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谢亚棋
〔摘要〕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人们在享受手机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极易产生手机依赖,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本文阐述了中学生手机依赖带来的负面影响,分析了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少手机依赖行为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手机依赖;心理成因;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9-0064-03
一、引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的功能日益完善,手机可以满足人们社交、购物、获取资讯、休闲娱乐等各种需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高达8.97亿,占网络使用人数的99.3%,其中10至19岁年龄段的网民群体占比达23.2%。尤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亿万学生开展大规模在线教育,中学生中超七成使用智能手机。由此可见,中学生对手机的使用愈加频繁。但由于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等心理特点,并且他们的意志力还很薄弱,很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吸引,对手机产生依赖,进而影响学业。为此,本文阐述了手机依赖的概念及其给中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分析手机依赖行为的心理成因,尝试提出减少手机使用的策略,以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业成绩。
二、手机依赖的概念
手机依赖,又称手机成瘾、手机过度使用等,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手机依赖进行了界定。徐华、吴玄娜、兰彦婷和陈英和[1]认为手机依赖是一种“行为成瘾”,由于个体强迫性使用手机,引发内心的痛苦和煎熬,从而危害生活、工作、学习和个体心理健康。也有研究者从心理影响角度界定手机依赖,认为手机依赖者会频繁地查看手机,忘带手机便会心神不宁,对手机有强烈的需求感和依赖感[2]。总而言之,手机依赖是指个体长时间沉迷手机不可自拔,从而导致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受损的现象。
三、中学生手机依赖的负面影响
手机作为最常用的智能工具,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许多危害。尤其是对于心智尚未成熟,身心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的中学生来说,手机导致的负面影响远大于积极影响。
(一)影响学业成绩
房香莲[3]发现,手机依赖与学业成绩存在显著负相关,即手机依赖性越强,学业成绩越差。进一步研究发现,手机依赖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是多元的。首先,由于手机中各种应用的强大诱惑力,会使学生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手机的使用上,如打游戏、刷微博、看小说、QQ、微信聊天等,大大减少了学习时间。其次,网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经常会直接利用手机搜索答案,然后不加思考的直接抄写下来,从而降低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手机的过度使用会分散学生学习时的注意力,课堂上容易因回想看到的新闻、没有打赢的游戏而走神,写作业的过程中也会拿起手机玩一会。与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相比,学习变得枯燥乏味,会导致学习兴趣大大降低。
(二)影响身心健康
当手机占据学生的课余时间,学生会相应减少活动、锻炼的时间,易出现身体亚健康的状态。有研究表明,手机依赖的个体会引起眼睛酸涩、头痛、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等情况。崔丹丹[4]研究发现,高中生手机依赖与睡眠质量存在相关关系,具体表现为手机依赖程度越高,睡眠质量越差,也会引起白天嗜睡,逐渐形成错误的作息习惯。过度使用手机会使个体沉浸其中,疏远真实社会的人和事,从而产生孤独、焦虑以及抑郁等不良反应。手机依赖者的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均较低,这可能是因为,在不能使用手机时,个体会出现不良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从而影响个体对自身生活满意度的认知和评价。
(三)影响人际交往
因为沉迷于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会使学生大大减少在现实中与同伴、家人、老师的交流互动,降低其社交能力,局限了他们的沟通思维,缩小了交往范围。也正因缺少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导致个体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彼此之间很难达到亲密真诚的交流,进而使学生易产生回避社交活动的倾向,加剧了他们的孤独心理。研究也证明,相对于非手机依赖者,手机依赖者有更高的社会焦虑和更低的情感表达能力[5]。这些发现也为手机依赖导致的社交问题提供了证据支持。
四、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成因
(一)自身因素
一方面,手机依赖与学生自身的人格特质有关。手机最常用的功能之一是进行社会交往,与内倾性的学生相比,外倾性的学生更乐于与他人交流联系,会更易产生手机依赖[6]。除此之外,高神经质者有更高的手机成瘾倾向,神经质对手机依赖有较高的正向预测作用[7]。高神经质的学生具有易情绪化、焦虑、逃避现实等特点,他们可能更愿意通过手机游戏、看短视频等娱乐方式,减少现实中的压力,以此调节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缺乏自我控制和时间管理能力的学生,更易产生过度使用手机的行为。与有关网络成瘾的研究发现一致,自我控制能力强的个体能较好地控制上网时间,从而避免成瘾。相反,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个体在抵制诱惑、抑制冲动等方面显得不足,难以抵制手机的诱惑。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并未完全成熟,当缺乏外界的约束時,容易较长时间使用手机而不自知,导致手机的过度使用。
(二)家庭因素
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都会对中学生手机依赖的程度产生较大影响。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如果父母过度干涉子女的行为,过度保护他们免受外界的影响,反而会使子女易产生过度使用手机的行为倾向[8]。这可能是因为,父母的过度保护会使子女依赖性增加,缺少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当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习惯性地想要逃避,这时玩手机便是一种很好的逃避方式。如果父母长期使用手机,没有给子女树立很好的榜样作用,也没有对子女使用手机的方式和时间加以控制,这也促使子女易产生手机成瘾行为。另外,中学生有着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想要摆脱父母的束缚和控制,会选择通过手机来建立自己的私人空间。
