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王祥连
2018年6月12日,一位青年教师邀请我去听课指导。她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剪枝的学问》。听课后,我直言不讳:“你直到第25分钟,才让学生读课文,前面一直在提问、讲解、分析,之后还是串讲串问。问了那么多,讲了那么多,没让学生好好地朗读课文——读好、悟好课文,所以一节课只教了第一、二小节,课堂容量不够,学生不兴奋、不感兴趣、不快乐……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从‘串讲串问的泥淖中跳出来,走向深度‘学习活动,从‘听中学(以听老师讲解分析或回答教师串问为主要过程)走向‘用中学(学生主体‘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要过程),不能总是让学生听老师讲解分析或回答老师琐碎的提问。首先把课文读好,这是第一位的教学目标。”
她说,她是参考了一位名师的课堂实录来上的。但却不知为何上不出那样的效果?她特别困惑地质疑“要多让学生朗读,把课文读好是首要的教学目标”的意见。她说:“就让学生读啊——那又怎么让学生不断地朗读好课文呢?让学生读——这很简单啊!如果不讲那些内容,考试怎么办呢?”
我说:“让学生读好课文,并不简单!课文读不好,考试更会考不好!课文真正读好了,你讲的那些和你没讲到的东西,都在里面了!”
她说:“我还是不知道怎么办?要不,您上给我看?”
我说:“好的,下节课换个班,我上给你们看!”
她说:“您就在我们班接着上,还没有特级老师给我们班孩子上过课,让孩子们感受一下特级教师课堂!”
于是,就有了下面的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明了剪枝的学问具体指剪枝是为了来年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实,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领悟“剪枝的学问”在生活中的道理,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过程】
一、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你们想怎么学?”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剪枝的学问》这篇课文吗?有意思吗?
生:有趣,因为学了这篇课文我就知道怎么剪枝了。
生:这篇课文循循善诱,让我们知道了桃枝该怎么剪,道理就藏在故事里。
师:接下来,你们想怎么学这篇课文,怎么学得过瘾一点?
生:我想“分角色朗读”!
师:哇!你真厉害,这篇课文太适合“分角色朗读”——有很多的人物心理描写与语言描写……他是不是你们班的男一号?
(生大笑并向“男一号”投去赞赏目光,该男生很自豪!)
生:我觉得还可以“分角色演一演”!
师:和我想的一样,学语文不好好读课文,那有什么味道?再演一演,会读得更好!这样学,一定很好玩,很过瘾!
[反思]首先尊重孩子们的想法,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基于学情,基于孩子们真实的学习需求,确定教学起点。上课伊始亲切交谈:“你们想怎么学这篇课文,怎么学得过瘾一点?”站在儿童立场,倾听孩子心声,才能真正把课上到孩子心里,孩子才会发自内心感受到这样的课堂就是我想要的、所希望的,就是我所做主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及生命潜能才有可能真正地被激发出来。事实证明,孩子对如何学习这篇课文的两点意见(分角色读、演),非常符合文本特点,非常恰当,恰恰基于最近发展区。孩子与课堂一样,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要真正相信孩子、尊重孩子。
二、以读促悟,读中见悟——“怎么讀好这一段(句)?”
(一)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我们不只要会读而且要会听,他在朗读中特别关注到几个关键词。谁听出来?
生:他刚才朗读中强调“那么大”“那么甜”“远近闻名”三个词!
师:你听得很认真!那么,他朗读中强调“那么大”“那么甜”“远近闻名”这几个词,其实为了突出什么?
生:为了突出王大伯是“种桃能手”。
师:对。这一段其实就是围绕“种桃能手”这个中心词来写的,就是为了突出王大伯是“种桃能手”。请同学们拿出笔来,把“种桃能手”这个中心词圈出来,再把那三个关键词画下来。
师:再请读一读,突出“种桃能手”这个核心意思。
师:太棒了!谁接着读第二自然段?
[反思]第一自然段朗读指导,把捕捉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及把握这段的核心意思等语文能力训练融为一体,把朗读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体现了“以读为主、读中感悟;以读促思、读中见悟”的教学理念。同时,为下面各段的朗读提升奠定“学法”的基础——把握核心意思,圈画关键词语。
(二)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掌声送给他。“咔嚓咔嚓”这个拟声词读得特别好!你们看,这段要圈画哪些关键词?
生:“着急”和“满怀好奇”。
师:还有哪个关键词语能说明王大伯是种桃能手?
生:“挥舞”。
师:为什么“挥舞”这个词能看出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呢?谁表演一下“挥舞剪刀”!
