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黄利锋
清华大学石中英教授提出,一个有活力的教育系统或学校组织一定是充满生命活力、对内外环境变化高度敏感、能及时做出反应,并且能够实现持续性发展的。从实践层面来讲,教育活力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时的主动性、创造性。这种师生生命活力的彰显离不开学校富有活力的课程建设。
一、“综合实践+”与跨学科课程
2017年9月25日,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教师在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将其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纲要》提出,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但教师已经习惯了以教材为本的教学,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知道要“教什么”和“怎么教”。即使一些地区统一编制了课程教材,但教师采用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如要求学生围绕主题,搜集资料、制作小报等,学生熟悉了这个“套路”后往往会失去兴趣,教师也会缺乏成就感。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教师没有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兼具“跨学科”与“实践性”的课程,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升学习力的课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解決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帮助学生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一般学校采用“专任+兼职”的方式安排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务,大多数教师兼职教学综合实践课,看上去似乎不专业,但从课程的特点来看,这反而是一种优势,教师可以把所教学科的知识与综合实践的学习方式相结合,设计跨学科学习项目,带领学生在广阔天地里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经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众所周知,跨学科课程不是几个学科的“拼盘式”整合,而是用一条“线”将问题的发现与解决的过程串联起来,“线”的核心是用考察探究、设计制作、职业体验和社会服务四种综合实践学习方式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纲要》指出,各学科教师要发挥专业优势,主动承担指导任务。因此,学校可以基于“综合实践+”理念设计跨学科课程。教师应在学科课程教学中融入综合实践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样的教学一定会生动起来,学生也能获得学习的乐趣,感知生命的活力。
二、“综合实践+”视域下跨学科课程的实践价值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指出: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基于“综合实践+”的跨学科课程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特色和社区资源开发跨学科课程,使自身实现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成为一所面向未来的学校。
(一)学习与生活链接,学生学会“做事”
基于综合实践的跨学科学习往往与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有关,师生一起探究、解决遇到的问题,用作品来阐述对问题的解答,不是坐而论道,而是知行合一。人的成长就是在“做事”中学习,在探究实践中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培养关键能力和形成必备品格,提高自身的价值。
(二)学科与社会链接,教师学做“导师”
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较多,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外,也要成为学习项目的设计师,指导学生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会运用知识,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学生的学习赋能。
(三)课程与世界链接,学校变成“社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出发点是真实的社会生活和自我发展的需要,跨学科学习联结了学科、生命和世界,学生不应是学科知识的复制者,而应是有灵动生命的生活者。学校不应只是学生唯一的学习场所,而应是一个学习型的社区,学生能在这里分享他们的研学心得。
三、“综合实践+”视域下跨学科课程的设计流程
当教学同一个班级的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设计个性化的“师本课程”。学校也有必要组建跨学科的教研团队,聚合众人智慧,创设各年级的跨学科课程。所以,学校层面的跨学科课程设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备课组的跨学科思维
学科备课组进行跨学科思维发散,分析教材上哪些知识概念可以与校园生活、自然现象、学生成长和社会话题链接,把单个学科的技能学习的任务,整合为提升综合素质和发展核心素养的综合性主题项目。如把数学的“比例尺的换算”设计成校园平面图的绘制,将语文的“创编童话”整合为班级童话小说集创作。
(二)年级组的结构化整合
项目确定后,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是关键。此时,教师要用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设计课程内容,不能只是教师教,应是师生共同探究。如做这个项目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社会价值,作品应达到什么标准,可以有哪些呈现形式。教师还可以将整个项目整合成三个阶段,分别是开题方案设计、中期阶段指导和结题成果汇报。
(三)项目组长统筹规划
项目组长是整个课程设计团队的核心,除了负责项目的实施,还要安排项目实施中的具体事务。如课务与课时安排,一般由项目组长提出初步的计划,再由教导处协助安排。各科教学内容的融合,往往会对课务安排造成影响,这也是跨学科课程实施的难点,非常考验学校的课程领导力。
四、基于“综合实践+”的跨学科课程的模型建构
