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时间:2024-05-07

李志霞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文学源远流长,大量诗人为我们留下了瑰丽的篇章,这些诗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些流传数千年的博大精深、瑰丽灿烂的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奇丽瑰宝。古诗词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构思和精炼而富有韵律的语言成为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近日,笔者有幸聆听了教育部语文新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词学》主编方智范教授关于古诗词教学的讲座,方教授生动且深刻的讲述使在座教师对古诗词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古诗词积累

方教授从教师讲解古诗词的“两大思想误区”开始了主题为“探索人类的精神世界——古代诗词阅读新视野”专题讲座。方教授从古诗词的“意象与意境”“母题与意蕴”“独感与共感”“主旋律与多旋律”“比兴与寄托”“节奏与情感”等方面进行了解读。整个讲座弥漫着浓厚的古典文化氛围。除了叹服,笔者由衷地感叹中国诗词文化的浩瀚。我们知道,几千年来,走进学堂的中国人大多是从《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经典著作中开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这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有较好的语文素养,有较多的古诗词方面的积累,有较强的感悟古诗词的能力。语文教师的语言丰富且富有诗意,学生自然就能感受到唐诗宋词的诗韵风骨了。

二、深刻把握古诗词的“五个层面”

方教授在讲座中把文学作品比作冰山,需要读者不断挖掘它的层次和内涵。文学作品的内涵有五个层面:声音层面(语音、节奏);意义层面(词、句的意思,意象);世界层面(人物、背景、事物等);观点层面(思想、观念、感情);形而上层面(崇高、悲剧、神圣等)。对此,笔者的理解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如果从这几个方面剖析古诗词,品读名篇佳句,那解读就会更理性、更全面、更深刻。学生眼中的作品也就因此更加富有情感,更加丰富多彩。在“意象与意境”的讲解中,方教授以“桃花”为例,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的灿烂桃花,讲到“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中,情感层次丰富的桃花。从单一的“原型意象”讲到“意象的叠加”,再到“物我交融与主客合一”的意境,这一深刻且富有意义的讲述让在座教师受益匪浅。

三、引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意境

方教授讲“物我交融与主客合一”这一概念时,以陶渊明 《饮酒(其五)》为例,生动地阐述了古诗词“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的叙述特点。是的,古人作诗写词,有“有我之境”,也有“无我之境”。冯延巳的《鹊踏枝》、秦观的《踏莎行》是“有我之境”。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元好问的“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则是“无我之境”。笔者认为,无论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我”的存在和“我”的視点都是无法抹去的。他们能够做到绝对的主观,却无法做到绝对的客观。所以,方教授把“意境”解释为“物我交融与主客合一”。在“比兴与寄托”中,方教授进一步阐述何为“诗贵寄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在浩瀚的唐宋诗词里,诗词巨匠将自己的理想和憧憬的未来以及赞美和追求的爱情,还有对生命的叹息和热爱,对命运的无奈和不屈……都写进了诗词中,以倾诉一腔情怀。诗人将自己的“悲欢离合”倾注于诗词中,在“物我合一”中传递情感,以至今天,我们读来仍余韵袅袅,荡气回肠……

四、注重学生对古诗词作品的情感体验

方教授说,我们教师要能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把学生的体验过程拉长,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确实,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古诗词要体会作品内在的情感,这样的体悟过程就是读者与作品产生共鸣的过程。

学生学习古诗词要多诵读、欣赏、感悟,通过诵读进入诗人描绘的情境之中,为古诗词美妙而富有神韵的情境痴迷、沉醉、赞叹,从而滋生对古诗词的赞美之情,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方教授的报告让在座教师受益匪浅,为古诗词教学指明了方向。“腹有诗书气自华”,品读古诗词让语文教师浸润在古典文化的海洋中,成长为三尺讲台上厚重的、博学多识的人类灵魂之师。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黄县实验小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