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唐中云
〔关键词〕教师;诗心;自我救赎;心灵成长
在老家时,最喜欢天晴的日子里,坐在屋子里看阳光透过屋顶的明瓦照进房间,一道光柱斜刺屋里,那灰尘在光柱里舞蹈。在当时的我看来,那微尘仿佛不是灰尘,而是自由的精灵。如今再浮现起这一幕时,我觉得它是一个寓言,每个人都如一颗微粒,充盈在宇宙中,经常自己都忽略自己的存在,因为我们没有那束光,而一旦找到烛照自己的那束光,则可清晰地明白自己的存在——在光中自由地舞蹈,并开辟出一条通往光明之路。
我在16 年的教学生活中,突然陷入了一个黑洞中,感觉没有成长,没有动力,没有存在感。一拨一拨学生的毕业只是在见证我的衰老,一年又一年的奉献中仅仅凸现了我的空洞与无力。从学生对我的挤压到家人对我的压挤,我感到自己难以承受如此生命之重。于是陷入了无休止的抱怨之中,殊不知,抱怨只能带来积怨,而不可能消除焦虑。这样的感觉有时会被一节成功的课冲淡,然而接着又被失落感无助感裹挟而去。在上班的路上、回家的路上思考寻找,哪一条才是通向我精神家园的路?
带着疲惫骑着车回家,一阵风吹过,清香袭来,沁人心脾,一瓣瓣槐花飘落,在空中飘洒,有的落到我的头顶,有的落在地上。混沌的脑袋一下子清醒过来,一路的花雨,让我顿悟:
疲惫 焦虑 恐惧 忙乱
病痛离散失业无家可归无人可恋无人可诉无力回天……
无数词叠加在你我生命的阁楼
那里本没有横梁和柱子来支撑
摇摇欲坠
花雨飘来
诗意闯入
诗路的花雨为柱
生命的大厦难倾
读诗也读生活
剔除生命的杂质
永留诗心的澄澈
从此我带上一颗诗心上路,路遇的一切都成了诗歌的意象,诗意的启迪和教诲。在路上彷徨痛苦挣扎的人不止我一人,他们也需要如我般的顿悟。于是我决定把自己的教育故事写出来,或许能给同样在黑暗的心灵隧道中探寻的人一丝亮光,或许能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彼岸。
发现自我是一个永恒的过程。教师的自我发现也是如此,发现自我的职业兴趣、职业信念和教育原则。作为教师,我的“发现自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一、教育寓言——给我一根拐棍
在我进入中学教书以前,在师大,我遇到了一位神奇的长者,他给我的启迪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称之为我自己的教育寓言。那是我上大三的时候,在师大图书馆看书,中午出去吃饭的时候,我出了图书馆大门,碰上一位老先生摔倒在地,正挣扎着要起来,但是却不能,我于是赶紧上前去扶他,他看了我一眼,感激地对我说,小姑娘,谢谢你,你不用扶我,请把拐杖递给我就行了。我很疑惑地照他说的做了,老先生用拐棍支撑地面,支撑起身子,拍拍土,向我点点头,然后离开了。后来我想,或许他怕我扶他时手太重,容易让他受伤;或许是他不想给我添更大的麻烦,愿意自己站起来。回想当时的情形我宁愿相信是后者。那件事给我启迪是,无论什么事,别人最多是给你递根拐杖,最终还要靠自己支撑着站起来。后来,在教育教学上,我都不是很依赖他人,一定自己去钻研。钻研的结果是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教学自信。而自信乃人生一大支柱。所以,我感谢师大,感谢那位不知姓名的老先生。我想他肯定没想到,他的那一跤,竟然让我在教育方面有了如此大的收获。从那时开始,我有了自己的职业信念。
二、教育的信念——爱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1998年我刚参加工作时才 22岁,年轻的我没想到自己会遇到什么困难。当时学校很器重年轻教师,刚出校门的我就被任命为班主任。记得学生在第一周的周记中写道:“看着讲台上这个还没我高,也没比我大多少的女老师,心想,她能管着我们吗?”后来证实他们很配合我,一起跟我折腾了很多所谓的改革。我的改革主要是两件事情,一是给学生诵读经典作品,如《爱的教育》。我理想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不是靠压制而是靠感化,那一拨学生非常善良有爱心有进取心。爱的教育即通过感化的力量实现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有生命力的,才可能真正唤醒孩子心灵中自律的力量,才能激起孩子自我教育的智慧。但这样的教育往往不如简单粗暴的严厉管理效果迅速有效,这个过程常常要持续几年甚至几十年。2007年,我写过一篇文章,是给我的学生的,叫《给一个学生的婚礼祝词》(发表在《北京青年报》上):
