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陈园园
课堂观摩是青年教师教学研修、促进专业发展直接而有效的途径之一,如何观课评教是困扰很多一线教师的问题。不少青年教师在观课评教时往往喜欢关注课堂上的某个环节、某个细节,教师的某个行为表现、某句话语,而忽略了通过这堂课教师想要教什么,用什么方法教,为什么这样教,学生在学什么,为什么这样学,学到了什么等课堂教学的根本问题。
观课评教应立足课程视角,关注学生的学是否落地的问题、教是否服务于学的问题、教与学与评是否一致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有生长的问题。笔者以王崧舟老师执教的《爱莲说》为例,基于课程视角的观课评教可以从以下“三问”着力。
一、学生在课堂上做什么
学生在课堂上做什么的问题,指向的是课堂上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语文课即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课,需要教师创设言语实践的情境任务,驱动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不少课堂上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是没有体系、缺乏结构、形式单一的,甚至少有活动或活动不充分的。原因有三:一是教师对言语实践活动理解片面,认为听讲、答题、练习就是言语实践,其实这些都是单项的伪实践,真正的言语实践应该是进行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综合性的活动;二是对课堂上的言语实践活动缺乏整体建构,对言语活动设计的目的、立场、指向及活动与活动之间的内在关联缺乏思考;三是对言语实践活动的实施缺乏明确的达成指向和操作性的指导,缺乏活动的载体和支架。
而在王崧舟老师《爱莲说》的课堂上,学生在做什么?学生在进行充分而有序的言语实践。王老师以图片导入诗人、诗句,再引出象征这一手法的概念,旨在唤醒学生原有的阅读体验,串联起花、诗人、诗句、象征义之间的联系,进而归整到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属于梳理活动。画出写菊花、牡丹、莲花的句子,把全文重组成句式基本相同的语段,是运用所学梳理方法进行梳理实践,符合学生先学后用的认知规律的。为何写菊花和牡丹的问题,是梳理之后对作者独爱莲的探究;为何不写莲叶、莲蓬、莲藕的问题,是对写莲花的颜色、姿态、花茎等能与君子美德联系的探究;从寫什么到不写什么,表面上是对内容的探究,实则是基于“说”这种文体由“物”到“志”的探究。
文言文的学习很容易走入字字落实、句句串讲、死记硬背的套路,这堂课上学生在做什么?在不急不躁地读题;在读自己梳理的写菊、牡丹、莲花的句子;在理解“鲜”是“少”意思的基础上,探究明明有不少人爱菊,文章却说陶渊明之后爱菊之人少的问题;在借助周敦颐的美德故事,一遍遍地诵读君子美德相关的语句……学生借助语言文字的载体,用整体诵读的方式读文言文,以文带言,言文结合,在整体诵读中学习文字、揣摩文意、鉴赏文字、濡染文化。
二、学生在课堂上做得怎么样
学生在课堂上做得怎么样,实际上是对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评价。
不少课堂上的评价,就是简单的表扬与鼓励,这样的评价是机械的、浅层次的、低效的。一是因为教师缺乏个体意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个性化的,而机械的表扬与鼓励无法有效对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表现进行反馈;二是教师缺乏整体意识,课堂上的每一项活动都是有内在联系的,学生的课堂表现是活动设计适恰与否的反馈,也是教师调整教学策略的依据,简单的表扬与鼓励缺乏对学生已学的评估和对未学的促进。
真正有效的评价应是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反馈,能矫正学习行为、提高学生认知、完善学生表达的;是能让学生明确知道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的。这样的评价才是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的评价。
教师要进行学生学习活动的达标评价设计,活动达标评价设计的依据是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确定要立足学情,即了解“学生原来在哪里”,以原有的阅读经验作为起点;清楚“学生要到哪里去”,基于学情及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单元要求、文本特质等确定学习目标;明确“学生现在达到什么程度”,即根据学习目标、整堂课的整体建构,设定此项活动的目标达成点。
以王崧舟老师执教的《爱莲说》教学片段为例,课堂上有两次连线活动:一次是莲花写作角度和莲花品性的连线,另一次是莲花品性和君子美德的连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经过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准确地完成连线;在全班作答环节中,学生也能响亮整齐地答对关联内容。无论是个别对话还是集体对话,师生间的对话交流表现得非常默契。学生高质活动的背后,是教师对这一活动适恰的达标评价设计。
学生活动达标评价设计的依据是单元学习目标。《爱莲说》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根据单元导语,本单元重点学习略读。略读就是观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也就是学生若能通过反复诵读,粗略说出从哪些方面写莲,大致理解莲花与君子品性的关联,就已经达到了解文章大意的教学目标了。
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想教什么?略读。教师实际在教什么?在用连线题的活动方式教略读。学生实际在学什么?学到了什么?通过连线这一学习支架,学生基本读懂了文章写莲花突出了莲花的品性,写莲花的品性突出了君子美德的意图。以连线活动为载体,做到了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评促学,达到了教师想教、实际在教,学生实际在学的一致,达到了活动目标、学生活动、活动评价三者一致。
三、学生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堂上学生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向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素养的生长,是课程的最高目标。
以王崧舟老师执教的《爱莲说》为例,课堂上,学生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积累了重点文言词汇、重点句式,理解了文意,并实现了灵活运用。
学生在比较、分析中,有理有据地表达为何写莲时要写菊和牡丹,为何写莲不写莲叶、莲蓬、莲藕的观点,并阐述了自己的理解和发现,学生在连线梳理中感受和体会莲的形象之美、君子的品德之美,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对莲花、对君子的美好感受。学生在言语活动中理解了莲花、周敦颐、君子之间的联系,品悟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课堂上,学生在往哪个方向变化?在梳理、探究、诵读、交流等言语活动中,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获得了言语经验,发展了在具体语言情境中运用语言交流沟通的能力;丰富了对莲这一文学形象的感受和理解,形成了对烘云托月及借物喻人的认识;发展了逻辑思维,增强了思维的深刻性,提升了思维品质;增进了对周敦颐文字的美感体验,形成了正确的审美意识;理解了君子文化,认同了中华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
课堂上,是什么驱动学生发生变化?是“想要让学生到哪里去”的目标,即学生立场的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在课堂上做什么、做得怎么样、发生了什么变化的课堂观察,可以推测: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体会、感受、理解、认同文中的君子人格、君子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所以观课评教要树立整体观课意识,要理解整堂课想让学生学什么,目标的确立是否正确,课堂上是否有课程意识的体现,基于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是否合适,教与学是否一致,学生活动是否符合学情,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教学评价是否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否指向目标,是否教学评一致,学生学到了什么。课程视角就是目标导向的整体视角,就是学生视角、实践视角、学生发展视角。基于课程视角的观课评教,有助于教师立足单元,理解教材教学的价值和意义;立足课堂整体构建,理解课堂上教师的教学策略及行为;立足学生语文素养的课堂生长,评估课堂上言语实践活动的实施情况。课堂是学生体验的课堂,课堂中的学生是生长中的语文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东北塘中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