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自卑走向阳光

时间:2024-05-07

尹梅兴

〔摘要 〕14岁的女孩小花由于家庭变故导致自闭自卑,被及时发现,由此开展心理辅导。本次心理辅导利用认知行为疗法,经过家庭矛盾化解、哀伤心理辅导、社会支持系统的重构,使小花感受到了来自亲人、朋友、同学和老师的关爱,激发了她内在的积极因素,使她重塑了自我,变得阳光开朗自信且富有生机。

〔关键词〕失怙;自卑;心理辅导;认知行为疗法;社会支持系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10-0068-04

一、个案背景

小花(化名),女,14岁,初二。失怙,与爷爷、奶奶、妈妈、妹妹(一年级)、弟弟(九个月)生活在一起,走读生,家离学校较近。

她是班级调整的时候调到我们班的,留着浓密的齐额刘海,两边的头发几乎遮住整个脸颊,只露出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虽然她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但目光却呆滞空洞,眼神中时常流露出忧愁,上课时常常心不在焉,在班级中与同学也总是保持距离,显得很不合群,非常自卑、退缩。我发现这一异样情况后,几次找她谈话,她都一言不发,眼中闪动着泪花。我初步判断,这不是一般的班级适应问题,因为我们班级的氛围向来团结互助、积极友善,这一定另有原因。

不久,我召开了第一次家长会。当时是小花的妈妈抱着一个婴儿来开的,她的精神也很颓废。这更激起我的疑惑,我便约她留下来单独交流。她刚来到我的办公室,便伤心地哭诉起来。原来,她家原本是一个非常幸福和谐、生活无忧的家庭。她们老家处在城郊结合带,随着城市发展,几年前老家拆迁,她们家就在城里买了房子,还在我们学校对面开了一个生活超市,兼卖学习用具,日子过得甜甜蜜蜜。后来,她又生了个男孩,就是现在抱着的这个婴儿。在孩子百日那天,她的丈夫因为高兴与朋友在外喝酒,深夜才回,到家后由于家庭琐事,夫妻二人吵了起来,丈夫借着酒劲冲出家门,没想到遭遇车祸去世,留下三个孩子和年近花甲的父母。她的公公婆婆将儿子的死全怪罪在她的身上,说是她害死了他们唯一的儿子,害得这个家没了顶梁柱,失去了幸福和希望,没有了出路和依靠。她是有苦说不出,上有年迈公婆,下有三个孩子,其中一个还在襁褓中,她不但要承受丧夫之痛,还要面对心情不好的公婆,还有生活的压力和繁重的家务。婆媳之间经常吵架,家庭关系十分紧张。她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说要不是看在三个孩子的面上,她早就弃家而去。在爷爷奶奶和妈妈之间,小花一会儿和爷爷奶奶站在一块,抨击妈妈,一会儿又和妈妈站在一起说爷爷奶奶对妈妈不好。小花的“墻头草”行为让双方都非常生气。原来症结就出在这儿,我的判断是正确的,小花的自卑是来自家庭问题。

为了全面、准确地评估小花的心理健康状况,我陪伴和指导她做了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评估结果呈现出中等以上程度问题的项目有:强迫症状3.71分、偏执3.33分、人际关系敏感3.83分、抑郁4.21分、焦虑4.13分、学习压力感2.99分、适应不良3.81分、情绪不稳定3.31分。

二、原因探究

家庭的变故,是导致小花出现自闭自卑问题的根源,但还有一些深层次的具体的原因不容忽视。

(一)社会原因

幸福的双亲家庭一下成为“失怙”家庭后,世俗的“另眼相看”让她“倍受关注”,导致她产生了“低人一等”的自卑感。小花父亲的意外车祸,让人们同情这个家庭的同时也不断地“探究”他的死因,各种流言和推断都有,终日的议论纷纷、指指点点,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无奈。这些“好心”邻居起初的询问和“关心”,让她感到温暖。可时间长了,她慢慢感觉“这种怜悯”是一种负担,尤其是冲着她背后说的那句“这丫头多可怜,这么早就死了爸爸,还有两个小的呢”。仿佛失去爸爸的她比别人矮了几分,她已经不是正常的孩子了。

