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高年级心理课堂“沉默”现象思考

时间:2024-05-07

赖玲晶

〔摘要〕本文由同样的课程在不同的学校所产生的截然相反的课堂反映而引发对小学高年级心理课堂“沉默现象”的思考。本文列举出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沉默类型,分析了小学高年级学生沉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沉默;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4-0023-03

今年上半年,我执教了一节以“流言”为主题的公开课,从选题到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在一次次试教—调整教案—再磨课—再修改中,我的思考越来越深,感触颇多。

一、同样的课程不同的反应

第一次试教在兄弟学校,那个学校的学生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满足:学生妙语连珠,积极发言,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敏感的话题“对异性有好感同学很爱谈论和传播”也不会害羞不敢说,而是非常真实地说:老师,我们班就很多这样的情况,某某就经常被传谁喜欢她,有人说……有人说……害得他们现在都不敢说话了。

同仁们都很清楚,一堂课,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互动,是很难上下去的。有了互动,想法就会不断碰撞,思维也会越来越灵活,课堂氛围就会越来越好,学生收获也就更大。当然某种程度也给上课老师带来愉悦感,觉得这堂课上得不错!

可如果事情是往另外一方面发展:学生沉默不言。那我想肯定会急坏上课老师,在第二次公开课时,我就遇到了。

第二次是在本校教研课上,因着前次的“成功”感,这次课我只对内容做了微调,“自信”满满地开始上课了。问了一个问题后,别说妙语连珠了,连举手回答老师问题的都没有。全场沉默,现场安静得连针掉下来的声音都能听见。我被这“沉默”弄乱了阵脚,直冒冷汗。台下那么多听课老师,台上却如此安静。幸好这个班有几个学生发言,整堂课算是上下来了,可我心里却是郁闷得很,怎么会上成这个样子?

同事们评课时对学生课上的沉默发表了很多意见。有些人觉得和年龄有关,六年级学生大了,不爱发言了。有些人觉得是因为公开课,学生比较紧张,而且课前热身不够。大家的意见都有道理,也提出了一些应对方法。我也对活动设计做了适当调整。

因这节课还要录像,所以我就用调整后的教案,在五年级进行了再次试教,这回不是公开课,而且不是六年级,原以为这次会成功些。可现实却再次打击了我。沉默,依然很多人沉默。怎么办?怎么办?我心里一万个着急!

二、寻找学生沉默的原因

正当我郁闷时,教研员为我指点了迷津。她问我:“你觉得学生为何沉默呢?”我想,不是公开课,不是六年级了,为何还是沉默?想到有位学生和我说的,我想这才是他们的真实想法。我说:“有个学生和我说不敢说自己身边的例子,是因为不好意思,也怕别人听了会不舒服。”听完我的话,教研员思考片刻说:“这就是个很好的点,一堂课不是非要热热闹闹才是好课,心理课怎么体现心理味,这里就来了,老师可以给予学生共情和理解,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是安全的,可以畅所欲言,老师引发学生思考,而不是去希望学生会如何回答,当希望没有实现时就拼命想往自己的期待去引,去拉。”

这番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细细回想两次课的经过,为何在兄弟学校会感觉上得更好,而本校却不尽如人意,我想有两大原因,一是他们第一次见我,我给他们的印象就像“知心姐姐”,所以在课上他们特别放松也特别信任我,而且我不是他们本校老师,不用担心我會对他们发表的观点有所评判。而在自己学校,平时给学生上课我是比较严肃的,课堂纪律等要求更多,我在学生心中更多是老师的形象,而非“知心姐姐”,讲身边的例子除了怕同学会不好意思,还有很大部分是担心老师会觉得他们不是“好孩子”。二是在兄弟学校上课,我的期待没有太高,安住在当下,当下他们怎么说我就怎么回,所以课堂更流动顺畅。而在本校却是带着比较高的期待,按着前次课的模子去要求这节课,当期待没有达到时就开始着急,甚至会有抱怨:怎么这么不爱讲啊,快讲,快讲……然后就会过多引导学生往我想要的方向回答,越引导学生们越乱,而我自己其实也是越乱的。这时应该在当下去感受学生的感受,他们沉默是为何?去和学生站在一起。比如沉默时,可以说:老师看到同学们都在沉默,这时你的心里发生了什么?