(三)学校和社会因素
中学生除了想要逃离父母的管束,也想摆脱学校和老师的监管。他们可能会因为老师的批评教育,选择在虚拟世界中获得他人的认同,提高自己的信心。中学生在面临学校中强大的学习压力时,也会选择通过使用手机来排遣压力[9]。除此之外,社会发展也给学生带来了无形的社交压力。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学生为了能够更好地融入团体,减少孤独感,会不得不使用手机获取信息,增加与他人的共同话题。
五、防治中学生手机依赖的策略
由于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因为将大量的时间精力浪费在手机上,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阻碍学业知识水平的提高。因此,采取行动阻止中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帮助他们正确使用手机是非常重要的。减少手机依赖行为,可以从学生自身、家庭和学校三方面采取行动:
(一)增强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首先,学校应多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课、团体辅导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提高自我控制力的方法。教师也应帮助学生树立长期和短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鼓励他们实现目标,来增强对外界诱惑的抵抗能力。其次,中学生自身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掌握提高自控力的方法,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进行自控力训练,如学会延迟满足,制定并实现计划等。最后,父母应为子女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帮助子女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做到严于律己。
(二)改善父母的教养方式
第一,父母应反思自己的行为举止,约束自身的手机使用时间和频率,以身作则,为子女正确使用手机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第二,父母应该学习正确的教育方法,改善自己的教育方式。如,与子女多沟通交流,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引导他们合理发泄情绪,采取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第三,父母应帮助子女认识到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提高对手机依赖问题的重视程度。当然,也不能完全杜绝手机的使用,应在满足青少年对手机的好奇心的同时,引导他们正确使用手机。如果父母采取的方式过于极端,可能会适得其反,不仅没有减少孩子的手机使用,反而会影响亲子关系。
(三)提升中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普遍具有社会交往和归属需要。而人际交往也是学生常面临的问题之一。一方面,学校应定期开展与人际交往有关的讲座或心理健康教育课,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知识和技巧,让学生不再害怕和逃避与他人交往,能更加积极的表露自己。另一方面,学校应增设活动课,采用小组互助学习等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会到现实人际交往的乐趣。
(四)对手机依赖进行干预指导
对于手机依赖行为,应当以预防为主。家长和老师增加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使用手机的态度,并合理利用手机来提高学习生活的质量。对于已经有手机依赖倾向的学生,应及时对其进行干预和心理辅导,帮助其调节心理问题,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生活中去。师建国[10]提出,可使用系统脱敏和注意力转移来缓解手机依赖。徐伟、刘智莹[11]采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对中学生手机依赖者进行认知、情感和意志的辅导和矫正,并取得了较好的干预效果。
总而言之,手机作为智能工具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在体现社会发展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多的负面影响。对于手机依赖行为,中学生应该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学校和家长的帮助下,摆脱对手机的依赖,回归到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享受现实生活带来的乐趣和挑战。
参考文献
[1]徐华,吴玄娜,兰彦婷,等. 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1):26-27.
[2]梁娜,杨烁. 80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调查报告[J]. 东南传播,2009(3):99-101.
[3]房香莲. 中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及其对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4]崔丹丹.高中生手机依赖与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D]. 郑州:郑州大学,2014.
[5]邓华琼.中学生智能手机依赖、感觉寻求与自我控制的关系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
[6]徐成芳,顾林.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原因及防治对策[J]. 教育理论研究,2011(6):33.
[7]Ehrenberg A,Juckes S,White K M,et al. Personality and self-esteem as predictors of young peoples technology use[J]. 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2008,11(6):739-741.
[8]米继红,石国兴. 学生手机依赖现状、成因及对策[J].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C),2017 (2):35-38.
[9]张正中,王伟奇,姜辉友. 关于手机依赖的研究综述[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3):23-27.
[10]师建国. 手机依赖综合征[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2):138-139.
[11]徐伟,刘智莹.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研究概述[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 (1):132–135.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大连,116029)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