张家港市梁丰小学秉承“因循赋能,让每个学子都出彩”的课程理念,聚焦《江苏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试行)》提出的“八大关键能力”,积极构建“基于项目的实践学习、基于学科的统整学习、基于主题的社会研学”三种学习样态(如图1),开展跨学科课程的实践研究。
(一)基于项目的实践学习
教师基于学生年龄特征和兴趣取向,借鉴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等素材,引导学生从自身、社会和自然中选择研究主题。低、中、高三个学段的学生分别围绕“科学探究”“创意制作”“劳动实践”等学习领域,开展内容循序渐进、思维螺旋上升的研究性学习。以科学探究为例,低、中、高三个学段的学生分别开展“自然笔记”“养殖实践”“盆栽管理”研究,在自然观察、实践操作和记录反思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积累科学经验,形成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在创意制作领域,我们把教材上的泥笔筒制作活动升级为“泥艺工作室”项目,将作品变为产品,设计一款学生喜欢的泥艺笔筒,通过调查、设计、制作、美化和销售五个环节,培养学生真实情境下的实践能力。在劳动实践领域,我们把课程中的厨房做菜内容,升级为“百元菜谱大挑战”项目,指导学生分组设计菜谱。在家委会的协助下,学生进行超市采购、实践基地烹饪、美食品评,锻炼了自身做家务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基于学科的统整学习
跨学科项目是学生合作探究真实世界中复杂问题的项目,跨学科不是为跨而跨,而是要在解决问题中加深认知、加强理解。跨学科项目涵盖两个及以上学科的知識,能加深学生对跨学科概念的理解。基于此,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世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校用学科统整理念为学生设计了跨学科学习项目。
在人与自然领域,我们在五年级的跨学科组教研活动中发现,在语文、科学、美术教材中都有关于“宇宙天体”的学习内容,因此我们开发了以“浩瀚的星空”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带领学生从艺术、人文、科学和技术四大板块探索星空,把单一的知识学习转变为形式多样的项目实践,如策划星空艺术作品展、排练科普剧、制作北斗星模型等,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基于主题的社会研学
地域文化具有综合性强、兼容并包等特点,学校立足本市教育资源,从本土历史文化入手,依托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黄泗浦遗址、张家港博物馆等社会课堂,以考察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社会研学,引导学生将在真实场景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研究主题,通过实地考察、实践探究、亲历体验等方式,让合作协同发展成为可能,让学生在社会研学中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爱家、爱国情怀,让梁丰学子成为新时代文化的传播者、代言人。
2019年3月29日,张家港市黄泗浦遗址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年被列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遗产点预备清单。黄泗浦遗址是让学生了解乡土乡情、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民族自豪感的极好载体。为了保护黄泗浦遗址,张家港市全面启动“黄泗浦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项目,计划在公园内建造黄泗浦展览馆,力争打造成国家级的考古遗址公园。我们联合张家港博物馆、鉴真东渡纪念馆等机构组成了东渡文化研究共同体,共同设计“千年黄泗浦”项目式研学课程。
五、基于“综合实践+”的跨学科课程的实施保障
(一)加强环境建设,打造混合式学习场
首先,学校加强校园无线网络建设,鼓励学生自带智能设备,搭建在线直播台,让技术成为学生实践活动的探究工具、协作伙伴和分享平台。其次,用好现有的校园空间,把每个年级的外墙作为跨学科学习项目的作品展示墙,结合每个年级的主题,打造主题博物馆。然后,全新升级科学实验室和活动教室,为学生的项目化实践活动提供保障,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打造良好的课程学习环境。
(二)建设课程文化,构建资源生成机制
学校将跨学科课程建设作为立德树人的新生长点,打通“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课程研发通道,需要教师团队在学科教研中创造鲜活的、智慧的、符合学习和成长规律的学习项目,以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形成“每一名师生都是课程的建设者”的课程文化。
(三)社会研学实践,共创整体育人路径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有考察探究、设计制作、社会服务和职业体验等。学校将充分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实践基地等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设计社会研学实践课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
六、基于“综合实践+”的跨学科课程的学习评价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学科课程的评价主要采用纸笔测试的方法,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也是分科教学中常见的评价方式,因为分科学习的目标就是掌握学科专业知识。跨学科学习,是基于问题或任务的学习,学习结果多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实践表明,采用表现性评价比较适合。
表现性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形式有演讲、辩论、表演、实验、调查、观察、创作艺术品、进行作品展示等。《江苏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试行)》针对八大关键能力,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设计了详细的分级指标,我们要把能力分级指标与项目有机融合。完备的课程评价体系是跨学科学习有效实施的根本保障,教师可以在课程的实施中不断将其完善。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小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