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学习活动,促经验积累

时间:2024-05-07

李娟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需要学生经历有效的数学活动,在做的过程中体验,在思考的过程中积淀,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特级教师张冬梅执教的“分米和毫米”一课中,我最欣赏她精心设计的多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新知的建构过程,在做中积累度量的经验。现撷取几个教学片段与大家共赏。

【片段一】分一分,创造毫米

师:你们能告诉老师自己的身高吗?

生:我的身高是1米32厘米。

……

师:大家都用了两个单位,(板书:米、厘米)用手比一比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学生活动)

师:现在拿出你的学具袋,找出这样的一把小尺,(举起一把小尺)能用手中的“厘米尺”量出数学书的厚度吗?(学生动手操作)感觉怎样?

生:1厘米太长了。

师(追问):什么长些?

生:尺子太长,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读不出来。

师:那怎么办?

生1:有没有更小的尺子?

生2:用毫米量。

师:哦,我明白你们的意思了,你们是想创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是吗?

生:是。

师:你能想办法把1厘米分一分吗?(学生动手操作)

师:谁把自己分好的给大家看一看?(展台展示)

生1:我把1厘米平均分成2份。

生2:我把1厘米平均分成4份。

……

師:虽然大家平均分的份数不同,但都是想办法分成比厘米更小的单位。孩子们,张老师特别感动,其实数学家就是像你们刚才那样,通过把1厘米再分一分,就分出了更小的单位——毫米。

【赏析】我们知道,度量教学的核心要素有两个——度量单位、度量值。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考虑让学生经历单位产生的过程。教学伊始,张老师首先从学生熟悉的身高说起,激活了学生对度量的生活经验。然后又独具匠心创设让学生用“厘米尺”测量数学书厚度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测量获得一种体验,感悟到“厘米尺”太长,必须用更小的长度单位来量,制造学生认知的冲突,产生学习毫米的需求。

为了让学生经历毫米作为新单位产生的过程,张老师又创设了“分一分”的活动,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把1厘米平均分成2份、4份……教师又及时引领,“虽然大家平均分的份数不同,但都是想办法分成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活动中,张老师为学生提供的是“厘米尺”,而不是直接提供“毫米尺”。张老师谙熟学生心理,很懂教育科学,如果直接提供“毫米尺”测量,那学生只是积累了测量经验,而缺少思维的投入。

【片段二】数一数,认识毫米

师:(课件出示学生尺)大家看,这是我们用的直尺,0~1这一段的长度是——

生:1厘米。

师:在1厘米中间有很多的小线,数一数有几条线?(红线闪烁,生齐数)

生:9条。

师:这些小的刻度线就把1厘米平均分成了10份,产生了更小的单位,那1到2呢?

生:也平均分成10份!

师:其中的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课件用红线标出)你能在自己的直尺上找到1毫米吗?谁愿意指给大家看看?

生:(用手指着)是这里。

师:(故作糊涂状)是指的小竖线吗?(指刻度线)

生:不是!是指两条线中间的一小段。

师:(课件演示)在1厘米中间任意1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可以是这儿,也可以是那儿。(红线闪烁)

师:你能在自己的直尺上,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几个1毫米吗?(学生认真地数,教师提示用笔尖数是个好办法。)

师:数好了告诉大家你的结果?

生:10毫米。

师:谁愿意带大家一起数?(课件演示,生齐数1毫米、2毫米……10毫米)

师:通过数一数,我们发现1厘米其实就是几毫米?

生:10毫米。

(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赏析】刘加霞教授指出,度量教学的关键是:“数”出度量单位的个数,建立“一个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学生的量感,具体表现是根据具体物品选择合适的单位以及估计长度。

在“数一数”的活动中,教师先让学生在直尺上找1毫米,此时,学生对于1毫米的认识是朦胧的、混沌的。(有些学生误认为1毫米是一个点。)为了让学生知道1毫米到底指哪里,教师又借助课件及时点拨讲解:“1厘米中间任意1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并用红线标出)接着让学生用铅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有多少毫米,再让学生看着大屏幕齐数1毫米、2毫米……学生数出10毫米后,那么1厘米=10毫米也就水到渠成了。上述活动,充分体现了张老师对度量教学的本质把握:数出度量单位的个数,让学生经历数出1毫米线段的过程。这样做,不仅为学生积累了度量的活动经验,而且为后续学习“植树问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片段三】量一量,体验1毫米

师:请大家再仔细瞧一瞧直尺上的1毫米,想一想,在我们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

生1: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生2:银行卡的厚度。

……

师:拿出1分硬币用直尺量一量硬币的厚度,验证一下是不是大约1毫米。确认后,用你的左手捏着硬币(师示范),用另一只手轻轻地把它抽出来。这两个手指间的缝隙就是1毫米宽。再把1分硬币塞进去,抽出来,多感受几次。感觉1毫米怎么样?

生:(学生边比画,边笑着说)1毫米太小了。

师:现在,你能估计一下数学书的厚度是几毫米吗?

(学生先说出估计结果,再用尺子量一量。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们测量的结果是多少呢?

生1:数学书的厚度是8毫米。

生2:9毫米。

师:同样的数学书怎么测出的结果不一样?(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测量时产生误差的原因及要注意的事项)

……

【赏析】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上”。为了丰富学生对1毫米有多长的体验,张老师精心创设“量一量”活动,为学生准备了1分硬币、银行卡、电话卡、10张纸、3张扑克牌,先让学生量一量,并借助一分硬币的厚度,让学生反复体验1毫米的长度。这样的操作活动对学生来说既新奇又有趣,还能增强学生对1毫米的认知。让学生“估一估”数学书的厚度,一方面能巩固对1毫米长度的认识,又能让学生以毫米为标准学会估计,逐步培养了学生的数感。通过问题“同样的数学书怎么测出的结果不一样?”的引领激起了学生的质疑和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思考测量有误差,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操作经验,而且增强了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乃发灵光。”张老师的这节课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教师的讲解和告知很难为学生积累活动经验。把握数学的本质,设计合理有效的活动,让学生经历过程,才能帮助学生积累更为丰富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数学素养也会得到有效提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