领悟到这些后,在课上我不再着急引导学生要回答问题,不再着急打破沉默了,而是真正感受学生的感受,课自然就能流动了,流动了,这个课就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心田,带给学生的思考可以延续到课后,甚至延及学生的生活。所以在后来的录课中,我调整了自己的期待,安住当下,课自然上得流动了。

三、学生课上沉默的类型和相应对策

在这几个月的试教与磨课的过程中,我对心理辅导课中的沉默现象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与感悟。首先要分析思考沉默的类型,然后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有了解决的方法。

沉默的类型大致有:

1.无奈型沉默。学生有心向学,教师却不能较好地从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点设计教法、选择内容,教学远远超越了学生的认知经验,就容易出现“一片茫然、无话可说”的现象,这时,学生的目光常是游移不定的,并伴随有疑惑、焦虑的表情。

2.防御型沉默。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课堂沉默现象。这种课堂沉默主要是防止自己免受或少受伤害而采取的一种防卫措施。导致防御性沉默的缘由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涉及隐私或有损自身形象的问题,学生往往用沉默来掩饰,以避免自己陷入更尴尬的境地,此时学生通常伴有疑心、戒备、羞愧、恐惧等心理;二是受“沉默是金”价值观的影响,认为自己已经懂了,何必多言,况且言多必失,形成“闭锁”心理,这种情况在六年级下半年会更加明显,很大原因是因为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在乎同学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据调查,中小学课堂上许多学生存在怕出错、怕老师批评、怕同学取笑、缺少自信等顾虑心理。这些心理一旦和学生“期望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形象”的需要相冲突,就容易造成课堂沉默。在上述顾虑下,学生在课堂上往往犹豫不决、欲言又止、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3.环境型沉默。这是受环境性因素影响带来的沉默。如教学环境中存在陌生人,或者换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或者课前(课堂)上发生了刺激学生负面情绪的事件,或者听课者中有学生惧怕的教育者(如班主任、校长)。这时学生的神情往往是压抑、拘谨、不安、羞怯的。我在本校上课学生沉默很大部分也是这个原因,有很多老师听课,而我又没有课前热身,没让学生能更放松就直接进入主题,自然学生也是比较压抑的。

4.思考型沉默。这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最积极、最有价值的沉默。它是学生为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回答问题而思考时产生的沉默,它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所必须的。

四、沉默对象的对策

1.提问要符合学生思维水平。例如,我第一次上情绪的课时,提问什么是情绪。情绪是一个抽象名词,科学家定义尚且难,何况学生,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2.自我暴露。课堂上,当学生对某些问题不知该如何回答或者没有勇气回答而沉默时,教师可以适当自我暴露,为学生鼓起面对问题、挑战自己的勇气。即教师将自身或他人经历过的类似问题的经验、教训,坦诚地披露给学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非独一无二的,他人也有类似的遭遇。并经过努力战胜了自我,从而产生心理共鸣,愿意接纳自己,发展自己。

3.转换。转换有两层含义:一是问题的转换,即面对容易使人陷入尴尬的问题,学生通常不愿意直接针对其发表看法。此时教师可运用心理投射技术,将问题指向虚拟的人物,或使学生以第三人称的方式投射自己的观点,以打破沉默,同时促进学生对此类问题的探讨。如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男生,女生”中,虚拟两位异性主人翁,请学生们就“他俩在正常交往中遭到其他同学的嘲弄、取笑后。会有什么心情?”“有人喜欢非议他人,这会给当事人的生活、情绪带来什么影响?其他人会如何看待喜欢非议人的人?”进行引导,则学生更容易接受。

我前面用的其实也可以算是问题转换,没有揪着说身边流言这个问题,而是观察当下学生的状态,问:老师看到同学们都在沉默,这时你的心里发生了什么?

转换的另一层含義是方法的转换,即教师可以适当转变一下当前的教学方式,比如来一点幽默,搞一个“插曲”,玩一点“花招”,抛出一个让学生亲自动手的活动,或是采取匿名的方式请学生将自己的看法写出,投入暗箱中,然后随机抽读答案,等等,可使尴尬、沉默的课堂恢复正常。

4.暖身。暖身即热身,它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常用的一种“破冰”策略。其目的是为了打破紧张、拘谨的局面,营造一种轻松、活泼、亲切、愉快、合作的氛围,利于学生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据调查,中小学生更愿意亲近性格外向型的教师,更喜欢在课堂上幽默风趣的教师。一些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在接手一个新班级或在新环境中组织教学前,总是善于通过一些短小的、轻松愉悦的前奏活动增加自己的亲和力,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舒缓学生的紧张心情,解放学生的思维,打破沉闷的气氛,为实现教学双方的积极合作奠定基础。笑话、幽默、小游戏、脑筋急转弯、和蔼可亲及平等的师生对话等,都可以成为暖身的方式。我在本校上课就忽略了课前的暖身,因为还有足够的时间,语文老师让学生进行每日的课前朗读,我就没再进行暖身,事实证明暖身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公开课。

心理健康辅导课是一门心灵与心灵交流的学科,因而每一位老师都要特别注意日常教学中学生的状态,不能为上课而上课,要关注当下的状态,看见现象背后的需求,去流动地引导学生的思考,从而帮助学生在安全的距离下做更多的探索。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松涛小学分校,龙岩,364000)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