东生,昨晚接到你邀请我参加婚礼的电话,心里高兴极了,从教九年,学生成人成家,为师也觉得少有成就,我爽快地答应了。放下电话又非常忐忑,是啊,我带给新婚的你什么礼物呢?钱?老师送给学生钱有点俗气。字画?老师自己才疏学浅,如果买的话,一样难逃俗套。只好送你一封信,表达我的祝福和感谢。
何谈感谢呢?感谢你一直对老师的尊敬。不止是对我一个人,你身上拥有的对长者的尊敬让憨厚的你更加有涵养。我和原来三班的同学在一起三年,我视你们是我的孩子一般,但我始终遵循师生有别,距离不可太近的原则。毕业了,我参加大家的聚会并不多,一来工作太忙,二来我认为你们有自己的世界,聚会有我反而会让气氛有点紧张。去年九月的聚会让我记忆犹新,也让我每每想起,就从心底涌起一股热流,顿时又有了继续从教的勇气。那天在你们眼里或许平常,师生一起吃饭,聊天,谈同学现在的近况,说以往大家的趣事。生平第一次被隆重地推在了上席,第一次看到当年那些淘气的孩子如今是这样彬彬有礼。回去时所有的学生簇拥着我到了三十七路车站,当时我觉得这就是当老师当班主任的幸福吧。路上有点堵,你伸手给我拦了一辆出租车,上了车挥手告别,司机随即递给我一百元钞票,他说:“这是刚才那个男孩给的。”接过那张钞票,我的眼泪扑簌而下。司机问我,他们是你什么人啊?我骄傲地回答:都是我的学生!一路无话,内心被你们的尊敬包围,那一百元至今我珍藏着,它已经不是金钱,而是我从教的一份信念的象征。后来我也碰到过一些特淘气的学生、很伤心的事情,都因为这张票子而心中释然。一位这样敬重老师的学生,一定会更加孝顺父母、岳父母。带着这份敬重对待身边的妻子,人生的每一步都会稳健坚定,这个家也一定会风雨不动安如山。
那个给我交车费的男孩也许就是受到了当年爱的教育的启迪吧。多年后,尽管遇到过各种各样很难教育的学生,我都不改自己的初衷,坚定地实施爱的教育,用爱去激发爱,去感动爱。有时,可能是方法不对,有时可能是时机还不成熟,我还是那样去爱每一个学生,去播爱的种子,等待天时一到,他(她)自会醒悟。是的,当对学生感到无计可施时,那就去爱吧,让他(她)觉得还有人爱他(她),他(她)还有可爱的地方,只要他(她)还能感受到爱,迟早有一天他(她)会苏醒并茁壮成长。那爱就是希望,给学生也在给我自己希望。看到一个未来有出息的学生,和成天面对一个让人窒息和绝望的学生,教育者的心情是完全不一样的。是的,实施爱的教育,能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希望以未来。
三、教育发展——不断地内省是发展的原动力
我的第二项改革是自己给班里的学生设计了一套《学生成长手册》,设计了一些教育专题,选编了一些优美的文章,组织了一些内省的教育活动。在我的心里懵懂地认为,一个人的成长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内心的自我教育。后来我参加了一个多元智能的全国课题,仔细地阅读了美国教育家加德纳教授写的《多元智能》,我深深地认同他提出的内省智能。这套《学生成长手册》是我基于对内省智能的理解而编的一套教材,在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沿用至今。编这套教材我最大的感触是内省即是内心自我发现的力量所在和源泉所在。16年来,我没有停下自我发现自我发展的脚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对内省智能的认识和重视。以后的岁月里,碰到了很多事情,之所以没有迷失,就在于自己一直在不断地内省。我喜欢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一百个建议》,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也可以写出这样一本书,于是我总是愿意去分析身边的每一个案例,思考和总结自己的做法。如我写的一段文字:
永不言弃——君子兰的启迪
刚工作时,我当班主任,带两个班的语文课,有一个男生,学习很差,每次开家长会,家长不好意思,总是找各种理由做借口不来开家长会。有一次在我的强烈要求下来了,可是他们来的目的不是要帮助孩子学习进步,而是商量退学需要办什么手续。我很矛盾,其实从功利的角度,让他退学,我们班可以提高好几个平均分,我没有什么损失。但是我觉得自己的心里隐隐作痛。我说,您让我考虑考虑。那两位家长很纳闷,我的孩子要退学,你考虑什么。那天我拖着沉重的步子回到家,很巧的是,我家养了一株君子兰,因为它一直不开花,我当初那附庸风雅的虚荣心已经消失了,每天只是象征性地给它浇点水,那天,我不知道是一种什么力量促使我又去给它浇水,我惊讶地发现,君子兰已经有了一个花骨朵,我当时很兴奋!我庆幸它没有被我扔掉。于是我给孩子的父母打电话,我说他们不应该为了面子而让孩子退学,这个时候更应当帮他,我也愿意帮他。后来,他留下了,并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京建工学院。后来我想,其实如果君子兰没有开花,一直不开花,我也不能放弃那盆花、那个学生,因为生命正是因为永不言弃,才可以生生不息。
四、发现自己的教育风格——温柔如风,滋润如雨
2010 年的七月,我永远记得这段时间,它让我遭受了一个人生低谷,学校领导找到我,让我不再担任高三五班的班主任,改任学校首届航班的语文教师。这个班我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引导他们读书,做人,学生们也亲昵地叫我“唐妈妈”。学校的这一安排让我难以接受,我舍不得同时也不能理解。我知道学校可能觉得我太温柔,对个别学生管不住。当时班里有一个研究蜘蛛的科技特长生,行为个性都很特别,经常让班级扣分。后来又有了顶撞外教等违规违纪的事情出现,很不让人省心。我对他不严厉,经常能宽容他的行为,这导致我中途退场。
这个挫折让我很痛苦,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有一次偶尔听到学生在评价老师,这个学生说,我喜欢唐老师,因为她允许我犯错误。当时我很感动。这个学生淘气归淘气,但是他真聪明,他懂得我的用心良苦。是啊,一个教师最重要的职责是什么呢?是维持现状,让班里别出乱子,让学生别犯错误;还是站在学生身边,在他犯错误时安慰他帮助他,在他困扰的时候开导他理解他?我愿意是后者,前者是个“酷吏”,后者才是良师。我离开了他们,收到了他们写给我的留言手册,那上面尽是赞美之词,我想这些足够我去应对一辈子的风雨了。最懂我的,常常是最让我操心的人,我温柔地、一如既往地爱他们,无怨无悔。
“如果很难成为一颗坚硬的钻石,那就成为一滴温柔的水。”学生怕严师,《三字经》也有云:“教不严,师之惰。”以前因为自己的温柔也曾在课上被气哭过,曾经埋怨过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当教师。后来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一百个建议》,读了《论语》,读了《窗边的小豆豆》,读了《叶圣陶文集》,我发现真正的教育家都不是“板着面孔”的严师,而是可亲可敬的,如春风化雨般的温和。我知道自己欠缺的并不是性格,而是学养,是智慧。于是我更用心地留心细节,真正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不急不弃。就在我的不急不弃中,我和学生的关系也日益融洽,他们愿意听我唠叨几句。我也喜欢用爱去感化他们,用智慧去点醒他们。一个孩子早恋,我找他谈话,我说:“你跟老师说说心里话,你明明知道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你也在乎学习,你也有远大志向,为什么就不能暂时把情感问题放放?”他潸然泪下,说:“老师,你知道我父亲长年在国外,我妈妈是个工作狂,家里只我一个人,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我就想有个人说说话,我总不能这几年不说话,过几年再说话吧?”我听着也哭了,说:“以后有话找老师聊聊,不能因此贻误前程啊,到时又会有别的烦恼的。”后来他还是没有和女友分开,但已经有个度了,再后来听说他们只是好朋友了。
