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郑晓虹
〔关键词〕存在感;自卑;不合理认知
学校心理咨询室里时常会有这样一群学生来访,他们低着头唯唯诺诺地告诉你:“老师,我好像可有可无,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班主任们也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经常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安分守己,谈不上优秀也谈不上差劲,随波逐流、默默付出多于彰显自己的个性。如果这样的学生很乐于这样的状态,觉得很开心,那未尝不是一种安逸随和的人生观;但如果他们感到痛苦,甚至觉得不知所措,那教师的干预就非常必要了。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与其感性地陪伴或漫无边际地谈话,不如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他们实现突破。
首先,帮助学生一起找到“存在感不强”的原因。有时候原因不止一个,我们可以就重要程度排个序。根据情绪认知理论,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会有原始事件以及本人对此事件的看法。我们对学生的辅导更多是问题解决指向的,所以问题的根源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和学生一起分析对导致其存在感不强的事件的看法。心理咨询中的认知疗法、NLP疗法都认为,人们的消极情绪多来自对事件的不合理认知。所以,聆听学生对事件的看法,帮助他们分析自己认知的不合理性,有利于学生释怀。
再次,设计步骤让学生体验到切切实实的成就感,也就是体验成功。学生直接体验的事件最好是他比较在意但目前有些失意的事情,这样他的主观能动性会更强。很多班主任和心理教师可能到前面两步就停止了对学生的帮助,其实这是不够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是回答问题的三个要点。前两步对学生的干预更多是间接经验的交流,学生没有主观体验,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又可能有类似的困惑出现并且无所适从。所以辅导老师需要让学生体验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知道怎么做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阶段性辅导之后,辅导老师要关注该学生的后续发展和情绪变化。适当的鼓励能强化行为,巩固辅导效果。
以下是一名高三“存在感不强”学生的辅导个案。
一、“我没有存在感”
高三学生小怡,文科生,第一次来到咨询室时眼泪汪汪,开口就说出自己当前的困扰——存在感不强。小怡个子不高,但十分乖巧,性子温和,谦逊有礼,成绩在年级文科班排在倒数50名内。
为了更为全面地了解小怡,我引导她对“存在感”进行诠释。她说从小爸爸妈妈对她的要求并不高,总相信她能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她有一个弟弟,父母对弟弟的关注比较多。小怡对人际交往非常敏感,非常在乎朋友对她的评价,不希望自己的好朋友和别人有更多的交往,因此朋友也有点疏远她。谈话过程中,她有些失落,眼睛不敢与我对视,这也或多或少表现出她的自卑。
那么,小怡为什么会存在感不强呢?原因有以下几点:自卑自责,但责任感较强,自觉不受家人重视,内心不平衡;得不到充分的关注,将希望寄托于朋友,希望自己对朋友的付出能得到朋友等价的回报,而她的多疑敏感恰恰影响了与朋友的友谊,人际交往的不如意加重了其挫败感;学习成绩较差,常为倒数,经常不知老师上课在讲什么,注意力难以集中,意志力较弱,常常不能完成学习任务,成就感颇低。多重挫败加上高三要面对高考的压力,导致其存在感不强。
二、“不怕!我们一起来分析”
分析了小怡存在感不强的原因后,我决定对她三方面的不合理信念逐个击破。
1.与父母沟通上的不合理认知
小怡觉得父母对其关注不够,表现为父母对其非常放心,很少过问其在学习生活上的种种,但当涉及重要事件时,父母还是很关心她的。可见,小怡和父母在爱、关注及表达方式上存在认知差异。
我同她一起讨论了“我们可以相信自己有能力处理好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较少沟通是否等于父母不爱你”“相信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人与人的交往是相互的,当你向前走一步,别人也会相应地向前走一步,如果你怯于和父母沟通,选择自己承担,父母也会认为这是作为长大了的你自己的选择,学会沟通是让父母了解你的重要方式”等问题。
