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汪琼 邢燕子
编者按:
让教育回归本真是每个教育人的初心,“双减”政策,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对教育改革的决心和力度,让“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有了希望,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教师要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利用好课堂主阵地,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编辑部以“课堂提质增效”为主题策划了本组稿件,既有杭州市未来科技城海曙小学提质课堂教学的具体做法,也有从研读教材和试卷讲评课角度的展示,希望与大家共同探索。
当“双减”成为全社会热点话题时,公众更多关注“减去”什么,但其“不变”和“增加”的又是什么,少有谈论和追究。实际上对此的全局性理解才是“双减”政策赋能个体生命成长、推动时代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时代转型究竟呼唤怎样的教育
2021年1月,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了《中国的技能转型:推动全球规模最大的劳动者队伍成为终身学习者》一文。文章中提到,到2030年,或将有2.2亿中国劳动者需要变更职业与技能。低技能岗位将大量被技术取代,新的岗位要求工作者接受科学、工程、数学方面的教育,并拥有高阶技能,能够解决需要高阶认知能力的复杂问题。这个报告释放的信息量巨大,要点有三:第一,教育所要培养的不是优秀的学生,而是终身学习者,而自我驱动、自我调节以及元认知技能是终身学习者的核心素养;第二,教育核心目标是培育高阶思维以解决不确定世界中的复杂问题,而高阶思维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上的心智活动和认知能力,它不仅指分析、评价、创造思维,还包括发散、想象、实践、逻辑推理、归纳演绎等思维;第三,教育需要营造共建、共享、共生的学习共同体,使得真实的关系成为学习的关键因素,学习行为是在构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世界良好关系的基础上展开的。
以上要点,正是“双减”政策精神所在。减去低质、低效的教学行为,减去对分数的疯狂追求,增加优质高效的教学行为,增强对学习者核心素养的培养。它实际上从“减”与“增”两个层面回应时代转型之际如何抵达教育的本质。我们需要追问的是:在分科教学、班级授课制等基本教育结构没有改变的前提下,课堂教学究竟该如何转型,才能从底层逻辑和现实行为上回应和推动“双减”政策落地呢?浙江省杭州市未来科技城海曙小学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目标化、结构化、发展性重组,以践行政策初心。
二、提质课堂教学的行动策略
目标决定框架,框架引导行为,海曙小学提质课堂教学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借设计思维重塑学习行为——教学指向高阶思维培养
获得知识与答案已不再是学习的主要目的,更重要的是提高学习技能、元认知等高阶能力,这是所有学科教学的核心指向。数学课上,一年级的学生正在学习“9+几”,师生列举出从“9+2”到“9+9”一共8组“9+几”的算式及得数,学生观察这8组等式说说自己的发现。在此驱动型问题引导下,学生的发现不亚于数学家的发现:加数都是一位数,得数都是两位数(这涉及进位的核心概念);得数的个位数比第二个加数少1,因为1借给9去凑10了(这是“9+几”的算理,学生借助统整性思维发现了规律);第一个加数是9,第二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大,得数也一个比一个大(这是运用系统思维看到算式之间内在的联系与变化);第二个加数依次是单数和双数,得数相反(这是运用归纳推理发现数字变化规律及关系)……
恰如以上案例,海曙小学学科教学核心指导原则就是将高阶思维渗透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借助设计思维重塑学习行为,使学生能用较少时间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建立核心概念,对复杂问题形成整体的、融合的、全局性认知,课堂因此成为高阶思维培养的“跑马场”。
2.建構生态化学习共同体——实现多元能量圈和谐共生
