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郑臻奕?张家海
〔关键词〕家校矛盾;班级管理;目标共同体
现代人就是任性!“熊孩子”难教,“熊家长”更难缠!办公室里,几位同事又在对家校关系发感慨。自己虽有几分同感,但也不完全苟同。因为,任何问题的产生都不是空穴来风,一定有其产生的背景和缘由。只有弄清楚“是什么”,明白“为什么”,最终才能落实“怎么办”。
一、家校矛盾为什么会产生?——追根溯源,加强沟通
笔者经常反思一个问题:家长望子成龙,学校望生成才,很明显,两者之间的目标就是朝着一个方向。可是为什么不能达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仅如此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还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分歧,更有甚者,甚至成了一对冤家?追根溯源,问题集中在几个关注点上。
1.书包。 “减负”口号喊了好多年,但中小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越来越重的书包让学生苦不堪言,让家长心头也生出诸多误会。有些家长,一看到孩子鼓鼓的书包就不加思考地认为 “都是学校强迫学生买的”,一听孩子说要钱买文具书本之类,就会脱口而出地冠以“哪个老师又在推销教辅资料”的帽子。
2.饭盘。 有学生食堂的学校,饭盘成了家长和学生关注的又一个焦點。孩子们的饭菜分量够不够?质量高不高?是否物有所值?一份早点、一份中晚餐学校究竟赚了学生多少钱?一系列问号在学生家长心目中成为一个个心结。
3.小卖部。学校的小卖部也是家长的“口水之地”。在少数家长眼里,不是嫌价格太贵,就是嫌质量太差。事实上,少数学校也的确存在价格偏高的问题。因此,本来是为学生提供方便的场地,反倒成了少数家长心目中赚钱盈利的场所。
“谈钱就不亲热”。这些问题,或许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个案行为,却让部分家长以讹传讹,以偏概全地推而广之。久而久之,在家长心目中形成了“学校总是爱侵占学生的利益”的印象,以致于积怨越来越深,矛盾越演越烈。除此之外,少数学校的个别教师,由于教学方式方法不当导致的师生冲突也是引发家校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
找到了问题产生的源头,学校方面要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加大校务公开的广度,还教师一个清白,给家长一个明白。多途径与家长沟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亲近融合。
二、遭遇家校冲突,怎么办?——沉着冷静,理性对待
可以说,绝大多数家长是通情达理的,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很多事儿也是能与教师“说到一块儿”的。除非,遭遇“熊孩子”背后的“熊家长”。
快放周末假了,好不容易等到所有学生散去,想在办公室静静坐下来放松一下。刚落座,八(5)班一个学生被他的父亲拽着进了办公室。一进门就气势汹汹地指着八(5)班班主任李老师说:“你说话怎么那么不负责任啊?我的孩子勒索谁的钱,在哪里买烟抽了?”
他的一句话,似乎一下子点燃了年轻气盛的李老师心头的怒火。李老师也毫不客气地回话说:“没有证据,怎么敢冤枉你的孩子?”
没想到,此时那孩子拒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无奈之下,李老师叫来班上几个学生证人。更没想到,被叫去作证的几个学生看到那个父亲气势汹汹的样子,也吓得唯唯诺诺说不出话来。
眼见这种情况,那个“熊父亲”更是有理了。责怪老师“不能无缘无故冤枉一个孩子,玷污孩子的清白”。旁观的我和几位同事再也忍不住了,“群起而攻之”,纷纷指责家长不该这样冲动,不该对老师这个态度。并表示老师教育管理孩子,是为孩子负责,家长应该配合老师,不应只听孩子的一面之词。
本想劝那位家长消消气,可谁知我的一句话反而激起了他的“连环炮”: “做教师的绝对不能武断地损害一个孩子的名声!”“你们教书育人,是怎么育人的啊?”“哼,一个死皮难缠的家长!”一旁的我们几个老师强忍住心头的愤怒。
从旁边观察发现,孩子们的话语中,只要一出现对他的孩子“不利”的情况,或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他的孩子经常抽烟、经常欺负别人时,这个家长不是冷笑就是狡辩。“哎,没想到居然还有这样的家长!”那时候,“皇上不急太监急”,我真是被他的无理取闹气得发晕,借口有事走出办公室。
好不容易终于送走了那位“熊父亲”,心情渐渐冷静下来。回想起事件的前前后后,确实我们几位老师有处理得不够周全之处。虽然我们几个帮腔的人有理,出发点也是对的,但是我们那时候说话的语气出现了问题。出现了什么问题呢?那时候,我们把家长放在了对立面,把家长当成了“敌人”,我们忘记了“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犯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错误。
三、家校“目标共同体”如何形成?——换位思考,缩小距离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三个一切”表明:家长与学校在孩子成长的问题上,拥有一个“目标共同体”。所以,班主任、科任教师要吸收家长资源中的正能量。通过“请进来”“走下去”等下位途径, 能积极主动地将学校与家长“拧成一股绳”,有效形成教育合力。
1.一份“表白”,心与心的对接
记得去年秋季开学时,学校组织了班级管理论坛活动。一位“老班”分享了他的经验。他说,早些年,每接手一个新班,他都要通过书信与家长“接头”,向家长“表白”自己的出发点。告诉家长们自己接手了这个新班,成为这个班的“领头羊”。“表白”中,他将自己的姓名、电话以及对孩子们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基本想法一一告诉家长。字里行间鼓励家长“树立教育信心,共助孩子成长”。就这样,在较短的时间内与家长实现心与心的对接。赢得了家长的心,以后的事儿就好办多了。
2.一个“会晤”,心对心的交换
很多班上的事儿,请人带话说、电话里说、微信里说、QQ里说,都不如面对面说来得真实,来得“动人”。家长会,就是促进家校情感沟通的一种重要“会晤”。所以,家长会上,班主任不能一个人唱“独角戏”,科任教师也不能不闻不问,一定要积极参加这样的“会晤”。一方面认识家长。“一回生,二回熟”,熟悉了就好说话了,熟悉了就好办事了;一方面了解家庭。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成长很重要。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家庭配合教育可行性建议,才能挖掘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正能量。
3.一份“合谋”,心与心的助力
“望子成龙”是每一个家长的迫切希望,“盼铁成钢”也是每一个科任教师的殷殷期盼。所以,就培养目标来说,家长和教师其实是不谋而合的。正是这份“合谋”,家长和教师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当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矛盾时,家长才能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教师也才能理解家长的无助和无奈,然后,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4.一份尊重,心与心的温暖
教师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相比多数家长而言,教师是教育业务上的“内行”。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有指导和培训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应该有尊重家长的品德和行为风范。遇到教育上的分歧时,教师不能随意批评家长,要设身处地帮助家长。如果家长做错了,应开诚布公,实事求是。把握一条准则:为了孩子健康成长,不迁就不良的、错误的做法。对于那些一时间不能理解学校和教师的家长,教师不能“与他们一般见识”,有智慧地回避正在激化的矛盾,要有海纳百川之胸怀,耐心细致地倾听对方的意见和建议。相信,一份尊重,定然赢得一颗真心,相信,坚冰也有融化的那一天。
如何与家长打交道?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我们自身要明白“与家长打交道”最终目的是什么。只要我们明白最终是为了解决矛盾,我们就有了破解之法。它既不需要硬来,也不需要智取,只需要缩小教师与家长两颗心的距离。
(作者单位:湖北省枝江市安福寺中学,枝江,443211)
编辑/杜文姬 终校/于 洪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