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学生喜欢的语言说开去

时间:2024-05-07

尹晓伟

〔关键词〕心理;学生语言;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3-0064-03

作为教师,我们刚开始工作时,和学生年龄差别小,很容易便和学生成了朋友,和学生感情深厚,回想起来,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也是前几届的学生。可是做老师时间长了,大部分老师就会觉得学生越来越笨了,语言越来越不文明了,行为越来越怪异了,简直有些不可理喻,有种“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让我们先来欣赏下边的学生语言:“什么是天才,天才就是天生的蠢才。”“再烦我,我就把你绑在草船上,让你借箭去。”“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这样才能保证长期有鱼打。”“会当凌绝顶,来张葱花饼。”“是金子,总会花光的;是镜子,总会反光的。”“我又不是人民币,怎么能让人人都喜欢我?”“我自横刀向天笑,笑完我就去睡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依旧对我不屑一顾。”“我是老大,我怕谁。”“鸡蛋碰铁蛋,注定要完蛋。”

这是现在学生中最流行的语言,“时髦”得很。当看到这些语言的时候,你是不是觉得很不可思议,是不是惊讶于和学生之间的“代沟”,惊叹于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静心思考,扪心自问:研究学生的心理、爱好、喜怒哀乐,我们花费了多少时间?研究学生的学习和成绩的提高,我们花费了多少时间?通过比较不难得出:我们和学生很多时候是教与被教的关系,我们的任务是“授业解惑”,我们和学生的心与心离得越来越远了,咫尺天涯。

可能有的领导与老师觉得冤枉,觉得自己对学生抓得很紧啊,还时常谈心呢。实际上,你抓的还是学习,谈话的内容也是围绕学习展开的。而我们经常谈话的学生往往是对学习不感兴趣,没有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妄想提高他们的成绩,结果可想而知:越抓学习越差,越差越抓,越抓越不想学习,我们好心做了坏事。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如果换一个角度,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学生一些心理,有利于我们的教育教学。

一、逆反心理强

——“什么是天才,天才就是天生的蠢才。”

——“再烦我,我就把你绑在草船上,让你借箭去。”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在受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对抗心理,是一种抵触、不顺从的心理状态。青少年有了逆反心理,对教育者所传授的教育内容就会通过逆向思维而产生种种障碍意念,对教育的效果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多数家长、老师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这个没有错,但过于关心,过多的提醒,就成了学生的负担,让学生感到压抑,感到难受,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本能的抵触,容易有逆反心理,于是产生这样诙谐性的解释。不少家长总是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较,无形中给孩子以压力,甚至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感觉“我成不了什么天才、好孩子,我也不想成为那样的人,我看不上眼”,有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味道。这实际提醒我们,要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看待,要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尊重与宽容就意味着完整地接纳学生的一切,包括缺点与错误,尊重与宽容就意味着一视同仁和以礼相待,也意味着信任和真诚,尊重与宽容是一种素质,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激励,是一种仁慈。要给孩子合适的目标,给孩子以期待,让孩子敢往前冲,自觉努力一下,就能实现目标。

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只有与他们交流思想,充分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尊重客观事实,科学地使用有效惩罚,恰当地要求他们,才可能消除逆反心理,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景。

二、标新立异的心理

——“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这样才能保证长期有鱼打。”

——“会当凌绝顶,来张葱花饼。”

青少年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这就注定了他们会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展现这一时期自己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才能与魅力。只有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主动创造,才会有不同凡响的成果。经常有恨铁不成钢的老师和家长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懒惰、越来越不具备创新能力,从学生的语言上我们难道不能看到一些希望吗?不是青少年没有创造,而是我们没有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没有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没有引导他们进行兴趣转移与投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对学生新奇的、富有创新的想象要给予支持,允许“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中发现问题,提出见解,不轻易地否定学生的“奇谈怪论”,善待学生的“标新立异”,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我们能从学生标新立异的思想中了解学生的思想,从而进入学生的思想,引导他们思维的积极创造。

三、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让别人×××,自己活着。”

——“我是老大,我怕谁。”