(二)家庭原因

长辈之间的矛盾让她难以取舍,双方都把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让她产生了“罪责在我”的自卑感。小花爸爸出车祸与喝酒到深夜和夫妻二人吵架有着一定的关系。她的爷爷奶奶一直耿耿于怀,始终坚持认为是儿媳妇跟儿子吵架才导致儿子深夜出门遇上车祸,儿媳妇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而小花的妈妈则非常的自责和委屈,她不否认吵架,但并不是她让丈夫出车祸的,她怎么可能去做这样的事。双方都向“已经懂事”的小花指责对方。爷爷奶奶与妈妈的矛盾越积越深,她只能选择做“两面人”,今天和爷爷奶奶站在一块批评妈妈的“妇毒之心”,明天又和妈妈结成联盟对抗爷爷奶奶的“无情攻击”。小花长期生活在长辈之间的对峙夹缝中,内心一直处于矛盾、冲突、纠结、分裂状态。双方都向小花宣泄情绪其实是把自己的苦恼转嫁到小花身上。他们经常在小花面前说对方的不是,对小花的要求也变得十分苛刻。在爷爷奶奶与妈妈的冲突旋涡中,小花成了这场“持久战”的最终受害者和替罪羊。小花认为他们这样对待自己,都是因为她没有劝住爸爸妈妈的吵架才导致车祸的,她是家庭的拖累。这种假想的负罪感一旦产生,并长期积压在心里,自然就会形成自责自卑心理。

(三)生活压力

爷爷奶奶的经济危机意识传导给小花,让小花过早地分担生活压力,从而形成了“虚拟贫穷”的自卑感和匮乏感。她们家在开超市前还开过饭店,积攒了殷实的家底,生活上一点压力都没有。自从家里出了车祸后,长期生活在农村的爷爷奶奶一下子有了“经济危机感”。在他们的意识里,男人是一家之主,是挣钱养家的支柱,家无主就没有根,就没有活路,因此,奶奶要求一家老小都要省吃俭用,不能错花一分钱,就连小花的正常学习花费也要限制。尽管他们家的超市仍然开着,经济收入上跟以前比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奶奶的这一“严格要求”还是让小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活压力,时间长了,慢慢形成了“我家穷、没有钱”的匮乏感,不敢乱要一分钱,不敢与任何一个同学交往。

(四)青春期特征

青春期的敏感性,使小花过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回避人际交往的方式形成了“自我保护”的自卑感。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年少时期,对各种事物都很好奇也很敏感,既会察言观色,也会抒发已见。对于小花来讲,更多的是学会了“察言观色”,十分在意别人对她的讲话内容和语气,甚至连一个眼神都会使她产生联想,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是不是别人知道了她的什么。她害怕别人知道她失去父亲的事实和家庭矛盾的痛苦,就越来越不愿意与别人交流。时间长了,她认为不与别人交流反而会减少一些麻烦,可以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这样也就形成了她的自闭和自卑。

这些弥散的怜悯强化了小花的自卑和哀伤,也深深弱化了小花从哀伤中走出来的勇气和力量。爷爷奶奶和母亲在丧亲的哀伤中相互攻击、怨恨、纠缠,小花成为他们利用的工具和最大的牺牲品。小花失怙的哀伤、无助、自卑没有得到关爱和支持,已经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

三、辅导措施

了解和掌握小花的家庭情况后,根据对小花自卑原因的分析,我及时采取了如下的辅导措施。

(一)突破家庭问题

小花的问题不是她自己造成的,是外来的问题诱发的,而她们家的问题也不是固有的,也是由外来的事件导致的。因此,我首先从解决她们家的“家庭问题”入手。重点是两个方面:

