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课程是关键抓手

时间:2024-05-07

何妍 俞国良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未来需要整体规划各年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和详细内容,形成横向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纵向符合人格发展规律,大中小幼各阶段有效衔接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新格局。俞国良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经过系统研究指出,完善人格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核心、促进道德认知是基础、设置课程是关键抓手。本期访谈将邀请俞教授分享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的基本含义、目标任务、实现路径和课程评价体系建设。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心育课程;实现路径;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34-0004-05

俞国良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研究所所长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

大中小幼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的

内涵与价值逻辑

何妍:俞教授好!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您多次提出,要想有效地推进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最主要的路径就是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并逐步完善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一体化。请您首先谈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体化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俞国良:大中小幼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是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关键抓手,所以对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内涵进行探讨时,不能脱离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内涵。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包括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纵向指大学、中学、小学以及幼儿时期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过渡与衔接;横向指在任一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注重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发挥环境中各个因素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大中小幼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一方面是指在遵循各个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准确规范各层级诸类型心理健康课程的属性、目标、内容与方法等,使各学段之间心理健康课程能够有效衔接,分层递进,最终实现一体性的贯通与连接;另一方面是指合理整合、利用其他学科资源,将心理健康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有机融合,创造性地开设相关综合课程、融合课程等,以充分发挥学科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我们这里所关注的“大中小幼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主要是指纵向的一体化,也就是强调大中小幼心理健康课程的过渡与衔接。

从这个基本含义可以看到,大中小幼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主要具备三个特征:

一是差异性。大中小幼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强调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差异化安排各学段心理健康课程的具体目标、教学内容与实践策略。并且,在把握同一年龄段学生群体心理发展特点的同时,关注个体间的心理差异,对同一年龄阶段下不同学校类别和学习层次间的心理健康课程进行差异设计、分类实施。

二是整体性。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在追求因材施教、差异指导的同时,仍坚持整体观和系统论的指导思想,使各个学段的心理健康课程形成一个开放而有序的闭合系统,从中能够反映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的共识,体现整体性的育人理念及人才培养目标。

三是连贯性。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要求大、中、小学以及幼儿阶段,要有的放矢地重点关注与之相衔接学段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情况,加强与上下学段之间的有机衔接,起始年级和毕业年级共同做好承上启下工作,帮助各学段学生尽快适应变化,顺利开启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

何妍:为什么要强调构建大中小幼纵向衔接、螺旋上升的一体化心理健康课程,它的内在价值逻辑是什么?

俞国良:构建大中小幼纵向衔接、螺旋上升的一体化心理健康课程,是为学生健康成长、成人成才固本强基,全面提升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为此,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的内在价值逻辑和价值本质。

第一,大中小幼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是对“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人自身发展的高级形态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意味着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个性等方面自由、和谐的发展,这些也正是心理健康教育首要关注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旨在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帮助个体建立良性的社会关系,使个体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获得能力、素质与个性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从而拥有人生意义感与幸福感。而为了促进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心理健康课程就必须开展一体化建设,弥补当前学段间存在的断层,改变心理健康课程教学随意化、碎片化、割裂化的状态,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系统性和整体性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促进完整、健全个体的教育与培养。

第二,大中小幼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全过程育人”教育要求的贯彻落实。“全过程育人”是“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入学校教育,包括课程教学、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等全过程,并推进至大中小幼一体化发展,建立长时段、可持续、贯穿式的人才培养链条。大中小幼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无疑是对这一创新理念与实践模式的呼应与弘扬。毫无疑问,大中小幼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建设就是要协调、整合各学段心理健康课程要素,打通心理健康课程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学段连接,形成节节贯通的心理育人链条,以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铸心育才”的教育功能。

第三,大中小幼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现实问题的观照。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段间相对独立,缺乏学段之间的连续性,导致学生在由低学段到高学段过渡时极易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给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带来了困惑和难题。实证研究也表明,当前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以及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衔接情况的满意度较低,心理健康教育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心理需求。一体化的心理健康课程在遵循人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通过把握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校类型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成长需要,使心理健康课程与教学能够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发展性心理行为问题,这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实需求的切实回应。

