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叶晓云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堂秩序;活动规则
随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心理活动课已经成为目前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心理活动课是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和特点,确定活动内容,通过生生、师生互动,在活动中体验与分享的面向全班学生的一种活动课程。在心理活动课实际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课堂秩序混乱的问题,比如:学生在活动中随意喊叫,做完活动后同桌间互相调侃,边做活动边聊天,活动中互相推挤等。本文以开展“鸡蛋变凤凰”这一心理活动为例,谈谈如何有效构建心理活动课良好的课堂秩序,提高教学有效性。
“鸡蛋变凤凰”活动被选来作为三年级心理课“我长大了”的暖身操。该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长大的变化。活动中学生有四种游戏身份,分别为:蹲着是鸡蛋,半蹲着是小鸡,稍微曲着腰是大鸡,站着是凤凰。游戏规则是:学生在活动开始时身份都是鸡蛋,然后两人一组用剪刀石头布来决定胜负,胜的一方由鸡蛋变成小鸡。因为要身份相同才能对决,所以鸡蛋找鸡蛋,小鸡找小鸡,然后再决定胜负,小鸡胜了变成大鸡,小鸡输了变回鸡蛋,大鸡胜了变成凤凰,以此类推,变成凤凰的学生为胜利者。
这个游戏看似简单易操作,但在实际教学应用中,教师要花心思加以裁剪,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一、准确把握学生身心特点,修改完善活动规则
小学心理教师在考虑将心理活动应用在课堂上时,必然得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小学生的规则意识不是很强,且自控能力有限,因此在设计活动时,要根据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适当修改活动规则,促进游戏有序开展。
例如,在“鸡蛋变凤凰”活动中,对学生来说,四种游戏身份的动作区别度不大。学生有时分不清蹲着和半蹲着的姿势,或者有学生蹲着时一激动就容易成了半蹲着或曲着腰的姿势,如此一来,给学生寻找可以对决的人增加了难度。但为了能快速找到对决的人,学生不会选择细致观察,而是张口便问“谁是鸡蛋”“谁是小鸡”,使本来安静的活动场面被打破,其他学生便跟着张口问,那么接下来就是此起彼伏的胜利失败的喊叫声。因此,要在三年级课堂上顺利开展这个活动,有必要修改活动身份的表达。考虑到让活动更加简单易行,可将活动身份改为三种,分别是:蹲着的是鸡蛋,站着的是小鸡,展翅高飞的是凤凰。这样的更改一方面不丢失原来活动身份的意义,另一方面提高了区分度和可行性,可以保证活动开展的有序性。
一般的心理活动规则重在讲述活动如何进行,这确实对于中学生或者成人就已经足够了。而对于小学生来讲,心理活动规则还得明确活动结束后该做什么事。在参与心理活动时,不同学生的参与速度是有差异的,特别是在竞争性的或有分工的活动中,常有部分学生能提前完成任务。而其中部分学生提前完成自己的任务后,闲来无事,就会相互聊天或者打闹,从而影响了课堂秩序。
例如,在“鸡蛋变凤凰”活动中,有部分学生多次赢得对决后,顺利地变成凤凰,完成任务;而有的学生此时可能还是鸡蛋或者小鸡。完成任务的学生不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可能会去干扰其他同学,或者相互打闹。因此,可增加一条活动规则:完成任务且变成凤凰的学生请优雅地飞回自己的座位端坐整齐,在游戏结束时,端坐整齐的小组可以获得教师奖励的小星星。如此设定规则后,学生积极参与心理活动,可以顺利从静到动,再自觉地由动入静。
二、提问、模拟相结合,加强学生对活动规则的理解
实践出真知,学生只要做过一次活动,就能清楚地理解活动规则,但是在面对还未参与过的活动时,很多学生对活动规则似懂非懂,还有不少学生只忙于做活动而忽略了对活动规则的了解,因此,组织者有必要在活动开始前确保学生明确活动规则,以免学生在活动中相互询问规则而打开话匣子,或者因为不懂活动规则而扰乱活动秩序。一般在讲完活动规则后,应提供一定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提问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例如,有学生会问“小鸡可以和鸡蛋剪刀石头布吗”“输的人怎么办”等,通过对学生疑问的解答进一步明确活动规则。
同时,对于新活动,学生容易忘记一些规则细节,例如,学生能轻松理解“鸡蛋变凤凰”活动的规则,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学生容易忘记自己的身份应如何表示,就张口去问别人,或者停下来不参与活动。因此在讲述完规则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活动身份,把不同身份的姿势做出来。通过示范,学生就能够较好地巩固自己对规则的记忆了。
三、有趣合理的约定,让学生主动营造安静的氛围
在心理活动开始前,不少教师会强调“请保持安静”“这个活动中不能讲话”“闭上嘴巴”之类的语句,但见效不大。在实践中,我发现不少学生特别喜欢有趣夸张的动作,而动作的形成对学生又有特殊的意义。于是在心理课堂上便尝试了一个“神奇的胶布”的动作:学生假装自己有一块“神奇的胶布”,当他们在课堂上随意讲话时,便亲手用这块“神奇的胶布”封住嘴巴——下意识地抿着嘴巴,假设嘴巴被胶布封住了,不能讲话了。在活动即将开始前,我常请学生做这个动作。一般情况下,学生很愿意遵守这个动作,或许他们认为这也是活动的一部分,因此“神奇的胶布”保证了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活动中,如果有人讲话了,会被提醒要记得“神奇的胶布”。等活动结束后,再请学生把“神奇的胶布”撕下来,放进口袋收好。
“神奇的胶布”是个有趣合理的“约定”,可以让学生在无形中主动营造良好安静的课堂氛围。
四、肯定、具体的语言,是良好秩序的甜蜜催化剂
肯定、具体的语言是促进心理活动有序开展的甜蜜催化剂。教师运用积极肯定并且指明具体行为的语言,在活动中强调学生该怎么做,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积极的一面。积极肯定的语言并不一定非要在心理活动结束后再拿来表扬学生,相反,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就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有效及时的肯定能促进学生精彩行为的多次呈现,并吸引其他学生主动学习榜样行为。
例如,在“鸡蛋变凤凰”活动前,“小马坐得非常端正,认真听讲,很遵守课堂纪律,遵守活动规则”,这样的语言既能表扬学生当下的良好表现,又强调了要遵守游戏规则。在活动中,“小红一直抿着嘴巴,可见神奇胶布用得很好”“小明变成凤凰后,能够快速安静地回到位置上”。这样的语言不仅是在肯定学生的表现,也间接表达了学生具体该怎么做,而学生都有群体归属感和积极向上的欲望,听到这样的表扬,他们便会努力去做到。总之,肯定、具体的语言是永不过时的甜蜜催化剂,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要吝啬自己对学生的表扬。
综上所述,在心理活动课的实际教学中,难免会遇上课堂秩序问题。面对问题,正视问题,准确把握学生身心特点,通过完善、明确活动规则,与学生达成有趣合理的约定和运用肯定具体的语言等,能促进心理活动的有序开展,提高学生参与心理活动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高林中心小学,厦门,361009)
编辑 / 王晶晶 终校 / 于 洪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