2.对朋友交往上的不合理认知
朋友一定要如我们对他们那样对我们吗?当我们愿意与一个人做朋友,并愿意为他付出的时候,我们会希望他也对我们好。但是我们左右不了别人的想法和行为,并且他是你的朋友,并非意味着你是他惟一的朋友。所以当我们真心交朋友的时候,我们愿意相信他也真心对我们,同时尊重他,而非羁绊他、占有他。
3.对个人动力来源的不合理认知
一个人的动力可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两种。内在动力是由需要引发的;外在动力是外界施予的,如奖励、父母的催促、同伴的竞争。如果我们将自己前进的动力全部寄托于外在动力,一旦它不存在了,我们将失去方向,存在感不足。因此我们更希望能发掘和强大内在动力,这是个体成长、内心强大的表现。
三、自我监察,获得成功体验
与小怡共同分析了其认知上的偏差之后,我们达成共识,商定咨询目标:寻找存在感,从自身着手,培养、激发内在动力。
前两个星期,我们明确了对小怡来说最能激发其内在动力的生活事件——学习。可是小怡对学习的兴趣不高,总是看不到学习的成就感。为此我让小怡记录下每天的学习情况:如 (时间段),做了 ,完成情况 。将学习成果可见化。
每个星期,我们都会碰一次头,一同分析这周的学习情况。由于对自己的学习进行了记录,小怡非常明了地看到了自己每个时间段扎扎实实地做了些什么,也尝到了一些小甜头,觉得自己并非在虚度每一天。从她记录的“完成情况”和她描述的情况看,她的情绪非常容易受学习中的小得小失影响。为更精细地了解小怡的学习情况,我细化了记录的表格,如下所示:
这样的表格能更有效地促进小怡的自主学习。每次拿到一周学习清单,看到“自我感受”一栏的变化,我会问其原因,发现有些来自于学习效果的提升,有些来自于学习方法不当带来的诸多苦恼。我对症下药,或安抚情绪,或纠正认知偏差,或指导方法。
同时我也看到了小怡的进步,时间分布越来越合理有序,更能结合自身的特点,完成比例越来越高,自我感受中的积极体验越来越多,从中收获了满满自信。最重要的是,小怡一改刚来咨询时垂头丧气、无所依托的状态,取而代之的是笑脸盈盈、自信满满。这便是内心渐渐强大、找到存在感的表现。
四、好事多磨
小怡的改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三次比较重要的考验。
1.考前一摔
高考一模之后,小怡找到我说自己的苦恼。之前她的考试成绩有所提高,但还是年级100名左右,心里有些沮丧,后来她没有参加一模,原因是那天早上出门比较急,滑了一下,摔伤了。小怡期待脱胎换骨,考前一摔是她急于表现自己及害怕面对现实的潜意识产物。我和小怡一起分析了原因,让其明白,有所期待固然是好的,每一分期待都不是凭空而来,都是你评估之前的努力之后作出的判断,因此不要害怕。
2.分班风波
一模考试之后,学校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次进行辅导。小怡告诉我,她被分到普通班而非提高班,并且讲述了看到别人眼神时的心情和对别人不需要怎么努力都能获得好成绩的困惑。我和她讨论了她现阶段的成绩和学习情况,一致认为普通班的辅导更符合小怡现阶段的实际,告诉小怡在普通班中也可以高水准要求自己,当人有我优时,我们的幸福感会更高。
我问小怡:“你还记得小学或初中谁取笑了你或者你取笑了谁吗?”旨在让她明白,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会有“假想观众”,觉得很多人在关注着自己,其实你并不是所有人的焦点,这只不过是自己给自己的
包袱。
3.考后退却
二模后,小怡有点兴奋地找到我,说自己二模成绩排到了二十多名,自己感觉很好,但是有点骄傲,又开始学不下去了。我肯定了她的进步,同时也告诉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剩下的30天,要利用以前学习的惯性坚持下去,坚持就是胜利!
五、辅导效果
小怡参加2012年高考,总分545,考上了2A学校,这与其刚开始来咨询时的成绩相比提高了很多。之后她咨询了我关于专业的填报问题。后来她给我写了一封很长的感谢信,直至现在我们还有联系,这便是作为教师的幸福吧。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铁一中学,广州,511447)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于 洪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