我记得老子的老师的一个故事,说老子的老师去世之前问老子,你看我口里,牙怎样了?舌头怎样了?老子回答说牙掉了,舌头还在。老师说:你要像舌头学习。我也要像舌头学习,既然做不了一颗坚硬的钻石,那么就干脆做一滴温柔的水。老子后来把至柔克刚的智慧写成了《道德经》,我可以写什么呢?希望我可以和学生一道写一首温柔的《教育诗》。
下面是一个学生高三时写的一段文字,可以看到温柔在教育中的作用。
您,是那个曾经陪我们一起走过的人。一时一刻,一分一秒,您是我们口中的唐老师,是我们心中的温暖。您从容稳重的身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深深烙印,可爱的笑容是我们最爱的美。上课时侃侃而谈,批改作业时认真的神态,平时楼道里熟悉的微笑……回忆都还清晰。高二的时光已经在遥远的昨天,可是您依旧在我们身边不断鼓励帮助,我们深深感谢。犹记得高二的最后那几天,您穿着美丽的裙子,想向我们展现最美的自己。我们真的感受到了。您的爱,云朵般清柔,青阳般温暖。时时刻刻,分分秒秒,老师的恩情总是不多需学生鸣谢的,我们也不知用什么样的词藻形容我们对您的爱与感谢。您是我们的恩师,人生路上有“云”相伴,有您相伴。
从模仿严厉到找到自己的教育风格,从彷徨到坚定,我一直在反省。这种反省也带来了课堂的改变,我也越来越从容,越来越喜欢这个职业。
五、发现自己置身于荒原——无助无力无目标
我以为生活将如这样延续,没有过多的物质欲望,没有过分的理想追求,教书育人,相夫教子,日子会很惬意。
一切在什么时候突然变了,从课堂到家仿佛顿时乱了套。家里面孩子上小学了,老人回老家了,一下子做家务和辅导孩子功课冲突起来,更别说备课写论文做公开课了。课堂上也变了,总有学生挑衅捣乱,我也不像以前一样温柔了,有时强压住怒火,回到家就开始爆发了,对孩子对丈夫嚷嚷。有一天,我正在做饭,孩子问我问题,在厨房和卧室里来回几趟下来,我终于遏制不住怒火中烧,大声说:“这个你都不会,你说你能会什么?”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这样的话怎么会从我口里说出来。孩子也呆了,满脸的委屈,泪水夺眶而出,站起身,把我推出门外,大叫着说:“你不是我妈妈,我不要你管了,你把耐心都给了别人的孩子!”
倚着门,我的眼泪也扑簌而落。孩子的大叫完全是我的映射,从孩子身上看到的就是我自己:没有耐心、没有温柔、没有关爱、没有方法。这是一个正常的我吗?对丈夫也是指责抱怨多于欣赏。我仿佛一夜之间成了一个怨妇,孩子欠自己的,丈夫欠自己的,甚至任何一个陌生人都让我感到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上班下班上课下课很机械也很无趣,真希望这样的日子早点结束。我甚至掰着手指算我还有多少年退休。日子很难捱,地铁里拥挤的人流让我感觉窒息。
我该如何面对现在的我,谁来拯救现在的我,那个意气风发热爱教育热爱课堂的我哪里去了?我仿佛置身于无人光顾的荒原,我如何呼救都只有自己急促的呼吸声在回应。这样的情绪在静悄悄地吞噬着我的热情,在外表上不留意是看不出来的,我陷入了抑郁之中,是去看医生,还是自己医治?我愿意自己来治治试试。
六、发现自我——刮骨疗毒和自我造血
第一步:自我测试,查“生病”的原因。
1.我的家庭出了问题?不,是事情多了起来。
2.我不再想教书了?不,是我提不起精神,提起精神就好了。
3.是因为工资太低?有一点儿,但在现在的基础上再翻一番,我可能还这样。
4.是因为我的付出没有得到认可?有一点,但别人也干得不错啊,没有人老来表扬你,不批评就不错了。
5.在家里获得的尊重不够多?有一点儿,但没有哪一家人天天客客气气地说谢谢辛苦了之类的。
总结:病因主要是精神上的,在家里和学校得到的认同感和成就感与期望不匹配。
第二步:刮骨疗毒与自我造血
1.找到精神的支柱
我为什么去教书,为什么去做家务?
