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构建“五维融合”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时间:2024-05-07

章建华

浙江省杭州市城西中学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2011年开始探索构建“五维融合”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包括心理档案建设、心理健康宣传、心理危机评估、心理队伍建设和高危介入干预五个方面。其中,高危介入干预借鉴医学中的“介入治疗”方法,对问题持续时间较长并伴有过激行为或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从校级层面进行协调干预,即“1+X”介入干预。实践证明,该体系有助于心理危机事件的早期识别和有效预防,使高危预警学生在可控范围内,防范重大危机事件发生。

关键词:“五维融合”;介入式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区域经验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21-0065-04

一、引言

浙江省杭州市城西中学(下文简称“城西中学”)创办于1980年8月,是经杭州市委、市政府批准的开展特殊教育的专门学校,由杭州市教育局主办,市公安局协办。学校设有初中部和职高部,初中部招收杭州地区普通初中学校中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及心理偏常不适宜在普通学校就读的学生;职高部设有汽车运用与维修、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生源主要来自本校初中部。

调查发现,城西中学大部分学生学业水平偏低,部分学生伴有网瘾和校园欺凌行为;自我认知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较多,尤其是亲子关系问题突出,易引发心理危机。学生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则严重威胁校园安全,特别是学生生命安全。因此,构建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为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提供及时和专业化的早期识别与干预服务,有效防范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并弱化其影响,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基于本校学生的群体特征,城西中学自2011年开始探索构建“五维融合”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包括心理档案建设、心理健康宣传、心理危机评估、心理队伍建设和高危介入干预五个方面。在心理危机干预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城西中学引入了“介入治疗”的理念(“介入治疗”是指在医学影像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等器材,对疾病进行微创诊断及治疗的一种手段,具有创伤小、定位准确、起效快、并发症少的优点),即对问题持续时间较长并伴有过激行为或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从校级层面进行协调干预,即“1+X”介入干预。此干预模式中的“1”是指负责危机干预工作的主要责任人,“X”是指相关助力者。

二、“1+X”介入式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实践

城西中学通过学校心理中心对学生进行基本信息采集和心理健康常模筛查,及时做出联合诊断和早期识别,针对具有潜在高风险心理危机的学生,构建干预团队,并制定应对策略,开展“1+X”介入式干预。

(一)早期识别,防患未然

在“1+X”早期识别环节,心理教师作为“1”是主要责任人,正、副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和家长为“X”,配合心理教师工作。

1.心理健康体检

心理教师作为本环节的主要责任人“1”,需要在新生入学时完成人口统计学资料采集及中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评估(MHT),完成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试,采集学生心理健康体检信息。在新生入学近一个月后,运用艾森克人格量表(EP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再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体检,了解学生的人格特质及近期心理状况;运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采集学生其他方面的信息。

2.基本信息采集

基本信息采集由“X”協同完成,具体包括:班主任负责整理班级学生开学近一个月来的异常事件和突发事件处理记录,并通过观察、访谈来收集学生的异常信息;副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提供行为异常学生的信息;家长提供孩子在家期间的异常表现、家庭关系、父母期望、教养方式、已经采取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结果等。

3.班级初步筛查

心理教师在取得班级学生基本信息和健康体检信息后,会同正、副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组成评估小组,及时对班级学生的情况进行逐个分析讨论,初步筛查出需要提交联合诊断团队进一步评估的疑似心理危机学生。

开展班级“1+X”早期识别的时间以新生入学后一个月为宜,重点关注班级表现持续异常、测试指标过高和家庭有重大生活事件发生的学生群体。

(二)联合诊断,精准评估

在“1+X”联合诊断环节,心理教师作为“1”是主要责任人,学生处、班主任、科任教师、心育导师及外聘心理学专家为“X”。

1.完善系统信息

基于班级“1+X”早期识别的疑似心理危机学生,心理教师作为主要责任人“1”,须通过“X”进一步采集和完善学生个体系统信息。具体包括:学生处提供学生重大问题行为的表现、发展状况和处理结果;班主任提供学生的出勤率、纪律表现、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有无异常行为和突发事件等相关信息,并通过家访采集家庭结构和教养方式、亲子关系、遗传史,以及有无发生过重大生活事件等信息;科任教师提供学生学业情况、课堂异常表现情况等信息;心理教师提供课堂观察和“七色心晴”日记反馈,采集学生个体特质和情绪情感变化,以及不良的生理、心理反应和前期辅导结果等专业信息。

2.“1+X”诊断流程

(1)依据“一案一档”原则,心理教师作为主要责任人“1”,须整理好班级疑似心理危机学生的基本信息、系统信息和心理体检结果等,统一递交学校心理中心汇总,为后期开展“联合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2)由学校心理中心负责人落实参与联合诊断的“X”人员,即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心理教师、科任教师、校医以及学生处负责人和学校心育导师,这些人共同组成“联合诊断”团队。同时,可根据班级早期识别危机程度,确定是否聘请心理学专家和医学心理专家同时参与研讨和会诊。

(3)校级分管领导组织“联合诊断”团队,择日召开疑似心理危机学生诊断研讨会,逐个分析学生的情况,进行二次评估,确定危机预警等级,并筛查出需要高危预警的学生。

3.预警等级设定

学校将危机预警等级设定分为三级:一级预警学生是指偶发情绪、行为问题,产生的危害及影响较小的学生,从班级层面进行干预;二级预警学生是指时发情绪、行为问题,有一定危害及影响的学生,由学生处进行干预;三级预警学生(即高危预警学生)是指问题持续时间较长,并伴有行为过激或情绪波动较大,易发生重大危机事件的学生,由学校统筹进行干预或转介。

