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新生“七维”学习适应力课程开发与实施

时间:2024-05-07

庄续玲(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教育研究院,广州 510700)

一、课程开发背景

学习适应性是个体克服学习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能力倾向,亦即学习适应能力,主要内容包括学习环境、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身心健康等[1]。学习适应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学习适应性是学生取得学业进步和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以下简称“学习适应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初中新生(初中一年级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过渡期,整体身心“在矛盾和不平衡中快速发展”[3],心理发展严重滞后于生理发展,身心发展不平衡导致他们的理性选择和自主控制能力也不够强,他们的价值观、交往能力和策略,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水平、应对自己心理问题的能力等尚停留在相对幼稚阶段[4]。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局限性,导致学生升入初中后,面对学习环境变化、学习科目增多、人际交往冲突、学习成绩下滑、学业竞争加剧等社会应激事件时,无法积极有效应对和解决相关问题,从而引发学习动机不足、学习自信心受挫、自我评价降低、情绪消沉低落等系列心理和行为问题。

近几年,叠加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及防控的影响,初中新生学生适应不良问题更加突出和复杂,更具时代特征。疫情严重时期居家隔离上网课,疫情缓解后又要适应线上和线下学习方式的频繁交替变化等,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策略、人际关系及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也对学生的学习适应力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调查表明,学生疫情居家期间网课学习视屏时间过长,不仅影响心理行为发育,还引发了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下降、行为冲动等问题[5]。疫情缓解返校后,部分学生心情低落,甚至产生自杀意念、做出自杀行为[6]。导致学生心情低落排在前三位的原因分别是学习相关(占36.85%,包括学习成绩下降、学习压力大、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人际关系(14.6%)、家庭原因(8.1%),个别学生甚至出现厌学和拒学等问题。

另外,学生返校复学后,区域初中学校心理教师接受学生求助的人数与日俱增,其中绝大多数个案由于学习适应不良引发了焦虑、抑郁、自伤自残等情绪和行为问题。

表1 初中新生“七维”学习适应力课程实施内容

综上所述,初中新生学习适应不良问题凸显,开发系统培养学生学习适应力的课程迫在眉睫。

二、课程总体目标

(一)理论依据

基于核心素养构建学习适应力课程总体目标。在正式公布的2016 年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设计中,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学科性)、自主发展(自主性)、社会参与(社会性)三大维度,凝练出六大素养,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7]。目前,发展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新时代教书育人的重要方向和目标。钟志农[8]在《心理辅导课的内容设计要融入心理核心素养》一文中对心理核心素养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在三大维度中,“自主发展”处于核心地位,其中“学会学习”为学科关键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健康生活”则为学生的社会发展奠定了人格基础。因此,可以将自主发展视为个体内在的心理素养内核,即学生发展的内隐性心理核心素养。钟志农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中小学心理辅导课的内容体系“提供了一个高屋建瓴的理论导向”和“一种前所未有的设计思想”,并进一步提出心理课要紧扣学生发展关键期,在学生智力品质和社会化成熟度两个方面自然融入核心素养。初中新生正处于中小衔接关键期,心理核心素养应该在心理课体验活动中逐步形成,综合基础教育课程共同核心素养,逐步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必备品格和能力,包括学法适应、自我监控、反思调节、心理韧性、问题解决、责任担当、健康人格等。

(二)实践基础

基于区域学生学习适应力现状构建课程内容体系。选用华瑞人才测评公司学习适应性诊断量表“中学生学习适应性测验”对初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学生在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学习期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意志和身心健康七个维度的学习适应性水平并进行客观评估;召开学生、家长、行政领导、心理教师、科任教师及班主任等不同群体的座谈会,从个体、家庭、学校多角度调研学生学习适应不良现状及成因,为构建学习适应性课程提供学情依据。

(三)总体目标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念、区域初中新生在“中学生学习适应性测验”中七个维度的适应状况现实表现构建“七维”学习适应力课程内容体系。确立课程总体目标: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初中阶段学习环境变化、人际关系变化与学习要求变化,理解学习的意义,尽快适应学习;明确初中阶段学习目标,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内驱力,树立学习自信心,培养心理韧性和抗挫力,积极努力实现预定目标,从而实现自主发展。课程终极目标是使初中新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三、课程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设计

搭建结构,让条理更清晰。本课程以学习适应性七个维度为辅线,以促进初中新生学习适应力为主线,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重点 。整体内容共分7个专题和35个具体课程,每个专题5课时,“七维”学习适应力课程具体内容见表1。

组合发力,让内容更有效。将课程内容和区域学校整体活动结合起来,使课程更具张力。每个专题最后设置一课时创意活动课,可以与教师节、军训活动、学校科技节、才艺展示、家长会等活动结合进行实践拓展,通过交互型学习活动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开展学校环境适应专题创意活动时,可结合九月份教师节活动组织学生采访教师,请教师介绍自己的成长故事,或开展“给教师画像”等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创意活动,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深度情感联结,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课程实施