被动性、接受性学习无法保证学习真实发生,它也正在被主体性、对话性、协作性学习取代,而后者更容易发生在学习共同体内。学习共同体生态建构需要多种策略逐步“孕育”。异质组合是共同体常见形式,学生个性特长、成长背景、思维方式都不尽相同,这些差异通过嵌套、平衡、支持等协作策略的使用,让效能如破壳般涌现。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4人制学习共同体中,A同学是学霸,但以自我为中心;B同学性格温和,但不善于表达;C同学缺乏学习兴趣,却喜欢跑步;D同学刚刚转入这所学校,基础薄弱。A是组长,需要辅导D,D的跟随倒逼着A从自我中心中抽离,从而愿意花时间辅导D。D学习能力比C略高,再由D去辅导C,没有巨大落差造成的压迫感,C反倒愿意听D的,D在辅导C的过程中巩固了学科知识,增强了自信心,也更快融入环境。B在小组交流中占有一定的优势,表达的勇气和能力得到锻炼,渐渐敢于在集体分享中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异质共同体让学生的内驱力逐渐得以激发。
学习共同体采用小组积分和个人加分结合的方式。小组成员既可以共同努力换取小组积分,又可以利用个人优势为小组争取个人加分,比如D经常因为晨练和午餐光盘行动而为小组争取个人积分,从而让小组成员看见他学习之外的“生长力”,更愿意接纳D,使得共同体的黏合更为牢固。累积的分数,每天记录,每周评比,并以绝大多数学习共同体能获得奖励为基本评价原则。这样逐渐营造出各个学习共同体多样共存的生态圈,再通过观察记录、评价展示等方式引导各个共同体互相影响与借鉴,形成更大、更多元的能量交换圈,使得差异成为资源,彼此协助生长。
学习共同体使“学生”这单一身份得以摆脱,小组成员变成小导师、陪伴者、合作者、激发者等。小组成员在不同身份之间自由切换,可以达成以下效果:建立良好关系,彼此互相激励。这其实是教育的前提条件,从而使学习和成长的发生真实、可见。
3.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评价引导——促使健康心智内源性生长
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本质都是利用认知心理学、脑科学研究成果设计、重构课堂生态,包括学生的内在生态。学生如何评价、看待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是决定学习成效的关键内因。我们要借助外驱动、外调节激发学生的内驱动和内调节;学生充分借助成功体验,逐渐形成积极心态,用正向认知发掘自身潜能。
在一年级认识时钟课上,面对12时整,一名学生说出12时12分的答案,其他学生哄堂大笑,这名学生低下了头。教师略加思索,如此回应:你的意思是时针指向12,分针也指向12,这里藏着两个12,对吗?学生点头。
师:分针指向12,代表多少分呢?
生:0分。
师:是的,这儿的0代表的是12时刚刚开始,谢谢你让所有人都明白了这一点。那合起来是几时几分呢?
生:12时0分。
师:12时0分,简单地说是几时呢?
生:12时。
这样的课堂评价与对话,是对学生思考过程及时、精准的梳理,发现学生思维的困境,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答案,引导学生从问题缘起处发现思考的偏差,呈现课堂错误的价值,化解学生的困境,在班级营造一种安全、温暖的氛围,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智健康发展。
放下批评,发现意义,引导建构,这样兼顾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的评价,渗透在师生交往的每时每刻,影响着生生互动,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自我驱动、自我调节以及元认知技能发展。
三、答案永远比问题高一个层次
“双减”政策所期待的优质教育模样应是如此:教师协助学习者构建学习共同体,启动内驱力,在具体的教育场景中解决真实问题,培养高阶思维,借助正向评价逐渐成为心智自由的学习者,直至走向终身学习者行列。我们认为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的核心区域不会改变,但其内在构建与生态环境一定得顺应社会发展不断更新迭代,但同时要回归教学正道,始终面对和解决“好学、学好、学以致用”的问题。我们借助如何学习的科学研究成果去建构优质教学体系,并通过具体的行动策略加以落实,使教学变得优质高效的同时,也符合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但架构这样既回应人才培养需要,又有理论基础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认知科学、脑科学等相关知识与技能,设计出能够调动学习者全身心參与的学习活动,还要重构教师角色,这样才能建构新的教育范式。我们且看“蒲公英智库”调查的关于教师在课堂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哪些能力和素养参与课堂的比例图(如下图),就可知真实有效的课堂学习靶心在思维、专注、倾听等看不见的范畴,这种洞察力与引导力的培养远非一日之功。
综上所述,真正通过“双减”实现教育优质高效发展,需要教育人终身学习,不断精进。这条路永无止境……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未来科技城海曙小学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房村镇中心小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