深夜,我独坐在电脑旁问自己这个尖锐的问题,让自己无处可逃。我为什么教书?是为了那个优秀教师的荣誉吗?是为了家长的感恩戴德吗?是为了桃李满天下,学生成群结队地来看自己吗?是为了多得奖金吗?不是。那我为什么教书?只是为了混碗饭吃吗?也不是。因为如果我们的成就感只能从外界获得,一旦不能获得,我就没有动力了。如同马戏团的猴子,为了那点食物奖励而表演,一旦没有奖励就不再有表演的热情。只有成就感来自于自身,来自于内心的自我认同,才可能持久。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我完整。”对,只有自我认同、自我完整,才可能让我重新在课堂上,在生活中自由起舞。原来的我,凭借着对教学的热情,能够看到自身的成长,也可以得到一定的外界认可。而到了现在,割裂的内心和不能达成共识的自我这块巨石摆在面前,我只有超越它,战胜它才能有真正的进步。
我为什么做家务?和这个问题同出一辙,解决了我为什么教书,也就解决了我为什么做家务。这个内省的过程本身是痛苦的,不回避躲闪,对自己毫不留情,直至找到那个渴望被认可、却被冷落的委屈无助的“自己”。
2.如何找到支柱,如何给自己的精神补血
帕尔默的书指出了我要从精神层面上找到出路,要自我认同。如何做才能自我认同?我决定去读书。在那段时间里,我读了克里希那姆提的《生活的难题》《灵魂的自由之路》,袁了凡的《了凡四训》。真正带我出来的是《了凡四训》,我并没有让自己参佛,而是理解了它的要义——“命自天定,福由自求”。我为什么教书,或许是冥冥之中命定的选择,而教书的过程就是我求福的过程。只要我认真地教快乐地教,就是在自己的“福田”中种植了庄稼。做家务也是,和丈夫和孩子的相遇有天定的机缘,我耐心地教育孩子,悉心地照顾家人就是我求福的过程,奉献得越多,我的“福田”就越葱郁,内心也就越充实。我做,我得福;我做,我心安。
3.由补血到造血,由自省而自新的蜕变
我知道,如果没有行为上的改变,如果没有思想观念上的彻底转变,从黑暗中挣扎出来的“我”还会重新掉进自我怀疑、自我割裂的深渊。如何做到不再期待外界的认可,实现内心的自我认同呢?庄子《逍遥游》中提到宋荣子的境界“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是我理想的境界,宋荣子是如何做到的呢?他内心一定有一个非常强大的自我,有一个自我的评价体系。是的,我也要建立自己的强大的自我,建立内省的评价体系,并按自己的评价去做。
《了凡四训》中写道:“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这种自我革新的决心让我震惊。只有超越以往的成绩、成见、思考,才可能有新的发现,才可以发现更大的世界。对于以往的思考,我发现,自己原来的想法并不都正确。就如同《易经》中讲到的阴和阳一样,你看到了阴,并不等于没有阳。如上文中讲到的温柔的教育风格,有时候还需要加上当头的棒喝,让处于混沌中的学生惊醒。因为有时候非暴风骤雨不能让干涸已久的土地滋润起来。自此,我变了,变得比较“open”,变得更为灵活,变得更加勤勉、更加积极,变得更为善解人意。
我内心那个强大的自我就是这样的:只要我内心是基于善的教育和善的感化的,只要我一直在努力在修养自己的内心和学识,只要我保持开放的姿态去吸收各方面的正能量来丰富自己,只要我具有善解人意的智慧和情感,只要我始终是积极的并能传达积极的思想和情感,这样的我就不惧任何的教育难题和生活难题,这样的我就不再需要外在的荣誉来肯定自己。现在的我,未来的我都将必将是“富裕”的充实的。
作为语文教师,我有得天独厚的走出黑暗的资本,只是之前身在宝库而不自知罢了。这个宝库就是——诗歌,或者叫诗歌的教育,诗歌的启迪,诗意的眼光。正在遭受这种负面情绪的困扰时,我读到了一首外国现代诗——韦利夫人的《现在不要让希望》:
现在不要让满怀慈悲的希望
再用苍鹰和羚羊来为自己作譬,
来扰乱我的心思,在本质上,
我知道:我既不是此,又不是彼。
我是人,所以生下来就孤零;
我是女人,所以人间苦辛饱尝;
我能够活下去,就是靠石头中
所挤出来的那一点点营养。
岁月戴上无理和无情的面具,
排成单行一个个在我面前走掉;
可是没有一个引得起我的恐惧,
更没有一个逃得过我的微笑。
(林以亮译)
这首诗读得我泪眼婆娑,诗人写出了身为女性、女教师的痛苦,我们既不是苍鹰又不是羚羊,在现实中我们得兼具两者的特质。生活带给我们各种艰辛,我们艰难地存活,可是无理和无情的衰老等还要一一经过我们的面庞。但是,这首诗最后一转,“可是没有一个引得起我的恐惧/更没有一个逃得过我的微笑”。这不仅是一首好诗,更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生活态度,面对生活的艰难,我们只有用微笑善良柔婉去对抗,在这看似鸡蛋与石头的对抗中,却出人意料地每每是鸡蛋占上风。因为这是颗诗意的鸡蛋,乐观旷达的鸡蛋。
于是,我带着这种诗意的目光去看生活,去看世界,世界和生活仿佛在我的面前确实变了模样。荷尔德林在他的《致青年诗人》中这样写道:
亲爱的弟兄,也许我们的艺术正在成熟
因为它像少年的成长酝酿已久
不久趋于静美
但请心地纯正,如古希腊人一样
对诸神要热爱
对世人要心怀善意!
