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父母如何助力孩子职业生涯规划

时间:2024-05-07

吕军

〔摘要〕生涯规划是一生的事情。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更多重视孩子的成绩,常常忽略孩子的职业选择。在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建立的过程中,职业的选择即是身份认同的结果,也对身份认同产生重要的影响,无未来方向感的学生易产生无意义和空虚感。

〔关键词〕職业生涯规划;自我同一性;志愿填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8-0077-03

又是一年高考填志愿的日子,不断有家长向我咨询填志愿的事情。我发现我们的孩子们面临自己未来的职业取向,很少孩子清楚自己喜欢干什么或自己能做什么?他们给我的回答几乎都是:我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我觉得学什么都无所谓。他们填报的志愿方向特别发散,一个孩子觉得自己可以报医学、计算机或金融。因为只要能上985、211,学什么都不是问题,或者什么好就业就学什么。有个朋友的孩子高考考得不错,本来教师是他的梦想,北师大是他的理想学校,但因为他的分数超过了北师大的分数,他选择去了复旦大学。这就是我们目前考生们填志愿的一种“填坑”的选择。就是我的分数掉到哪个坑里,我就选择哪个学校,我不会浪费一分,因为这个分数太是来之不易了,12年寒窗苦换来的。所以哪怕我进这一类学校不好的专业,不喜欢的专业,我只要进好学校就行。

这些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或喜欢干什么的孩子到了大学会怎么样呢?北京大学副教授徐凯文发现了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现象:非常优秀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生活优渥、个人条件优越,却感到内心空洞,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岛一样,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甚至找不到自己。一位高考状元在一次尝试自杀未遂后这样说:我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19年来,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好,工作不够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说因为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开心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这是又一个同学的描述。

徐凯文做过一个统计,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请注意这是高考战场上,千军万马杀出来的赢家。还有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青春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时期。13-19岁这段时间,孩子开始对自己未来可能的角色进行探索,形成对自身性格、社会角色认同和跨时间自我一致感,并对未来理想自我投入。自我同一性达成的学生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对自己的未来有一定的目标,对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热情的投入,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因此会表现得更成熟,心理也最为健康。未来职业的认同是最困难和复杂的一个认同发展过程。认同的达成即有足够清晰、稳定、一致和连续的自我概念,也就是说,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确定自己的目标方向而且做出了决定,而不是犹犹豫豫不知所措。

如何让孩子能尽快找到人生的方向?尽早知道自己是谁?自己将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从小给孩子提供丰富的实践活动

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被学习班捆绑,上了小学更是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缺少丰富的活动,一方面让我们的孩子各项技能得不到发展,如较少的运动,失去了大肌肉能力的发展,感统能力和协调能力差。另一方面孩子不能通过探寻去找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除了考试以外,孩子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所以面对高考志愿的选择才会这么迷茫。

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应该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丰富的实践活动。如学校尽可能多地给孩子提供一些选修课,家庭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一定是多正规和大型,常常一个小小的项目都能让孩子找到自己的优势和成就感,如乒乓球、玩魔方、搭乐高玩具等。同时,鼓励孩子探寻不同的活动,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在活动中找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让孩子看到自己有无限的可能性,而这正是要通过不断的探索才能达到。父母要为他多创造一些机会,让他去探索一下这个方面行不行,那个方面行不行,他自己会从中不断地获取经验,在多种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为未来的职业选择奠定基础。

丰富的实践活动也是孩子远离游戏的重要条件。现在很多时候学习成绩变成了唯一的评价标准,很多孩子在学习中找不到成功感和成就感,能给他成就感的活动,现实生活都不能给他提供,他只能到虚拟世界去获得。同时现实生活中缺乏团队合作的体验,网络游戏中的协同作战让孩子体会的合作的快乐,同时因为青春期的同伴依从和结盟,一旦孩子喜欢上网络的团体游戏,是很难自拔的。

在游戏的世界里,场景、情景、观感变幻莫测,虚幻的世界能带给孩子更多丰富、无限的想象空间,他把自己想象成这个世界的主宰,完成着在现实中无法做到的事情,这种超现实的观感让很多心智健全、思想成熟的成年人都容易迷失在其中,更何况孩子。如果现实世界中能找到如同游戏一样的成就感和放松感的活动,就能部分替代游戏。

二、帮助孩子实现理想的自我

在自我同一性形成的时期,青春期的孩子要去弄明白“我”是谁?别人如何看“我”?“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就是现实的我、社会的我和理想的我。这三个自我如果越接近,孩子的矛盾和冲突就越少。三个“我”差距不能太大,“社会的我”低于或高于“理想的我”孩子都会有问题。

有个孩子想考深圳最好的高中,理想是考上北大和清华。但是父母跟他说我们不需要上这么好的大学,也不必要上最好的高中,直升本校高中就可以了。后来孩子上高中后一定要退学重考高中,甚至以割腕自杀来威胁父母。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孩子的理想自我产生了差距。父母的理想脱离了孩子的理想,所以孩子要拼命去实现他的理想。这个例子是孩子“理想的我”高于父母眼中“现实的我”。

但是在生活当中,我们要求孩子过高也不行。如果孩子的理想只是上一个二本,你一定要孩子考上一个重点本科。这个时候,还是会发现理想实现不了。孩子可能以不上学的方式来应对。