一方面,直接辅导小花的母亲,开导她接受现实,重树信心。小花的母亲勤劳能干,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我多次单约小花母亲,她常常哭诉自己的不幸遭遇,以及在家里一个人操持超市,还要扶老携幼、忙里忙外、任劳任怨,仍得不到孩子爷爷奶奶的原谅。尤其是在她的精心打理下,超市生意越来越好,她希望雇个人帮忙,却被奶奶严辞拒绝。她认为自己在这个家庭就是一个赚钱工具,根本没人疼爱,这是她最委屈和最“怨恨”的地方。她对小花“严格要求”,是想让她独立自强。我认真倾听、共情,帮助她尽情发泄心中苦闷。每次我都会循序渐进地引导,并把小花在学校的表现逐步告诉她。我开导她,公婆老年失子,责备和埋怨都是可以理解的。这种沉迷于过去无法自拔和“怨恨似”的“情感转移”,不仅会让自己的情绪更糟糕,而且会给孩子带来无限伤害。经过几次的悉心辅导,她逐渐意识到原来自己经常把对家庭的怨恨发泄在小花身上是错误的,把小花推向了崩溃的深渊。妈妈从对爷爷奶奶的怨恨和丧夫的哀伤中走出来,拥有面对现实的勇气和力量,给小花树立了积极面对生活的榜样。同时,她也从伤害小花的角色转变成小花重要的社会支持力量。

另一方面,找到纽带辅导爷爷奶奶,开导他们理性看待事实,重构和睦家庭。小花的爷爷奶奶传统观念太强,始终认为儿子才是“家人”、是靠山,儿媳妇是“外人”、靠不住,思想工作很难做。我几次试图跟他们聊天,都被顶撞回来,一口咬定就是儿媳妇害死了儿子。他们对儿媳妇积压了太多的不满、愤怒和埋怨的情绪。后来,我了解到他们有出了嫁的闺女还比较知书达礼。于是我就请他们的闺女出面,作为桥梁纽带,来调解这一特殊的家庭矛盾。我把小花受家庭问题影响而出现的自卑情况告诉她,并辅导她如何做两位老人的思想工作。事实已经发生了,追究对与错毫无意义。儿子出车祸是多方面的因素,要从各个方面来看问题,不能说是儿媳妇害的,如果是法律早就追究责任了;儿媳妇也是“家里人”,像儿子一样支撑这个家不容易,要从家庭和睦的角度看问题等等;相互的抱怨更不利于后代成长,等等。总之,要客观面对现实,重修旧好,早日回到原来的幸福生活轨道上来。

(二)矫正小花不合理的认知和行为

1.探究和矫正“我有罪”的不合理认知。家庭关系不好,在特殊的环境下成长,导致小花不能敞开心扉,遇到问题不能主动求助,而是将痛苦深埋在心中。她歪曲地认为自己是导致爷爷奶奶和妈妈之间矛盾重重的“罪魁祸首”,内疚感和自責感很强,贬毁自身价值。“这不是你的错”,“他们都在用伤害对方的行为表达情绪,这一切与你无关,你也是受伤害的孩子”,“你有哀伤、痛苦,你需要爱、需要保护”,我用这些爱和抱持的语言支持、陪伴小花,引导小花认识家庭矛盾的真相,爸爸的车祸与小花无关,奶奶和妈妈相互指责抱怨,是因为她们失去了亲人都很悲痛,而彼此之间又都没有认清问题的根源,各自伤害也是不对的,这样使小花成为了无辜的受害者。

