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上“叫不动”

时间:2024-05-07

何捷

所谓“叫不动”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学习任务后,不愿意付诸行动。例如,不思考,随大流;又如,简单应付,“炒冷饭”。以困扰一线教师的习作课为例。教师布置习作任务后,学生不愿意写,写不出来,或者是写一些“早就会的”“已经写过多次的”。这类的“动”,可以称之为“假学习”。为什么“假学习”大行其道?为什么当堂写作如此困难?沿着这两个问题追踪思考,可以发现一个根本的原因——学的东西,没意思。

没意思,当然不想动。一线教师也发现了“没意思”的普遍性,提供了解决的方法。常见的是两个:其一,创设活泼情境;其二,教给一些知识。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两个方法对学习的推动力度特别小。首先,情境创设的成本很低,效果不佳。有的教师总是习惯用“活泼的语言”,或者是一些道具、音效,试图一下子让学生沉醉其中。要知道,人在学习时,需要反应的时间。突然从严肃的学习活动中,跳跃到活泼的情境体验里,就算是教师本人,也无法做到瞬息万变。其次,给予知识,试图起到巨大作用,实际上也是臆想。

解决问题的方案究竟是什么?笔者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生活万花筒》为例进行分析,提供一个关键的概念——“炼制”。

这一单元习作让学生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课堂上回忆印象深刻的事,然后写出来,这样简单的命令,实质上是“叫不动”的。因为学生缺乏动力去回忆这些事,更不想通过文字这样相对烦琐的方式表述,写了也没意思。怎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写作热情,达成目标呢?教师应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和学生一起“炼制”有用的知识,应对当下的学习任务。

如何“炼制”呢?

第一,从例文学习中获得写作方法

统编教科书,让阅读与写作能够形成合作姿态。阅读中带有写作必备的知识,写作时印证知识的实用性。如本单元习作例文《小木船》,就带有“如何写出印象深刻的事”的方法——制造矛盾冲突。故事中的主角原先和睦相处,因为一个意外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冲突不断升级,友情破裂;最后和解,恢复原貌。这就是写出“印象深刻”的事的核心技术。

教师在执教写作前,可引导学生回忆、调取课文所用方法,让学生从学习中延伸、拓展、运用,为后续加工做准备。

第二,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

一线教师总希望给了学生上述方法后,学生能自行运用。这是错误的想法。如果新知识都是通过学生自行演绎、组织就能获得的,那新知识就缺乏存在价值。让学生得到“写法条款”后立刻练习,表面上看,传递模式体现了谚语中的智慧:“在打铁中成为铁匠。”实际上,学生并没有在“打铁”,大多时候是在接收“已经打造好的模具”。而这个“模具”对学生而言,可能是无感且无用的。

如何“炼制”,才能让知识转化、内化呢?教师应予以辅助。结合案例,提供操作步骤。

步骤一:主人公出场亮相。基于四年级学生的基本学情,教师提供“一个一个写才能写清楚”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写出两个角色,为后续产生“冲突”做准备。为了体现人物特点,可以添加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方法也是“写一个,再写一个”。

步骤二:制造意外与冲突。描写一个发生在平静之中的意外,意外中主人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方法依然是“写一个,再写一个”。分别写出人物的表现,让矛盾更激烈。

步骤三:矛盾的化解。借助叠加的事件,让矛盾得到化解。例如,教师的介入、父母的引导、伙伴的劝阻、往昔的回忆等,让友情回到最初状态,让矛盾得到解决。方法依然是“写一个,再写一个”。

从最初的友好,到出现问题,再到问题扩大,最后和解,学生运用方法写作。写作方法经过学生的自我“炼制”,成为“带得走”的方法。

第三,发挥教师的作用

学界对教师在学习中的作用认定,一直存在争议,似乎所有的教学失效,都归结于教师。这是有失偏颇的。教师和学生同在学习现场,应该时刻关注学情,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难题。例如,人物的出场不会写,教师提供方法;矛盾无法推进,教师可提示学生回忆例文是怎么推进的;无法制造激烈冲突,教師可以指导学生描写。

不要以为这一切都是“自动化的线性流程”。倘若教师仅发出指令,然后就放手让学生去写,就是将所有的教学孤注一掷地寄托于线性流程推进上,这才是典型的冒险。只要有一个环节卡壳,就会影响写作全程。因此,在学习这个复杂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全程陪伴,高度关注。

“教学与知识传授工作就像一种复杂的炼丹术。”教师把原先分散的元素聚集在一起,所有参数都是构成因子。教师对每一个写作环节都进行监控,及时叫停,予以评价;每一个评价都针对教学点实施,立刻反馈;每一个反馈环节都印证着教,辅助着学,修正着写;教与学形成互动,确保大部分学生当堂学会。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叫不动”,归结起来有三方面原因:第一,目标不明确,学什么不知道;第二,难点没法突破,怎么学不知道;第三,所学的知识未来不可用,学了有没有用也不知道。让学生行动起来,要让学生明确目标,瞄准达成目标的难点“炼制”知识,解决问题。同时注重创设条件,让学生将课堂上掌握的方法,运用在课外的自由学习活动中。以写作为例,即便这一节课写作成功了,作文写出来了,品相也不错,但依然不要沾沾自喜。我们希望学生未来能够用这一节课所学的知识、获得的技能来解决同类问题。

用时下最流行的术语来阐释——一节课中的所学,类似获取较为上位的大概念。而大概念的获取意义非凡,因为大概念是有规律的,隐藏着事物发展的规律,同时是可以迁移、拓展的。如果学生能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决当下的问题,并且未来还可以用,怎么会“叫不动”呢?

(作者单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