我做咨询遇到过一个女孩,高三的上学期突然不上学。不上学的原因是:考上大学没有用,大学毕业后也找不到单位,还不如现在就出去挣钱。这个孩子的“理想的我”是上一个二本或者高职院校,妈妈对她的要求是要上一个一本。所以在高二的时候给这个孩子转到了一所民办学校,但在这所民办学校孩子发现她就是考到第一名也是很难上一本的。所以她以不上学的方式来应对妈妈,因为她知道她达不到妈妈的要求。

现实生活中父母和孩子的理想,常常不在一个频道上,所以总是发生冲突。父母眼中的孩子即“社会的我”常常高于“理想的我”,总觉得孩子不够努力。但当孩子有个高的理想时,父母又常常打压孩子。如孩子说我的理想是上北大、清华,父母常常会说:“就你这成绩,天天玩游戏还想上北大、清华?”当孩子说他只想上个一般的大学时,父母常常说你一定能上更好的学校。

在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时期,父母的任务是帮助孩子去实现那个理想的自我,无论能否达到。如孩子长了青春痘,这个时候我们做父母的該是什么态度呢?很多父母会说没有关系的,长青春痘也挺好看的;有的父母也可能说你长了青春痘更好看、更有味道。孩子理想的自我是一个没有青春痘的、干净的面孔。而父母看来孩子的现实的自我是长青春痘没什么,就该是这样子的。这时候“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产生冲突。父母要做的应该是去帮他买一个去青春痘的面霜,不管这个面霜有没有用,有没有效。只有这样,父母和孩子的冲突才会减少,同时帮助孩子自我同一性的达成。

在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时期,父母帮助孩子实现理想的自我能让孩子快速地找到未来职业的方向。

三、高中阶段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自己

家长可以通过专业的测试,比如MBTI性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帮助孩子找到他专业的优势,找到感兴趣的专业,同时可能会发现在感兴趣的专业方面欠缺某些知识和能力,如对心理咨询有兴趣,但对哲学、宗教社会学无兴趣。

把对孩子的了解提供给他作为参考,如学科能力、性格特质、兴趣爱好等。比如他是冒险型的还是保守型的、是外向的还是内向的、是善于跟人打交道还是善于跟事物打交道。个性特点是并无好坏之分的,每种性格都有其存在的好处。让孩子知道喜欢什么(兴趣),适合什么(性格),能做什么(能力),想要什么(价值观),找到自己擅长又喜欢的,不擅长但喜欢的,擅长但不喜欢的,不擅长又不喜欢的分别是什么。鼓励孩子找喜欢的,即使不擅长,在中学时代,经过学习喜欢可以弥补能力的缺失。学得好的科目不一定喜欢,或以为自己喜欢,进大学后发现自己可能一点也不喜欢。

可以跟孩子谈谈未来,他想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社团的选择,课外的阅读等,从这些方面向未来的职业靠近。

四、为孩子创造一些职业探索和体验的机会

高中生与高校、职场隔离过大,孩子不知道学的专业可以出来做什么工作,甚至不知道想学的专业到底开设什么课程,往往望文生义。有孩子说我以为草坪与高尔夫管理是管理高尔夫球场的,结果是和农业有关,主要是管理草坪的。进大学后学得很痛苦,为了转专业又必须学得好,研究生终于换了专业。事实上,很多学生上了大学才发现,学习的专业跟自己当初想的并不一样,很多学生发出感叹:“原来是学这个的啊”“学这个专业的怎么还要做实验啊,我最讨厌做实验了”。

家长可以在孩子上高中后为孩子创造一些职业探索和体验的机会,如参观、交流、实习等,通过这些实践,让孩子切实感受自己期望的和现实生活的差距,确定是否是自己真的喜欢和接受的。有学生想学医学,但到医院实习后发现学医不是自己想要的,有的孩子想做律师,实习后再也不想做律师了。体验不仅仅是了解职业,同时也是验证自己。

家长也可以通过让孩子看有关职场的电视节目,如职来职往等增加孩子的生涯知识,知道真正的职场需要什么样的人,自己从高中开始需要做哪些准备,从而获得职业选择的能力。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的梁同学是清华大学的风云人物,可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所以在一节目现场他向评委请教,当场遭到清华学长高晓松的驳斥。博士毕业都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这绝不是个案。

职业的选择即是身份认同的结果,也对身份认同产生重要的影响。无未来方向感的学生易产生无意义和空虚感。

五、提前了解一些大学报考信息

现在的大部分高考生都是高考完甚至拿到分数后才考虑高考志愿和专业的事,很多家长反映一周时间完全没办法选择。建议高二时预填志愿,避免一周决定终生。同时预估一下离自己理想的大学有多远,尤其是想通过特长生降分的学生更是要一进高中就开始提前准备。

职业生涯规划的最根本目标不是职业也不是生存而是人生。因此,职业生涯规划的着眼点不再是社会需求热门、高收入、高职位、高社会地位,而是将孩子的自身特点与自身兴趣结合,以孩子喜好的生活方式为根本目的和评价依据。

人生如树,规划成长,愿每个家长都能帮助孩子规划好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侯志瑾.父母当如何面对孩子的生涯规划[N].中国教育报,2008年8月6日第8版.

[2]侯志瑾.家庭对青少年职业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3):90-95.

[3]徐凯文在第九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的主题演讲:“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深圳,518001)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