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电视剧《大考》看亲子沟通的秘诀

时间:2024-05-07

叶华文(广东省江门市培英高级中学,江门529000)_

前段时间,电视剧《大考》热播,该剧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为背景,以某县城两所高中的高三学子备考经历为主线,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和生活流的叙事风格呈现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中各类群体在疫情困境中艰难拼搏与积极应对、书写全民“大考”的故事。《大考》中的几个高三学生的家庭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在观剧的过程中,我对高三学生的家庭故事线很感兴趣,细品故事情节和台词对白,发现本剧中隐藏着一些亲子沟通的秘诀,现细细道来。

秘诀一:相互信任,彼此接纳

剧中人物田雯雯是一个从小和奶奶一起生活的留守女孩,她的父母一直在武汉做生意。田雯雯生病发烧,都是自己一个人住在老屋。在老师和同学眼中,她是一个很独立的女孩。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田雯雯的爸爸在武汉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后,田雯雯和田爸爸向田妈妈隐瞒了实情。直到田妈妈无意中解锁了田雯雯的手机密码,发现了田爸爸康复的照片,才知父女俩向她隐瞒了此事。田妈妈当即质问女儿:“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事不告诉我?”她还责怪女儿每次和她说话都是说半句留半句,母女俩沟通像是隔着一层皮。田雯雯也质问妈妈:“偷偷解锁我的手机是不是怀疑我早恋?”田妈妈在与女儿沟通时无意说了一句“你小时候总是最懂事的那个”,话还没有说完,田雯雯生气地回应说她最讨厌别人说自己“懂事”,所谓的懂事都是被逼出来的。田雯雯和妈妈的此次交谈不欢而散,但这次沟通也让母女俩敞开了心扉,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

田雯雯和田妈妈之间出现了信任危机,最主要的原因来自田雯雯从小亲子依恋的缺失。从小没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与父母往往难以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结,再加上进入青春期后,两代人存在“思维代沟”,亲子之间产生冲突在所难免。

在心理辅导工作中,我经常听到学生说:“我现在越来越不想和我爸妈说我的事,因为我还没有说完,他们就讲一堆大道理,把我的话堵回去。”

还有学生说:“我周末休息时偶尔玩一下手机,和我的朋友聊聊天,他们总是密切地监视着我,就是不相信我!一放假我就得和我父母进行持久战,觉得好累。他们希望我放假也不停地看书刷题,好像我是个超人。所以,周末我宁愿不回家。”

这类现象在高中生中很常见,究其原因,还是父母不信任孩子,父母觉得孩子永远是孩子,父母是过来人,比孩子有经验有阅历,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过多地包揽和专制。孩子不信任父母,大多是因为父母不愿意倾听,抑或对孩子有猜疑,缺乏赏识。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前提是信任,在信任的前提下,孩子愿意说,父母也愿意听。对孩子的问题,家长无条件接纳,表达理解和共情。当孩子和父母都能敞开心扉,才能更好地理解彼此。当父母摒弃猜疑,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读懂孩子。相互信任、彼此接纳是亲子之间解开矛盾和消除戒备的关键,是良性沟通的基础。

秘诀二:转换思维,变化视角

剧中的高三男生吴家俊想参加艺考,刚开始,吴妈妈强制要求他不能参加艺考。当发现吴家俊在学习期间偷偷画画时,吴妈妈一怒之下损毁了吴家俊的动漫作品。吴家俊气得离家出走,一时联系不上,家长、同学和老师都去找吴家俊,后来大家终于找到了他。田雯雯对吴家俊说了一句话:“为什么被说挑食的永远是小孩?因为大人永远不会做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吃。人的思维永远是有局限性的。”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指出了亲子沟通产生矛盾和隔阂的根源。

很多时候,我们会陷入自己惯性的思维圈中出不来,对他人产生偏见和刻板印象。就如剧中吴家俊的妈妈,她一方面代表了我们印象中“妈妈永远是那个可以把心掏出来给你的人”的形象,即为了孩子可以无条件牺牲自己;而另一方面,吴妈妈的思维和认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她认为学艺术是混日子,因此看到儿子偷偷画画,马上会大发雷霆,甚至全天候监督儿子学习。如果吴妈妈能够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引导孩子自主权衡艺考的利与弊,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以艺考为契机鼓励孩子挖掘自身学习潜能,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幸而在剧中,吴家俊父母选择尊重孩子的选择,最终吴家俊也同妈妈和解,亲子关系朝积极的方向发展。吴家俊爸爸在高考30 天家长动员会上感叹道:“有时候大人吃过的盐真的不一定比孩子吃的米多。”

在心理工作中,我多次听到学生吐槽自己的父母:父母认为自己的经验多,人生阅历多,不想让孩子走歪路,忽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感受,过多干涉孩子的选择,从而造成亲子冲突。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作为家长,应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学会客观、全面、理性地看待孩子的选择,如此才不会在家庭教育中陷入极端化。

秘诀三:言传身教,作好示范

剧中的周博文是同学和老师眼里的学霸,他的爸爸却每天沉迷于打网络游戏,生活上极度懒散。周博文的妈妈每天为家里的生计操劳,周爸爸则不闻不问,缺乏家庭责任感。因此,周博文经常替妈妈打抱不平,周妈妈一边安抚儿子,一边维护着周爸爸。周博文看到爸爸言行不一、不守信用,经常“训斥”爸爸,周爸爸有时觉得很没面子。周爸爸就像没有长大的孩子,周博文则“恨父不成钢”,父亲在儿子眼里失去了权威。后来,周妈妈对丈夫循循善诱,促使周爸爸尝试改变自己,主动去给学校送菜,在食堂开档口卖烤肠,渐渐承担起家庭责任。