(生表演动作,很逼真、很投入)
师:你看,作者用“挥舞”而不是“挥动”,说明王大伯动作娴熟、优美,看来“种桃能手”果真名不虚传!
师:抓住这几个关键词,谁能读好这段话。
(生读第二小节,比较造作,刻意强调,不自然)
师:读书就像说话一样,要自然一点,这样听了才舒服。听老师读。
(指名学生重读)
师:真棒!进步很大!现在你就是文章中的“我”,现在你很“着急”,谁再来读一读,注意表情,还可以跺跺脚。
师(引读):我着急地问:“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好好的枝条剪掉呢?”(学生越读越好,声情并茂,入情入境)
师:太好了!同学们越读越好,完全进入当时的情境之中了!
[反思]朗读第二段,就是运用与实践第一段的方法——圈画关键词语,把握核心意思,通过朗读表现。当学生读得不理想时,教师适时地指点、示范、激励,没有繁琐分析,重点不是指导朗读技巧,而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文中人物,与人物融为一体,同呼吸、共命运——如此,把朗读训练与语感体验、内容理解、情感体验等融为一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通过示范朗读,在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之时,有效地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进文本中去。语文教学不是为了培养语言分析家——不是为了谈论语言,而是为了培养“知情意行”完整发展的人,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与综合性及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三)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这段适合分角色朗读。先揣摩一下当时王大伯的笑——谁笑得最逼真,最像当时的王大伯,我就请谁朗读。
(生模仿表演王大伯当时的笑)
(课文原句:看我一脸疑惑的样子,王大伯拿起一根剪下的枝条,笑了笑,对我说:“你别看这根枝条长得粗壮,其实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
师:“笑”得都很逼真!我来找个小姑娘读一读,这样更有意思!注意表情!
(生读王大伯的话)
师:再自信一点,如果我读,我会这样读:“……来年就靠它们结桃子啰!”(生热烈鼓掌)孩子,请你再来一遍,放松一点,自然一点,你现在就是种桃能手王大伯在说这句话——
师:给她打120分, 这就是进步!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将信将疑”这是怎样的表情?再来一组同学读一读,王老师喜欢有挑战性的,再找个小女生读(学生哈哈大笑),谁来读“我”,谁读“旁白”?
(生分角色读,越读越好)
[反思]对于朗读而言,最好的指导不是讲解分析,而是亲身示范。所以,要想更好地在课堂上有效指导孩子朗读,备课首先要备“朗读”。正如于永正老师感言:“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一遍课文,是多少讲解都比不上的!”贾志敏老师也说:“不把课文读到会背的程度,不敢进课堂!”这节课,学生朗读的兴趣与热情越来越浓厚、高涨,越读越想读,越读越兴奋。这就是朗读的魅力!语文课堂,首先是朗讀的交流,其次才是见解的交流和分享。
(四)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生读第四自然段,读得不错)
师:有意思吧!这样学语文才好玩。这段关键词不好圈哦!圈哪些?
生:红云片片、欢天喜地、盼望……
(生读第四小节)
师:这个姑娘越读越好,我相信她这样长时间坚持下去,肯定能成为朗读能手。谁再读,读出桃花的美和多。
(生再读第四自然段)
师:你们说给她打多少分。
生:200分。
师:这节课当中我最多提三个问题,这个问题是:题目是“剪枝”,为何这一整段都在写“桃花”?
生:这是长桃子的过程。
师:哦!也就是桃花开得旺桃子才能结得多,那和前文有没有关系?
生:把枝剪了才有这么多桃花。
师:聪明。这段与上下文都有紧密的联系。听王老师读这段——其实写“桃花开得多、开得旺”,就是告诉我们后面要结出好多桃子啰!(生鼓掌)
[反思]正是在充分朗读感受的基础上,学生才会准确、敏锐地感悟与把握这段描写桃花盛开情景与上下文联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是“读中感悟,读中见悟”。
(五)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
师:第五自然段最能反映朗读水平的,你们把那个“啊”圈出来,好好读读!
【生一个接一个读:“啊,只见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桃子。”(学生读得各不相同,体会真切)】
师:这段还要圈画哪些关键词呢?
生:光鲜红润,挂满,胖娃娃的脸蛋,真有道理呢……
师:好!谁来读?这么多人,我都不知道该选谁读了!
(学生积极踊跃举手,争先恐后喊“我来读,我来读”。)
(生读第五自然段,读得非常好)
师:太厉害了,可惜老师没看到你的表情。来,上讲台读,PK一下!