1.课程管理

由区域教研机构管理课程实施,统一安排在初中一年级上学期,每周两课时。

2.教学方法

为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课程采用校园心理剧辅导方法(创意活动除外),构建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体验型心理课堂,并通过“五心”环节实施。

(1)创编“心”剧本。学生成立校园心理剧创编团队,在教师指导下,将“七维”学习适应力课程中每个课例(见表1)反映的学习适应不良典型问题创编成短小精悍的剧本。

(2)演绎“心”故事。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角色互换、内心独白等方法,将剧本呈现的问题情境表演出来。其作用是创设类似真实的心理冲突发生的情境,引发学生关注与思考。

(3)解决“心”问题。学生针对问题情境,通过小组协商、思维碰撞等方式,创造性地提出解决各类学习适应不良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分享“心”感悟。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个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分享在创编、表演、观剧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悟。

(5)改善“心”状态。学生在心理剧创编、表演、分享过程中释放内在紧张情绪,缓解压力,促进心理平衡;将辅导中获得的经验进行迁移,解决自身实际问题,学以致用,促进自我成长。

(三)课程评价

课程遵循心理辅导课的特点和规律,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采取多主体、多元化发展性评价的方式。

首先,通过前后测数据对比分析课程实施效果。课程结束后,对参加课程实验的学生进行“中学生学习适应性测验”后测,比较前后测数据是否差异显著,进行定量分析。

其次,邀请教师和家长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价。走访学科教师和班主任,了解学生上课注意力表现、学习兴趣、课堂听课发言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学业成绩情况等并进行评价。设计相关评价表,教师和家长填写评价语。

再次,根据学生参加课程活动的综合表现进行过程性评价。例如,结合创编与表演、讨论分享、学案等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

四、课程实施效果和成果

初中新生“七维”学习适应力课程是基于核心素养理念并紧扣区域学生学习适应性实际需求进行开发和设计的,通过校园心理剧辅导模式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形成了一些成果。

第一,构建了“七维”学习适应力课程,促进了初中新生学习适应能力的提升。

课程实施后,将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学习适应性问卷前后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在“七维”总分上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尤其是学校环境、学习动机、学习期望、学习方法四个因子分差异检验极其显著,表明课程总体实施效果较好,促进了初中新生学习适应能力的提升。学生经过系统的课程学习,激发了学习潜能,发展了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学生适应了初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能对自我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并及时反思调节,掌握了调适情绪的方法,提高了心理韧性和抗挫力。随着学习适应能力的提高,学生学习适应不良问题得以改善。

第二,“七维”学习适应力课程是具有区域特色、与时俱进的区本课程。

“七维”学习适应力课程作为实验学校校本课程始于2012 年,至今历经十数年,形成了包括文字素材、教学设计、系列微课、课堂实录在内的区本课程体系,是心理教师、班主任、学科教师及家长培养初中新生学习适应能力的系统课程,课程内容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例如,疫情发生以来,亲子冲突问题凸显,课程在家庭环境专题方面及时做了内容与教学方式的调整,增加了亲子关系主题及创意实践活动,邀请家长走进课堂观摩亲子关系主题校园心理剧《父母与我》,家长在观剧过程中得到教育和启发,主动调整了亲子关系,改善了家庭教育生态及家庭功能。

第三,“七维”学习适应力课程实施效果较好,获得了较高的评价,荣获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评选一等奖。

“七维”学习适应力课程以校园心理剧辅导模式开展,并设置创意活动课时拓展实践活动深度,促进了师生、生生、亲子情感深度联结,深受学生喜爱。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该课程得到多方肯定,课题组成员多次在广州市心理、德育教研会上及与其他区联合教研(跨区推广)时以专题讲座及公开课的形式进行成果推广,广受好评,并在2021 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评选活动中获一等奖。

五、课程反思

第一,课程内容设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促进了初中新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七维”学习适应力课程目标及内容设计紧扣中小衔接阶段学生发展的关键期和阶段特征,围绕初中新生学习适应能力提升展开,以隐性或者显性的方式融入了初中段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内容。学法适应、自我监控、反思调节、心理韧性、问题解决、责任担当、健康人格等都在课程内容中有所体现。

第二,课程辅导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促进了初中新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必须变革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校园心理剧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它以学生为主体,贯彻学生主导的内在运行逻辑,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这是校园心理剧区别于教师主导的传统团体心理辅导的最大不同之处。学生通过演绎“心”故事,呈现了各类学习适应不良问题情境,建立了问题驱动辅导模式;通过解决“心”问题、分享“心”感悟等环节,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深度体验和思考,找到了调适情绪或者消解问题的方法。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觉察、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改变,实现了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提升了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的能力。

校园心理剧具有协作性,能激发学生的团队协同合作和责任担当精神。校园心理剧的创作、排演和解决问题环节,都需要小组通力合作完成,每个参与其中的学生都能深切体会到身体力行协作的重要性;角色扮演活动中的分工,要求参与者要尽心尽力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务,同时要为小组其他同学提供协助,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校园心理剧辅导模式通过“角色扮演”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产生了深刻影响。学生在扮演榜样人物的过程中习得新的行为,将所扮演人物的思想和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促进自身健康人格的形成。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