大中小幼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的目标与任务

何妍:可见课程一体化不仅是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更是实现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重要抓手。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明确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建设的目标与任务,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层面工作的展开。

俞国良:我们认为,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的目标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理解。

在宏观层面,大中小幼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是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各学段的心理健康课程要根据学生身心特征和教育规律,培育其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在中观层面,大中小幼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的目标是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助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而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课程则是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主渠道。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学生成长的“校园生态系统”,提供学生发展所需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微观层面,大中小幼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则是为了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推进大中小幼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意味着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在心理健康课堂上都能够收获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保健方法,实现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

何妍:具体来讲,需要完成哪些任务才能实现这三个层次的目标?

俞国良:具体来讲,大中小幼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课程标准一体化。心理健康课程标准作为一种纲领性、规范性文本,其中应包括心理健康课程性质、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等总体规划和说明,它犹如一根指挥棒,是心理健康课程的灵魂所在,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心理健康课程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基础。有关部门应组织全国各地的相关专家学者和优秀教师,投入充足的财力物力与精力智力,研发出不同学段的心理健康课程标准,使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各教育层次内部,以及层次之间形成相互贯通、逐级递进的一体化心理健康课程标准体系,以保障心理健康课程在大中小幼各学段顺利展开。

二是教材一体化。国家须在各学段推出系统化、权威性的心理健康示范教材,也就是说,要打造出一批既符合心理学学科知识逻辑,又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逻辑和教师教学逻辑的高质量心理健康教材,以满足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需要。具体来说,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材都应达到以下标准:符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与该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教材内容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聚焦于该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符合该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且能够联系学生的真实生活,引入新时代下的新问题,解决学生的實际需求;知识、案例、活动、训练等不同板块有机组合在一起,内部结构均衡、合理,兼具知识性、活动性与实践性以及综合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三是师资队伍一体化。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升心理健康课程质量的关键,也是心理健康课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未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应朝一体化方向发展,实现师资配置与发展一体化,职前、入职与职后培养一体化,大中小幼跨学段培训一体化。其中,师资配置与发展一体化是师资队伍一体化的基础。要在配齐、配足、配好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基础上,建立跨地区、跨学校的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专业能力训练平台以及教师发展联盟,打造区域间、学校间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职前、入职与职后培养一体化是师资队伍一体化的重要一环,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应改变传统的一次性服务的观念,探索构建“WTPTP(网络教学—教师指导—教授、行业专家引领—团队共进—入职与发展档案)”等师资一体化培养途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终身学习与发展能力。最后,大中小幼跨学段培训一体化是师资队伍一体化的核心,要扩大教师培训的涵盖学段,提升各学段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认识与理解,促进教师间的相互沟通与学习,帮助其更好地在教育教学中落实一体化任务。同时,促成不同学段间教师的共同研讨,推动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的教学与相关研究。

四是教学内容一体化。课堂教学是课程建设的微观层面,也是供给心理健康之花自由绽放的肥沃土壤。不同学段的心理健康课程要以该学段的课程标准或教育内容为依据,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与规律,具体安排每一学期、每一单元、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实现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在各学段间的过渡与衔接。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上,应针对不同教学材料的特点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侧重地运用知识讲授、案例分析、专家讲座、同辈互助、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讨论、情境体验、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等教学形式,使不同层次、不同学段的学生在享受不同教学形式带来的学习乐趣的同时得到真收获。并且,要充分挖掘、利用校内外资源,随时补充、更新、整合教学内容,以进一步充实心理健康课堂的教学内容,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效果。

大中小幼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的路径与评价

何妍:现在我们已经明确了大中小幼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的目标和课程任务,在这个基础之上,需要一线教育工作者将大中小幼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具体落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关于实践路径的选择,您有何建议?