(四个同学上台比赛读)(学生在比赛的激励下,忘我地读,一个比一个投入、专注,入情入境,声情并茂!课堂掌声不断!)
[反思]至此,课文五个小节全部读完,课堂朗读进入高潮。纵观这节课,无非就是“读一读,圈一圈,演一演,再读一读,听老师读一读,比赛PK读”——整堂课以“读”贯穿始终。第一小节,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中心词“种桃能手”,抓住关键词读好这一段——授之以渔,以此统领全文的学习与朗读训练。第二小节请学生读,表演“挥舞”的动作,读出文中“我”着急的心情。第三小节分角色朗读,模拟人物神情(学生模拟“将信将疑”的表情,就是理解词语意思)。此小节让女生反串王大伯,学生兴致盎然,气氛活跃。第四小节教师注重范读引领,实现生生、师生立体互动。最后一小节比赛朗读,掀起高潮!层层推进,生动活泼!
三、联系生活,深入感悟——“剪枝的‘学问究竟是什么?”
师:同学们,课题是“剪枝的学问”,这里的“学问”究竟指什么?可惜下课了,你们要不要继续学习啊?
生(不约而同地):要,继续上课!
师:那么再花几分钟,讨论一下这篇课文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剪枝的“学问”究竟是什么?
生:减少,是为了增加。
生:有舍,才有得。
师:真是小哲学家!减少,是为了增加;有舍,才有得。能感悟到这个道理,了不起啊!作为老师,我跟同学们一道学了这篇课文也很有启发。这节课,老师主要就提了三个问题,我“减少”提问是为了“增加”什么呢?
生:欢乐。
生: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朗读、表演。
生:讓我们自己去体会、学习。
师:你们在生活当中有没有“减少”是为了“增加”的情况?
生:我减少做试卷的时间,去大自然中去看一看。
生:减少补习班,增加玩的时间。
师:在我教的五(9)班,我每天给同学们布置作业很少——减少作业,是为了给同学更多时间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与玩耍。对于我儿子,平时及周末,也没有给他上什么培训班、兴趣班,就让他走出去自由玩耍及大量读书。你们回家把课文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顺便和他们商量一下,是否可以把你们周末的兴趣班、培训班或过重的课业负担减少一些?
(生哈哈大笑)
[反思]本文难点是理解剪枝的“学问”是什么,而学生似乎轻而易举,脱口而出,而且理解相当深刻(减少,为了增加;有舍,才有得)。何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整堂课,问题很少,没有刻意的思想教育,但学生感悟深刻,深受启发。正如张田若先生所言:“课文读懂了,思想教育就跑不了。”学生读得尽兴、充分,更好地领悟了剪枝的“学问”。最后,老师联系自身谈对“减少是为了增加”“有舍才有得”的理解,情真意切,不仅让学生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还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分析只能使人知道,朗读却能使人感受。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最重要、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路径,是最重要的语文学习活动。当下,语文教学要在实践层面真正得到改观,窃以为,最主要的就是要在课堂实现一个根本转变——变“串讲串问”为深度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从“听中学”走向“用中学”。如此,语文教学必能在实践层面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在课堂生长出来!这样的课堂,才能成为学生每天期待与无比向往的地方!
[尾声再现]
“好,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到这儿了!谢谢同学们!”当我讲完这句话,准备走出教室大门时,一群孩子围住了我。
“老师,您什么时候再给我们上课啊!”一个孩子说。
“怎么,刚下课,又想我给你们上课了!”我感动于孩子的童真无邪,又禁不住笑着调侃道。
“你要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天天给我们上课就好了!”
“要是您能一直给我们上课就好了!”
“您要是我们班主任就好了!”
……
[感言] “课堂尾声”一幕,虽不是我第一次经历(借班上课或外地执教,常有类似情景重现),但这还是让我感动与感慨。因为孩子们围着我说这些话时,他们的语文老师(班主任)及其他听课老师就在旁边,孩子们纯真无邪,童言无忌,言辞恳切。他们依依不舍,情真意切。让我从更高的意义上认识语文教育的价值与人民教师的使命。作为人民教师,我们在教书,更是在育人。我们在教语文,更是在通过语文教育塑造人的灵魂。让孩子们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更爱学习,更爱语文,更加积极向上、自信自尊、热爱生活,充满生命活力,释放生命潜能与创造精神……好的教学,充满着教育性与人性的光辉;好的课堂,竟然能够如此简单与美好,让人如此感动而难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