(三)介入干预,科学施策

在“1+X”介入干预环节,心育导师作为“1”是主要责任人,由具有心理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或持有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B证及以上的教师担任;“X”是指协助干预学生的亲密关系人。

1.干预方案制定

学校心育导师团队依据“联合诊断”的建议,对诊断为三级高危预警的学生再次进行个案会诊,梳理、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干预策略,并执行“一案一策”辅导、“专人专班”管理,进入“1+X”介入干预程序。

2.介入成员构成

在心育导师团队对三级高危预警学生再次会诊的基础上,依据个体的心理特质和问题行为类型,首先,配备擅长方向与学生个体问题相匹配的心育导师作为主要介入干预的责任人“1”。其次,从结对德育导师、班主任、心理教师、科任教师和亲属等相关人群中,选择与学生个体相对亲密的关系人,即协同介入干预人员“X”,构成高危预警学生的“1+X”介入干预小组。

介入小组成员依据心育导师团队制定的“一案一策”干预方案,分别进入干预角色。在介入干预过程中,介入小组遵循个性化辅导、定期会诊和应急诊断相结合的原则,适时调整干预方案。

3.介入干预内容

心理干预:主要从认知调适、自信心训练、应对方式的指导和情绪调适等几方面对学生进行辅导。

行为矫正:通过班级“7S”管理法来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学业指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业辅导和生涯规划指导。

家庭干预:为家长提供亲子关系指导及家庭心育指导。

社会支持: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建议家长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介入小组成员继续提供支持性和辅助性辅导,并尽可能掌握整个治疗周期的相关信息,形成医教“闭环”融合。

4.特色介入赋能

“七色心晴”日记是学生的成长伴侣,学生每周在上面记录心情,心理教师当日回复,如发现问题,心理教师及时、主动对学生进行面对面个别辅导。实践证明,“七色心晴”日记可以有效预警危机事件。

(1)“零时空”在线辅导。心育导师成为自己所负责学生的QQ、微信好友,对学生进行在线咨询。网络不仅使心育导师能关注到学生的更多信息(例如一些因隱藏自己的情绪和困惑而容易被教师忽视的“好”学生、“乖”学生),同时,还能让结对学生在假期里得到及时的帮助,实现“零时空”辅导。

(2)“客厅式”亲子辅导。学校心理中心专门开设了以“家和万事兴”为主题的“客厅式”亲子辅导室,为来访学生和家长提供了一个温馨的家庭式聊天场所,有助于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3)学校心理中心“心灵绿洲”花园,植物繁茂、环境清幽,心育导师与结对学生、家长在这样的环境中沟通,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促进问题解决。

(四)复诊评估,动态管理

在“1+X”复诊评估环节,心育导师作为“1”是主要责任人,学生处、班主任、科任教师、心理教师和其他相关亲密关系人以及外聘心理专家为“X”。

一学期结束后,根据前期介入干预情况,由负责人心育导师“1”组织介入干预小组成员“X”进行中期诊断,完善干预信息,适时调整干预策略。

一学年结束后,由负责人心育导师“1”完成介入干预个案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之后,由校级分管领导再次组织“联合诊断”团队,择日召开高危预警学生复诊,逐个评估介入干预个案成效,再次确定危机预警等级。对预警等级降低的学生,按当前确定等级跟进辅导;对仍须高危预警的学生,由“1+X”介入干预小组重新会诊,并持续进行干预。

三、效果评估

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对城西中学心理服务工作的一项线上随机调研数据显示,学生和教师的整体心理健康意识普遍较高,有90.1%的学生认可学校心理服务课程和活动,有80%的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时会主动到心理中心或通过网络寻求心理教师的帮助;在多次参与学生心理危机联合诊断后,有82.6%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上思路更加清晰、顺畅,并时常主动联系心理教师,共同解决学生心理困扰或问题;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主动寻求心理教师的支持和帮助,愿意与心理教师和班主任合作,共同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通过每学期的“1+X”介入式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运作,城西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全体师生和越来越多的家长的认同,所有高危预警学生都在可控范围内,无重大危机事件发生,高危预警学生等级下降率达68.8%。2015年,城西中学被教育部授予首批“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称号;2019年,城西中学心理团队获得杭州市“模范集体”荣誉称号,团队中有五人获得杭州市教育系统及以上综合荣誉称号。

四、案例启示

第一,“1+X”介入式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具有一定的个性化服务内涵,动态化晋阶管理模式具有觉察迅速、定位准确、见效快的特点,能有效预防和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

第二,在心理危机定级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班级表现和心理测试结果,外向型情绪不稳定学生可能会做出校园欺凌行为,而内向型情绪不稳定学生可能会伤害自己,这两类学生在定级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

第三,对心理普查总得分较高或某个分因子得分较高,并且有异常行为发生,经二次筛查识别为疑似存在心理疾病的学生,学校应建议家长及时转介到专业医疗机构做进一步的检查与评估,以便后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助干预或及时采取专业心理治疗。

第四,在二次筛查时,可根据班级早期识别时发现的学生心理危机程度,确定是否聘请心理学专家和医学心理专家同时参与研讨和督导。

第五,学校心理教师配备不足时,在“1+X”早期识别环节,可由班主任作为主要负责人“1”,心理教师作为“X”提供相关学生的心理体检信息。

参考文献

[1]周红五.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建构[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4):8-10.

[2]俞国良,侯瑞鹤. 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及其体系建设[J]. 教育研究,2015(8):125-132.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