俞国良:在实践路径的选择上,大中小幼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应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变革心理健康课程结构为核心,以制度化课程建设和评价为保障措施,加快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优化升级。

第一,把握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根本方向,明确心理健康课程发展的新趋势。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根本载体,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建设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站在“立德树人”“心理育人”的高度,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地融入各学段的心理健康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等方面,使心理健康课程真正发挥出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保健方法,提高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作用。有鉴于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育人,这意味着心理健康课程需要由关注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转变为帮助和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各个学段心理健康课程目标应着重体现乐观、自信、进取、友善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课程内容要具有新颖性、实效性,要从学生的身心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且课程形式要丰富、多样,突出课堂教学的引导性与参与性。

第二,统筹谋划各学段心理健康课程,推进心理健康课程的纵向衔接。

大中小幼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建设须在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标下,通过心理健康课程跨学段、跨年级的统筹设置,实现课程的纵向有机衔接。首先,不同学段的心理健康课程目标不应如出一辙,而是要遵循发展心理学中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以解决该学段学生的心理矛盾,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为指向。其次,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基于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水平,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择出心理健康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原理、技能、价值观等,使它们保持适当的比例,且整体具备丰富性、多样性和实用性。最后,要遵循课程组织连续性和顺序性的原则,将不同阶段精心选择的课程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螺旋式”组织起来,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将外部信息内化为自身的心理品质。

第三,注重优化心理健康课程管理体系,系统推动课程制度化建设。

完善的課程制度能够对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建设起到保障作用。为此,一是要继续强化心理健康课程的分级管理体制。国家要在课程建设中发挥权威与领导作用,从大局出发,对心理健康课程未来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并提供相应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同时要注重协调地方政府、学校、社会等各主体间的关系,使之能够有效配合,共同推动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建设。二是要健全课程管理规范。必须不断精细化、操作化现有的课程管理工作章程和有关规定,使其能够成为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坚实后盾。三是要着力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组织开展相关的培训,培养符合要求的专门性人才,使之能够做出科学决策,为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建设固本强基。

何妍:按照您建议的路径科学合理地推进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进展和效果究竟如何,还需要进行正确的评价才能揭晓。在大中小幼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建设中,应如何把握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设计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才能使评价发挥出应有的导向、修正和服务功能?

俞国良:心理健康课程评价要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本,采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课程的有关资料,在评价过程中不仅要关注预设目标的达成程度,还要将教师与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全部情况纳入评价范围,据此形成多元一体的综合课程评价体系。

一是课程目标与内容的评价。在对课程目标进行评价时,评价者首先要识别心理健康课程的目标是否被单纯地设置为心理学知识与理论的普及与传授。正确的心理健康课程目标应同时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心理体验以及行为发展。其次,应考察心理健康课程目标是否能够从根本上反映出“提高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心理健康素养”的时代要求,以及该学段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与任务,课程目标的语言表述是否具体、精确、可操作,是否有利于实现心理健康课程的整体性与层次性、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的评价主要是对教材的评价。教师和学生是教材的主要使用者,所以在听取专家学者和行政部门人员意见的同时,还须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教师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材的使用感受,以此综合评判教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是课程实施的评价。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的评价,包括对课程实施过程和实施结果的评价。就实施过程的评价而言,一方面,要判断该课程是否严格按照各学段课程设计的标准与要求按时、按量地展开;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心理健康课程的建构性与生成性,结合师生互动的具体情境判定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是否恰当有效。对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估。在评价时要注重学生心理发展的全过程,将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等评价方式结合起来,对学生的知、情、意、行各个方面进行考察,切忌出现以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学习效果的弊病。同时,开展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同伴评价等多元主体评价,综合运用心理量表、心理问卷等定量评价手段以及交谈、观察等定性评价手段,积极开发心理体验记录卡、心理发展档案袋等新型评价工具,使评价得以促进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

三是课程决策与管理的评价。课程决策与管理的评价代表着课程评价范围的扩大以及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改善与革新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应在对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情况真实把握的基础上,使评价进一步关注到:如何调整心理健康课程的结构,使心理健康课程发挥更大的功效;如何更好地契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和认知机制,使学生的收获最大化;如何面向地区、学校的整体情况以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况,开展切实有效的评估;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分级管理等。这些都是使心理健康课程系统良性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