅导目标是进一步促进来访者自我了解,宣泄积压情绪,疏解心情。
经过第一次的关系建立,这次请来访者绘画房树人。作品如图2,绘画结束请来访者讲述画中的故事,小女孩走在回家的路上,家里做好了晚饭等着她一起吃饭。
图2
画面解析:
1.篱笆围住的房子,说明来访者确实性格内向,在人际交往中给自己和他人设限,较难敞开心扉,在人际交往中相对封闭。但是,有门有窗,而且门上有把手,说明来访者期待与人交流和建立关系,并没有完全封闭自己。同时也表明,家庭并没有给到她滋养与爱,她感到的更多是禁锢的感觉,失去自由的感觉。
2.来访者画了烟囱和行动的人,说明来访者还是动力比较强的,人没有画脸,也说明来访者在人际交往中依然存在着不安,不愿和他人表达自我。
3.树上没有果实,说明来访者目前目标不明确,掉落的树叶,表明来访者丧失了信心,有气馁的情绪。
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反馈:
选取有利于来访者发展的角度来分享和探讨。表达了对来访者情绪的解读,并重点分享画面有被禁锢的感觉,很不自由。说到这里打开了来访者的心扉。来访者开始讲述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
第三次咨询重点在确定目标,调整认知,找资源。从上一次的绘画中可以看到来访者还是有一些落寞的情绪在,本次继续绘画,主题:雨中人。
指导语:请放松,跟随我的指导,吸气,呼气,放松后,我想请你想象一幅画面:雨中人的画面。如果浮现出来了,请你定格其中一幅画面,让它变得清楚一些。定格下来后,请你睁开眼睛,把画面画下来。作品如图3。
图3
画面解析:
1.雨下得有些大,有风,又有闪电。说明目前环境对来访者造成的压力有些大。
2.在雨中的人没有任何的遮雨工具,没有伞,也没有帽子等。说明来访者的抗压有效性差,找不到资源可以利用。
3.人在奔跑,说明虽然有压力,但来访者没有放弃,也在一直努力地自我调节。
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反馈:
重点分享:肯定努力的状态,引出目标的讨论。看到画面中是夜晚,又下着这么大的雨,没有雨具,小女孩在努力奔跑,感觉她有些累,气喘吁吁,她跑向哪里呢?和来访者讨论接下来的生活和学习目标。确定了来访者接下来想在班级找一个朋友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一起努力学习的目标。
第四次的咨询,重点在根据来访者确定的目标,激发来访者的内在动机,促进来访者做出行动上的改变。先回顾上次咨询中来访者给自己定的目标。然后引出绘画主题:登山图。
登山图的投射说明:山的大小投射的是这个问题对来访者来说的难易程度,爬山的方式是来访者解决问题的思路。
指导语:现在请你画一幅爬山的场景。作品见图4,我这里有些工具,你看看有没有什么想添加的?添加后的作品,如图5。
图4
图5
画面解析:
1.山很高,说明对于来访者来说她面临的问题很难,感觉如攀登这无数的陡峭台阶一样。
2.这里有两种爬山方式:登台阶爬山的方式,表达的是比较稳和慢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乘缆车,表达了她会借助外力来解决为,有人可以依靠,让他人帮自己解决问题。
3.小女孩爬到山的1/3 处,说明来访者已经开始行动了。
4.小女孩背着背包,努力地往上爬,这个背包来访者的解读可能是压力,也可能是放了很多资源,需要和来访者交流,引发她看到背包里装了什么。这些就是资源导入思维。
5.旅行团是一群人,小女孩是一个人,其实她可以有同伴一起爬的,但是小女孩还是一个人在攀登,说明了来访者还是和同伴们有意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咨询师与来访者的交流和反馈:
首先,请来访者描述自己的作品:这是一个旅行团在爬山,这个小女孩自己出发的,她在努力爬……
然后,咨询师分享感受,认同情感,再询问来访者的现实问题,解读爬山的方式:你喜欢用自己有把握的,比较稳一点的,慢慢来的方式处理问题,同时,有些事情你也愿意放手交给别人帮你解决。后来你又添加了山顶的凉亭,有些时候,我们只能一口气爬到山顶再休息,其实挺累的,但是那里确实风景更美。
启发式提问:谁是那个帮你解决问题的人呢?
来访者回答觉得爸爸就是那个人。
在会谈中逐渐修复和家人的关系,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
最后一次咨询,邀请来访者画了一幅添加画。作品见图6。
图6
来访者作品的大小的变化,说明来访者不断地慢慢打开自己,情绪慢慢被梳理,她的内在自我在长大。作品中门口的小怪兽,说明生活中还是会有害怕的情绪,但是来访者手里拿了手电筒,它可以照亮着这一切,吓退小怪兽。说明来访者内在的力量已经开始呈现出来,它已经不是那个被困住的灵魂,已经有主动的力量。
后来来访者在班级里交了一个女生朋友,她们每天下课一起玩耍,一起吃饭。目前来访者已经顺利地度过了高中生活,等待高考成绩,未来的大学生活中,相信来访者会越来越勇敢。
面对非自愿来访者,咨询师一定不要揪着来访者的一些现实偏差行为来讨论,更要充分共情来访者,建立关系,争取咨询同盟,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次咨询都要共情来访者。并且每一次咨询的主题要层层递进,从处理情绪,到了解认知再到促进行动改变。
对于非自愿的来访者,以及对自我情绪觉察能力不强的来访者,绘画是非常好的咨询媒介,绘画当中有很多的技术可以应用。注意每次根据咨询目标选择合适的技术,既有趣又减少防御。如果是自愿来访者,我们可以请来访者讲解画面的内容,画的经过和自己看到画的感受,然后咨询师再补充自己看到的被来访者忽略的部分,启发来访者,读懂来访者,并不一定要解释绘画所投射的内容给来访者。绘画本身就是宣泄,就是疗愈,是适合青少年群体的一种咨询方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