切忌自我陶醉,切忌冷若冰霜!
勿流于说教,勿平铺直叙!
若是大师使你们怯步,
不妨请教大自然。
这首诗虽然是写给青年诗人的,完全也可以用来写给年轻的教师: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要丢掉善、敬和对学科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遇到困难,用诗意的目光投注大自然,它会教给我们应对一切的智慧。
这样,向书本、向自然保持开放和接纳的学习的态度,保持善和爱,发展理解和同情心,勤奋地学习和修养自身,我完成了自我造血的功能。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教育的路途多起来了,教育的方式丰富起来了,教育也更为灵活起来了。我也有了一种新生的感觉,走出了心灵的黑暗隧道,来到光明的洞口,深深地舒了一口气:为自己终于完成了自我的疗救。我在日记中曾写道:
我发现在生活中我是个随和的人,是个愿意和别人分享快乐的人,是一个能理解学生内心的痛苦的人,是一个恋家的人,是一个为了孩子努力奉献和奋斗的人,是一个积极努力不断充实自身的教师,是一个满怀同情怜悯愿意施舍和帮助弱者的人,是一个面对生活的艰难从来不放弃希望的人。
我发现自己原来拥有这么多的优点,接受了命运这么多的赐予:有一个幸福的家,健康快乐的孩子和父母,心爱的职业,可爱的学生,自己的安乐窝,拥有内心不竭的梦想。我真的很幸福了,我没有理由不去满怀激情地生活和工作。
于是从那一刻起,那个整天疲惫不堪、疏懒无力的我不见了,那个精力充沛、激情洋溢、面带微笑的我诞生了。我每天上班走半小时,腿脚在锻炼中灵便,大脑在思考中灵敏,真的有种新生的感觉。
走出黑暗,心里还留有在黑暗中痛苦的阴影。我想,走出黑暗的我能做些什么呢?记得鲁迅在《现在我们怎样做父亲》里提到:“我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你到那边去,从此快乐地度日,幸福地做人。”我每每为他的真挚和伟大所感动,我能效仿他做些什么呢?或许因我有走出黑暗的经历,可以帮助那些如我一样在黑暗中挣扎的朋友们走出黑暗,给他们一丝如萤火般的光亮。在教师的团队中,在妈妈的队伍中,在所有缺乏自我认同的人群里,那种身处黑暗的窒息感,让人难以释怀。我试着把自己的经验和做法与身边的同行交流,他们希望我能写出来,面对善意的赞扬,我一直以才疏学浅为由推脱。因为我认为那是专家的事情,我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位教师而已,远没有什么可以给读者分享的智慧。而北师大教育学部张华君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写作的意义不在于分享教书的成就,而在于分享从痛苦中苏醒、自我救赎的经验和体悟。既然是这样,我愿意变成那只萤火虫,或许可以给后来的探寻者以光亮和启迪,哪怕只是引起教师们内心的感同身受。这也算卑微的发现吧。
(作者单位:北京二中,北京,100010)
编辑/黄才玲 终校/于洪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