从心理学视角看,周爸爸代表那些不完美父母的形象。正如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同样,世界上也没有完美的父母。2021 年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意味着家庭教育进入国家立法程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应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和义务。没有家庭的支持配合,学校的工作也会事倍功半。当孩子渐渐成长,如果父母还原地踏步,没有跟上孩子的步伐,也极易引发亲子冲突。

周爸爸的故事启示我们:作为父母,在教育和要求孩子的同时,应注重言传身教,作好榜样和示范;平时多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孩子,促进亲子互动,与孩子共同成长。

秘诀四:关注心理,及时疏导

剧中有一个学生叫潘小宣,他平时热心帮助同学,对于自己的学习却从不上心。他对同学高铭宇说:“你是学霸,我是学渣,我可以不学,但你必须考,而且考就要考最好的学校去最大的城市。”他每天在校园里晃荡,在同学和老师眼里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学生。

王校长明令要求潘小宣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但有时也拿他没有办法。潘小宣经常说:“反正我考不考得好都没有关系,我老爸可以送我出国。”剧中有一个情节:潘小宣接到妈妈打来的电话,原来妈妈要和一个叔叔结婚了,只是通知他,并没有提前征求他的意见。他感到很不满,但也不好说什么。

潘小宣的学习内驱力严重不足,没有目标,处于迷茫状态。他表面上看似大大咧咧,游刃有余地周旋于人际关系中,但自身却处于“空心”状态。后来在学校心理筛查中发现异常,经过心理医生的心理投射测试和诊断,发现其心理动能不足,情感缺失,有抑郁症倾向。王校长先是表示怀疑和否定,他认为潘小宣每天在自己眼皮底下,自己很了解他,他怎么可能会得“病”?后来听到心理医生说潘小宣有自残现象,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于潘小宣的认识。在征询心理医生的建议后,王校长发现现实的治疗渠道都不可行的时候,便决定降低对他的要求。潘小宣的父母不管他,那么自己来管,让潘小宣和他同吃同睡。后来,潘小宣准备休学去爸爸的工厂打工,临行前,他向王校长表示,和王校长的相处让自己有了家的感觉。

这个案例警示我们:作为家长,应多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对于有异常行为的孩子,不能只关注行为表象,更应关注孩子产生异常行为的原因,并在亲子沟通中通过陪伴、倾听和指导,让孩子获得对未来的希望感,明晰目标,提升行动执行力。

秘诀五:放下姿态,积极化解

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教育局的秦局长在饭桌上和家人聊上网课的事,提到不同家庭条件的学生上网课的效果有差异,那些家庭条件差的农村孩子上网课的效果尤其不好。女儿司遥对此发表了“没钱就搞搞直播卖卖惨”之类的观点,秦局长顿时大怒,用力把筷子摔在桌上。女儿看到爸爸在饭桌上发火,没有吃完饭便躲进房间。后来,秦局长走进女儿的房间,主动询问女儿是不是生气了,并真诚地表达了自己作为教育局长,对于不同家庭条件的孩子上网课的看法,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教育公平的看法。女儿在听到爸爸真诚的表达后,表示自己认同爸爸的观点,但希望爸爸不要在饭桌上发脾气,希望爸爸能好好和自己说话。秦局长点头表示同意,一场误会就此化解。

类似这样的剧情在高三学生的家庭中经常上演。田雯雯的妈妈在和女儿闹了别扭后,仍然会笑脸相迎,关切地询问女儿要不要吃夜宵。母女俩吵架归吵架,误会归误会,但没有隔夜的仇。吴家俊的妈妈在和儿子闹了别扭还没有完全化解时,照样为他做了他最爱吃的红烧排骨。潘小宣的爸爸在潘小宣打工遇到挫折后想重新回到学校学习时,父子俩作了真诚的交流。这些故事情节都很好地诠释了:亲子沟通基于年龄代沟和立场差异,出现矛盾和冲突是很普遍、很正常的事情,只要父母能够放下姿态,学会倾听,无条件地接纳和支持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学会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亲子沟通最终都会有好的结果。

秘诀六:关爱有度,管教有界

剧中,田雯雯网上模拟考过后正担心自己的成绩,妈妈和妹妹在客厅玩游戏影响了她的心情,她觉得很烦躁,生气地对妈妈说:“你就不问问我这次模拟考考了多少分吗?”妈妈说考多少都没关系,不想给她压力。相比班里的同学,田雯雯觉得父母一点儿都不关心自己,不关心分数和排名,也不关心自己能考到哪里去。而另外一个家庭中,吴家俊的妈妈则经常打着“我这都是为你好”的旗号为他做这做那,吴家俊对妈妈说:“为我好,就什么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做了吗?”

父母过于专制强势固然会遭到孩子的抗拒,而打着“不想给你压力”的旗号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的做法也不值得推崇。在生活中,父母对孩子适当的关切和引导是必要的。

父母,应该是世界上最难做的工作之一:既要呵护、关爱孩子,照料他们的饮食起居,尽到监护人的职责;同时,又要尊重孩子,视孩子为独立的个体,了解他们的需求,关注他们的感受。如何把握好与孩子的边界,需要父母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父母们在心里都无条件地爱着孩子,无论是小时候没有把孩子带在身边而心生内疚的田雯雯父母,还是为了孩子专心复习可以辞去工作全程陪伴的吴家俊妈妈。如果父母能在孩子需要倾听的时候给予共情和及时的回应,能把握好哪些事对孩子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的界限,那么家庭氛围会更和谐,亲子关系也会更融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