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巧拨妙引,借力群体规范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时间:2024-05-07

杨淑芹

〔摘要〕班级群体规范,就是班级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是在班级群体活动中形成的,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引领价值。智慧的班主任,要善于发掘班级群体规范的力量,借力从众行为、赋能效应、标签效应,巧拨妙引,打造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定盘星。

〔关键词〕群体规范;行为准则;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8-0069-02

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管理单位,班级对于发展中学生个体的行为准则、信念、价值观等都有着无声的带动与引领之效,可以说,这种功效的根本是源于群体规范的力量。

班主任如果不能敏锐地捕捉到这种规范力量的存在,那么在面对学生成长的棘手问题、行为偏差、心灵失衡等现象的处理中,只能被动应对。智慧的班主任善于借力集体气场,巧妙转化引领,化被动应付为主动防控,在班级发展的空间里弹拨出和谐的成长乐章。

一、让“从众行为”正向着陆

细心的班主任不难发现:学生中间,不论在任何方面稍有个风吹草动,都很容易迅速演化为蔓延之势。一个孩子打游戏,慢慢地班上就会诞生出个“游戏团”;一个学生不经意冒出的口头禅,说不定哪天就被一群人挂在了嘴边;餐厅边的垃圾桶里一旦出现了几块白馒头,很快就可能有更多块……如此种种,说穿了其实都是学生的从众心理在作祟——你玩我也玩,你扔我也扔,不然好像我是个和你们不一样的另类,更何况这种情况下往往“法不责众”。

何谓从众心理?为什么这种微妙的心理状态竟然能对个体的行为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呢?其实所谓从众,就是指个体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得符合公众舆论或与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一致。这种行为方式显著的特点是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或行为,其产生的根源是群体压力。

既然从众心理能够导致班级中的不良态势滋长蔓延,班主任的应对转化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有一次,在学校的集会活动中,班上有两个孩子交头接耳,本来是抱着“杀鸡儆猴”的态度,我把两个孩子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谁承想,还没过两天,升旗仪式上这种行为竟在好几个孩子身上又一次上演了。几经反思,我才发现自己对不守规矩者所谓的严惩,其实恰恰是在无意中强化了这种行为,因为小学生对外界信号的接收常常有趋利性的选择,他们更多地捕捉到了“交头接耳”这一关键行为,而忽视了我的否定禁止之词。

在后来对班级问题的处理中,我就更加谨言慎行,遇到问题时尽量避开群体的负向影响,让“从众行为”正向着陆:有的学生作业没有按时完成,那我就去肯定认真完成作业的大多数;有的孩子课间操时爱你推我搡,我就狠狠表扬那些跟上队伍认真出操的孩子……调转了评价方向的管理效果自然大不一样,那些对正面人物、正向行为的表扬引起了其他学生的“从众行为”,我的班级管理越发得心应手了。

二、用“赋权增能”强化集体意识

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常常不能理解孩子的行为:你是班级里的一员,为什么就不能遵守班级规定呢?明明是集体中一分子,为什么就没有集体意识,还动不动要给班级“抹黑”呢?老师的苦口婆心都是为了你们好,为什么这份良苦用心熊孩子们就是体会不到呢?

教育管理中有一种赋权增能理论,强调要尊重教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赋予教师以政策制定和决策参与的权利,从而减少其在教育教学中的“无力感”,为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提供创造机会,增强自我的权能。大量研究证明,当教师个体能够参与到教育教学决策中并且成为实实在在的践行者后,这种主动权能够对自身工作产生实质性的推进作用。

教师在被充分“赋权”后业务能力会进一步彰显,那我们的学生呢?他们是否更需要在班级中找到存在感和主宰感?答案毋庸置疑。于是,在班级管理中发现了某些共性问题时,我常常会召开主题研讨会,引领学生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列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法,然后由他们自己商讨确定最终的可行性方案。当拥有了自主权后,孩子们更乐于从有利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思考化解之道,找寻可行办法;当这些办法是经由他们的商榷才最终产生的,大家自然乐于遵守和执行。

此外,在日常的管理中我也是大胆放权,鼓励孩子们以“举贤任能”的方式推举自己的小伙伴在班级里担任不同的职务。有的同学喜欢收藏东西,班级就把他聘为小管家;有的同学点子多,大家就让他去策划班级活动;有的孩子沟通能力强,有外交联络事宜便由他出马……孩子们自己推选出来的“事务员”,必定比老师直接任命的更能服众;上任者是在团队的信任中得到了“提拔”,自然也就更愿意不负信任服务集体。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放手中,孩子们的自主能力得到了发展,班级的凝聚力得到了加强,每个个体都在集体的正向影响中茁壮地成长着。

三、以“标签效应”造就积极暗示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这绝非一个搞怪的语言文字游戏,而是一种神奇的心理现象——标签效应。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指出:“一个人一旦被贴上了某种标签,就容易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有心的班主任会发现,在学校教育中,某个孩子一旦被贴上了“后进生”“问题生”之类的负面标签,那么其他的老师、同学便都会不自觉地将这个孩子与标签所标定的内容画上等号。时间一长,孩子自己也就慢慢地被标签同化,真的差了起来,有了问题。同样,当班主任总是对着学生唠叨“你没有集体意识”“你总拖大家的后腿”“你总是不能遵守班级规定”之类的话,孩子们的潜意识里会不知不觉地就给自己定位:“我管它什么集体”“我是来拖大家后腿的”“我就是不能遵守那些乱七八糟的规定”……

既然负面的标签会让人朝着不好的方向转变,那么反过来,正向的标签也能够使人转向光亮一面发展。因此,每接手一个班,我都喜欢用这样的话来开场——你们是我见过最有活力的小家伙;每个清晨走进教室,我都会以愉悦的心情和大家分享我的感受——咱们班散发出的满是浓浓书香;每次组织集体活动我都尽可能送上我的肯定——你们真是一群自律的小家伙。

威廉·詹姆斯曾指出:“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老师对学生的肯定与认可必定会在学生心中播下一颗信念之种,引领成长中的生命为了达到信念而不断地努力着。所以,在对班级群体的成长引领中,我更乐于为学生们贴上“正面标签”和“阳光符号”,以积极的暗示引领他们沿着我划定的航线一路前行。

如果说,班级群体规范是学生成长的定盘星,那么班主任就应该是一个会施魔法的造星人,巧撥心弦,妙引航向,用群体规范的度量之绳,牵系每个学生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皇冠中学,威海,264200)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