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万娜
语文课堂需要返璞归真,语文教学需要回归本真。笔者聆听了特级教师汪智星执教的《慈母情深》一课,受益匪浅。汪老师的课堂总于不经意间现惊喜,教学环节看似寻常,细细品味却发现处处流淌着教学智慧。走进汪老师的课堂,从未见“灌输式”的填鸭,而是蹲下身来平视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在他的引导下,师生、生生间的思维相互碰撞,彼此启发,生成新的思考点,课堂成为学生身心成长的乐园。汪老师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用自己的情感与活力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构建活泼、生动的语文课堂。他的课堂教学始终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恰到好处地引导、启发、鼓励学生,或是提醒、鞭策,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所收获、获得发展。
【片段一】 本真的课堂,立足“真知”
师: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梁晓声想买本书,便问母亲要钱。母亲把钱给了他,可他却用母亲给的钱买了一听水果罐头给母亲。母亲数落了他后,又凑够了钱给他买书。
师:大家听出来了吗?整个事情是发生在哪两个人身上?
生:梁晓声和母亲。
(板书:梁晓声 母亲)
师:再想想,整件事如果只有这两个人是不够的,还得有两个最关键的东西,知道是哪两个最关键的东西吗?
生:书。
生:钱。
(板书:书 钱)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故事中主要人物和主要事物,再次概括课文内容)
师:听了你们对课文内容的概括,不仅明白了课文讲的是这样的一件事,还明白了这是一位愿意为儿子花钱买书的母亲,也正如老师在前面介绍他的母亲时说的一样。一起读!
生(齐读):只要是为了买书,母亲给孩子们钱时从未犹豫过。母亲没有钱就向邻居借。
【赏析】概括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语文能力之一。于第三学段的学生而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教师在听了第一个学生近乎“啰唆”的复述后没有急于否定,而是尊重学生、顺学而导,从学生的发言中拎出“梁晓声、母亲、书、钱”四个关键字词。看似简单的四个概括性字词却能引导学生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变教者的“告知”为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悟”。这种非“灌输式”的领会才是“真知”。教师及时引导、启发,在优化学生语言系统、提高学生言语素养的同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了有益训练。教师的课堂在实践层面诠释着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言语生成。
【片段二】 本真的课堂,力求“真教”
师:梁晓声是如何借助文字让我们悟到他的母亲对他的深深情感的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把文中对母亲外貌、语言描写的句子找出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理解。
(出示要求)
师:你们平时会这样读书吗?
(学生摇头)
师:老师给你们做一个示范。
(出示: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
师:当我读到这句话时,发现句子中“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是对母亲外貌的描写。于是把它画了出来。
(出示: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
师:细细读着对母亲外貌描写的句子,我写下了自己的理解——母亲极瘦。这种瘦弱完全是因为工作太劳累而导致的。
[出示: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我的理解:母亲极瘦。这种瘦弱完全是因为工作太劳累而导致的)]
师:同学们,明白怎样做了吧?下面请同学们继续把文中其他处描写母亲外貌、语言的句子找出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理解。
(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赏析】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当教师询问:“你们平时会这样读书吗?”从学生纷纷摇头的反应中可以看出学生并没有边读书边做批注的习惯。于是,教师把自己读书的方法和感悟分享给学生,把阅读批注展现给学生,学生明白了读书要思考,要圈画,要做批注。圈画是思考的痕迹,批注是思考的结果。学生第一次体验这种阅读方法,积极主动,分外认真。教学中,教师不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善于自然而然地帮助学生习得学法,引导学生做到会学、善学,此谓“真教”。正如陶行知所言:“好的教师不是教,而是教学,教学生学。”
【片段三】 本真的课堂,贵在“真长”
(出示:
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
“我……”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我……要钱……”
“要钱干什么?”
“買书……”
“多少钱?”
“一元五角就行……”)
师:这是文中母亲与“我”的一组对话。你们仔细读读,看看从这组对话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生:母亲很忙。
生:母亲对拿钱给“我”买书没有半点迟疑。
师:同学们,这组对话的描写是极其不简单的!你们可能会质疑,不就是一组对话吗?有什么不简单的?(我们读一读母亲说的每句话就明白了。)
师:请你来读读第一句。
生(读):你来干什么?
师:母亲这是问什么?
生:来的目的。
师:你来读第二句。
生(读):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师:母亲的这一处语言是说什么?
生:强调事忙。
师:母亲为什么这样说?
生:母亲争分夺秒地工作,是想多挣点钱。
师:从这第一、第二句,我们不仅读出了母亲问话的目的,还看出母亲很忙。
师:你继续读第三句。
生(读):要钱干什么?
师:母亲这是问什么?
生:要钱的目的。
师:你来读第四句。
生(读):多少钱?
生:钱的数量。
师:发现了吗?母亲的这四次语言都很简单,却能让人从中体会到眼前的这位母亲如何?
生:工作忙碌。
生:母亲为了多挣钱,没有时间跟“我”闲谈。
生:母亲在“我”要钱买书上毫不犹豫,毫不迟疑,没有半个不字。
师:母亲的这四处语言还有不简单的地方。发现了吗?
(学生半晌没有吱声,教师提示生关注提示语)
生:只有第一处有提示语,其他三处都没有提示语。
师:这确实是一大发现。我想问问同学们,第一处可以没有提示语吗?
生:不行。这里的“母亲大声问”与前文的“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是相照应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母亲工作的地方环境差,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所以必须是大声问。
师:其他三处需要加提示语吗?
生:不需要。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后边三句没有提示语,可以让人感到母亲只想多干一点活,多挣一点钱,没有时间跟“我”闲聊。
师:发现了吧!这是这组对话不简单的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男女生分角色、师生分角色读)
师:的确如此,母亲问话干脆利落,“我”的回答吞吞吐吐,每一处回答的话里都有省略号。这是为什么?
生:母亲问的话干脆利落,是因为母亲工作太忙,为了多挣钱,没时间跟“我”说。母亲明白了“我”的来意就行。
生:“我”的回答吞吞吐吐,是因为“我”看着母亲如此辛苦、忙碌地挣钱,太不容易了!真有一种开不了口的滋味,但又太想买那本书了。
师:不简单吧!同学们,一天晚上,我坐在家里的沙发上,读着读着,发现这组对话不简单时,内心不知有多高兴!同学们,这就叫读书!读书是要用心思考的。只有用心思考,才能读出不一样的味道。
【赏析】在阅读教学中,梳理记叙的事件,分析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感悟作者的情感皆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品悟、学习而来的。简短的对话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汪老师从“这组对话的描写是极其不简单的”入手,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好奇——这么简单的对话有什么不简单的,进而引导学生读懂文字的深层含义,明白母亲说的每一句话的真正目的;接着,引导学生关注对话的语言形式——干脆、利落,仅有一处为了凸显工作环境很糟而写的提示语;最后,引导学生将环境和语言结合起来思考,体会母亲的辛苦和对“我”深沉的爱。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指读、分角色读、师生互读等形式沉浸于文本,细细咀嚼,结合表层含义和语言形式去读懂文字背后蕴藏的情感。教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真实学习,切实提高,实现“真长”。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阳明学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