现在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到几代人的呵护,加之很多家长教育方法不是很恰当,甚至是溺爱,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别人关注自己,希望别人听自己的,感觉自己永远都是正确的,即使自己做错了,也是应该的,任何人都不能批评自己。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往往强调自我的权利和欲望的满足,忽视他人的存在,表现为一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态度。

说这类语言的同学,教师应该多对他们进行团结教育、友爱教育,利用一些特殊节日,例如父母生日、母亲节、圣诞节等,为父母做一点家务,洗一次脚等,体验父母的艰辛,老师及时表扬鼓励他们,让他们及时把做家务或者给父母洗脚等的心理感受写出来,老师及时修改打印,把他们的感受貼在教室里,供大家学习交流;利用同学之间的伙伴效应,督促激励他们从自我的圈子中跳出来,多设身处地地替其他人想想。学会尊重、关心、帮助他人,从而获得别人的回报,从中也体验到人生的价值与幸福。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感受到温暖,感受到关爱,持之以恒,他们会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

四、希望被人认可的心理

——“是金子,总会花光的;是镜子,总会反光的。”

——“我又不是人民币,怎么能让人人都喜欢我?”

所有人都希望被别人认可,即使是一些学习差,行为习惯差的学生,也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可是在现实中很难如愿。他们自我解嘲:金子总有一天会花完的,而镜子在金子前是会反光的。再烂的人也会有他的优点。当你发现自己不是金子的话不要着急,你可以是镜子,没有我们“镜子”,“金子”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是“金子”,永远不会知道自己会发光的。得不到别人的喜欢,找理由安慰一下自己。

老师们,当我们看到这些的时候,你心里是不是酸酸的感觉,是不是感觉特对不起这些学生?我们是否该反思我们的语言和做法,真正做到一视同仁了吗?慷慨一点,把我们的喜欢、我们的认可给每一个学生,激励他们向上的信心,给他们大步向前的动力,发挥他们的潜能。我们不会损失什么,相反却可能会收获尊敬甚至崇拜,可能会改变学生的一生,可能会让学生感念一辈子。这样的成效,何乐而不为呢?

五、洒脱的心理

——“我自横刀向天笑,笑完我就去睡觉。”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依旧对我不屑一顾。”

青春期的孩子是不可能摆脱“不成熟”的烦恼的,这就注定他们无法超越“成人—幼稚”的尴尬境地,因此他们会产生极其强烈的情绪波动和深刻的情感体验。一个小小的挫折会让他们沉入情绪的低谷,体验无穷的沮丧,内心的愤怒与动荡如何表达出口呢?这些语言实际是青少年在无意识中为自己心理健康筑起的一道防御之墙,实现了自我保护。

我们不能否认,现在很多学生生活得很洒脱,他们敢说,敢笑,敢做,敢为。例如有些学生对异性有了好感,或许是我们所说的“早恋”,他们“好”得快,“分手”也快,绝不会觉得“天昏地暗,无法生活”,稍微过一段时间就会笑对生活,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看到学生学习很差,或者习惯很差,我们急得难受,可是他们不会难过,也不会着急,他们很善于调节自己。知道“天生我才必有用”,大可不必“杞人忧天”。

这一类幽默的表达手法不仅流露出青少年活跃而跳动的思维,更是他们学习、生活中的调味剂。紧张忙碌的学习之余,为人际交往困顿之时,被竞争压得喘不过气之际,相互来上这么一两句“黑色幽默”,大家心领神会,相视而笑,不仅可以暂时卸下沉重的包袱,缓解紧张、压抑的情绪,还能够调解彼此之间的关系,拉近距离,增进默契。

将心比心,在学生的立场,我们发现,这些新奇、怪异语言的广泛使用,其实就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种自然表达和流露。青少年思维的开放性、敏感性、创造性在这些时尚而幽默的语言中熠熠生辉,青少年渴望力量、渴望与众不同、渴望自立自强的成长信念透过这些精妙而隐晦的语言而跳动。

要想和学生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就必须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感受学生的心理,和学生息息相通。我们只有走进青少年丰富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形成共鸣,赢得他们的信任,解读他们的心路历程。这样他们才能更真诚地接纳我们,我们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他们,与他们亦師亦友,共同成长。

(作者单位: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金山小学,楚雄,651200)

编辑/刘永胜 终校/刘 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