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曹冬艳
〔关键词〕家庭教育;自我成长;亲子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9-0074-02
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陶行知
大地早已满目葱茏,孩子们意气风发,结束居家线上学习,迎来返校复课。在这个超长假期,父母跟孩子斗智斗勇,每天从早到晚地盯着孩子,不敢松一口气。眼看着孩子要回归学校,终于可以松弛一下绷紧的神经,可心里又疑惑,不盯着,到底能不能行?
日常生活里,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太顽皮,自律性不够,就得盯着。这里面,其实隐含着这样一个假设:没有父母盯着,孩子的表现就会更差。真的是这样吗?
春节之后,孩子的爸爸和我先后复工回到了工作岗位。如何安排家里一年级的孩子?这个“问题”,甚至说“难题”,立刻摆在了我面前。
方案一:把孩子送到老人那里,或者把老人请过来。但是,让老人给孩子既当老师又当家长,会给老人徒添很多辛苦;“隔代亲”又会给孩子带来不容忽视的溺爱。
方案二:让孩子自己在家完成线上学习的任务。这个念头一出现,我自己也在心里犯嘀咕:把孩子独自留在家里,能否保证孩子的人身安全?能否保证孩子自觉独立地去完成各项任务?
思来想去,我还是决定相信孩子,试一试。
机会很快来了:
孩子上課急需一个小工具,家里却没有。趁着中午吃饭的时间,我跟孩子商量,我去商店买,来回时间大约半小时,孩子自己在家,边吃饭边等我回来。孩子表示同意。这期间顺便落实了一下,孩子爸爸能在一刻钟之内到家。(硬核的安全保障是必须的!)另外小区是封闭的,疫情尾声,小区基本没有闲散走动人员,风险很小。时间差正好,我当机立断,行动。随手拉上门,直奔商店。我买完文具,正要往回走,孩子爸爸电话来了,说家里开着门,孩子不见了。我一听,惊出一身冷汗。但冷静一想,孩子一个人不可能走出小区,一定没事。我疾步往回走,远远看到孩子和一个小朋友在家门口玩,悬着的心放了下来。领着孩子进门,看到院门用花盆顶着,屋门拿鞋盒顶着。
事后我问孩子,门口的花盆和鞋盒是怎么回事。孩子跟我解释,我离开之后,她很快就吃完饭了。盯着墙上的挂钟,听到有救护车呼啸而过的声音,而我还没有回家,她担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所以跑出去找。又怕找不到我,回来没钥匙打不开门,就拿鞋盒和花盆顶着门。孩子出门没找到我,又返回了家。看我还没回来,就转身去邻居家找了小伙伴来跟她做伴,边玩边等我回来。我听着孩子的解释,忍不住由衷地赞叹孩子自主行为背后细致的思维。孩子心里有天然的风险意识,缺的只是经验。
在这之后,我们模拟或者真实经历了另外一些意外状况,通过钉钉的在线沟通,随时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孩子也配合我,成功地规避了各种风险,顺利解决问题。
如今,我和孩子的爸爸正常上班,孩子已经能够完全胜任独自在家的线上学习,并且能够按照要求完成课后作业。
身为父母,左手期望,右手担忧,我们自身经常矛盾着,在放手与不放手之间犹豫,却弱化了从担忧到达成期望之间的行动。
举个例子,如果把孩子成长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喻成一个个土坑,孩子掉到坑里爬不上来,这个时候,很多家长会站在坑边说:“坑也不是很深嘛,别矫情,快上来。”或者“我当年也踩过坑,我就这么跳出来了。”再或者“加油吧,跳一百次就出来了。”可所有这些坑外的话,都没法给孩子注入跳跃的能量,却更像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让坑里的孩子感觉越来越孤独,越来越虚弱。
其实,一个困在坑里的孩子,最需要的是有人陪他一起待在坑里,承担他的恐慌,分担他的压力,安抚他的失败,和他一起感受坑的困境。恰好这个人比他自己更强大,不仅能经得起压力,还能不断给他支持和鼓励:我相信你也一定可以,我们一定可以。
孩子内心深处是渴望成长的,因此他们会去尝试,会被自己的成就所激励。父母要调动出孩子内心深处这种渴望,让孩子找到自我成长的喜悦,自我推动把事情做好。
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在整个过程中,除去能提前规避掉的风险,我始终选择相信孩子。孩子通过她自己的亲身体验,发展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她一定也体验到了失望和沮丧,但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体验,她慢慢学会了如何面对她的失望和沮丧。
我们都有过学骑自行车或教孩子学骑自行车的经历,孩子往前骑,会让我们一直在后面扶着车子,他要的是“安心”和“安全”。时机到了,我们在后面悄悄松了扶着车子的手,孩子自己骑了很远很远。当孩子在远处突然回过头来,发现后面没人扶着,他在短暂的惊讶之外,瞬间长大了!
在我选择相信孩子的前提下,我的孩子越来越独立,越来越自信。即使对她没有把握的事情,她也会说:“妈妈,要不我试试?”我跟她说:“那试试!”我发现,当我对孩子表达信任时,孩子就会发展出更强大的对生活的勇气和对自己的信任!
快要开学了,当我们再一次把孩子送到学校指定的接送点,看着孩子转身,我们是不是也如龙应台那样,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孩子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们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孩子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她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相信孩子,在那些我们看不见的时刻,孩子仍然在恣意成长。我们父母能做的,实际上就是去发现这些叠加的微小时刻,辨认并能确认孩子努力长大的痕迹,为孩子鼓掌。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实验中学,青岛,266300)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