2.帮助她消除“虚拟贫困”自卑感。她的爸爸去世后,因奶奶的“危机意识”和“严格约束”,传导给全家人的是“她家从此是弱势家庭,日子需要省着过”的观念,因而在小花的潜意识里也就形成了“虚拟贫困”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时刻束缚着她的行为。对此,我为她申请了困难补助,又悄悄交待班长购买打扫卫生工具等班级物品时都上她家超市买,增加她们家的收入;同时从人际关系上帮助她消除“固步自封”的孤独感,让同学们主动找她交朋友,建立平等友善的“朋友圈”,有意让住校生请她从她家的生活超市里代购东西,逐步帮她树立自信,小小的“代购行动”带给小花真切的富足感和获得感,有效消除了她内心的匮乏感。此外,我还引导小花看到内心的“虚拟贫困”感和家庭实际的经济现状是不符合的,这是爷爷奶奶的危机感传递给她的。当小花明白这个观念和感觉的来源后,很轻松就放弃了这个不合理的思想观念。

3.运动激发积极快乐情绪,帮助她消除学习上“苦闷紧张”的压抑感。她的成绩其实并不差,但她总感到苦闷紧张。对此,我让同学们选她做体育委员,这样“逼迫”她每天坚持运动半小时。因为运动能够很好地促使身体合成血清素和多巴胺,这是决定快乐情绪的脑内化学物质,从而帮助她改善抑郁,舒缓压力。另外我还培养她对音乐的喜爱,多听舒缓的音乐,放松自己,愉悦心情。

(三)重新建构社会支持系统,培养积极心态和自信心

小花的家庭矛盾化解了,也化解了家庭对她心理的伤害。我开始着手帮助小花和她的母亲建构家庭支持、学校支持和班级支持氛围,在生活中树立自信心。

我首先和小花的妈妈结为好友,每次都站在小花妈妈的角度交流话题,逐渐实现了“零障碍”。她的妈妈多次说,不想让小花在同学们面前有低人一等的想法。于是,我帮小花的妈妈出主意。在一次班级活动中,小花的妈妈为班级同学每人送了一支棒棒糖,我在班级中说,这代表的是小花的妈妈希望我们班同学都是最棒的。同学们自发地热烈鼓起掌来。我顺势让小花上台接受班长代表同学们的致谢。这个小活动一下子激起了小花的自信心,她的妈妈也非常的高兴和感动。后来她的妈妈还为同学们做了许多事情,如中考相关资料的订阅,都是她义务零利润地为同学们征订。小花得到了同学的认可和接纳,融入了班集体,也感受到了妈妈深情的关注、支持和爱。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科任老师既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同样也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我还请其他科任老师对小花多加关爱,形成教育合力。上课时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肩头的轻拍,考试前一个大大的拥抱,都给了小花莫大的帮助。小花一改往日的忧郁,露出灿烂的笑容。半年后,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评估小花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提高,所有项目均分都在轻度(2.0)以下。

我还带小花到我的家中和我的女儿做 朋友,和女儿一起去看电影。课下我还单独对小花的作文进行一对一辅导,提高她的作文写作能力。参加省作文比赛时,我亲自带她到南京参赛,在参加全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比赛中,她得了一等奖。在学习成就感的推动下,小花各科成绩也都突飞猛进,后来如愿考上了心仪的高中。

四、成效及反思

经过家庭矛盾化解、哀伤心理辅导、社会支持系统的重构,小花感受到了来自亲人、朋友、同学、老师的关爱与祝福,激发了内在的积极因素,重塑了自我,变得阳光开朗自信且富有生机。小花自卑、内向,加上青春期比较敏感,我用专业的心理知识关爱、支持她,以生命的真情感化她,让她的生命状态和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像小花这类由外界因素衍生自卑心理的学生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我呼吁我的教育同行以生命大爱和科学的方法驱走他们心中的阴霾,让他们的脸上露出阳光的笑容。

注:本文系2013年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初级中学‘稳文化创建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a/2013/02/093)。

参考文献

[1]金洪源,王云峰,魏晓旭.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沈呈.我是一个多余的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13):48-52.

[3]金灿.助力“自残”女孩遇见“爱”[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13):44-47.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宿迁分校,宿迁,223800)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