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精读、细品、“演”说,感悟文本语言

时间:2024-05-07

郭青松 林艳萍

导 读:

在阅读教学中,文本语言的品析往往是重点,也是难点。通过精读、细品、“演”说的教学方法,可以一步步引导学生体会文本语言表达的“精准妥帖”,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入情入境、自我感悟、提升语感,真正学有所获。

一、巧妙引导,入情入境

师:我把晏子的话抽取出来了,晏子的话哪里最妙?

生1:我觉得“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这句话很妙。

生2:妙在晏子说话的时候不带一个脏字。

生3:我觉得“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这句话很妙。

师:你是否在晏子的语言中发现了一个很小的细节,在这个细节中他的语言铿锵有力。

生4:“这是个狗洞,不是个城门。”这句话晏子说得有理有据,暗示楚国对他的不尊重。

师:还有其他的细节吗?请看文中的这个关联词:只有……才……。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师:谁能换个关联词,这句话的意思基本不变。

生1:如果访问狗国,就从狗洞进去。

生2:因为访问狗国,所以从狗洞进去。

生3:只要访问狗国,就从狗洞进去。

师:当你们替换了三种之后,你们对比一下晏子使用的“只有……才……”,你再读读这句话。

生2: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师:表达的精准,就在运用的“唯一”。再读这句话,你还能看到不一样的细节吗?除了晏子话语的内容,你是否还关注到了其他细节呢?

生4:他看到那个狗洞之后,只是看了看就说了。

师:相当厉害。同学们,请关注这句话:“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我想问大家,这里的“看了看”到底是什么意思?你不用说,表演给大家看。

(生表演)

师:晏子的“看了看”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生1:我觉得是瞥了一眼。

生2:有一种讽刺的感觉。

师:我们找几个同学一起来演一演这个情节。

(生表演)

师:表达的效果,就在于“言行合一”。言行合一之后,才能达到“精准妥帖”。刚才第一部分我们用到了三种方法:分别是精读、细品、“演”说。

【赏析】

何老师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直接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晏子的话哪里最妙?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起初,学生的思考只是停留在晏子说话的内容上,并没有真正地沉浸在语言文字中,感悟文中語言的“精准妥帖”。在何老师的引导之下,学生知道了文中关联词“只有……才……”的使用之妙,但是到底妙在何处,学生依然一知半解。何老师首先让学生品读,接着让学生进行关联词替换,最后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思考。通过品读、换词比较,学生才真正领略到了文中词语运用的妙处。学生对晏子说话时精准用词有了深刻的印象,对于“表达的精准,就在运用的‘唯一”有了更好的认识。

除了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关联词外,何老师还引导学生关注了文中晏子说话时的神态。何老师让学生进行“演”说,入情入境地领会晏子的言行,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了表达的效果就在于“言行合一”。在这个环节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较好地感悟到了文中语言的“精准妥帖”,还掌握了相关的学习方法。在精读、细品、“演”说三种学习方法中,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二、品词析句,培养语感

师:第二个部分,楚王和晏子有三次对话,即是三次交锋,你发现了不一样的细节吗?

生1:楚王瞅了一眼晏子,说明他看不起晏子。

生2:“敝国有个规矩”这句话说明了晏子的谦虚。

生3:我觉得“晏子装作很为难的样子”这句话中,“装”字用得特别好。

生4:“他故意笑了笑”,说明晏子很聪明,刚刚讽刺完楚王,现在又化解尴尬。

师:同学们,你们的发现都很好。我们一起将文中的提示语读一读。

(生读)

师:我们会发现晏子说话的语气和动作,是随着楚王说话的语气和动作而变化的。表达的魅力,就在于礼尚往来。表达中的礼尚往来,应是怎样的呢?

生5:你对我怎样,我就对你怎样。

师:讲得真好,我们一起来试试。你不尊重我……

生(齐):我也不尊重你。

师:你对我讲礼貌……

生(齐):我也对你讲礼貌。

师:你对我客客气气的……

生(齐):我也对你客客气气的。

师:这就是表达的魅力,就在于礼尚往来。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配乐朗读一下这三次对话。

(配乐,师生分角色朗读)

【赏析】

何老师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依然指向了核心问题:晏子的话哪里最妙?何老师首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将前面所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这部分的学习中;接着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实践,利用之前所学的方法,关注到了晏子说话的内容、神态、字词使用等细节;最后何老师引导学生关注三组对话中的提示语,品读楚王与晏子说话时神态与动作的细节变化,并联结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了晏子说话时语气、神态、动作的变化,都是随着楚王说话的语气、神态、动作的变化而变化的,让学生真正明白了“表达的魅力,就在于礼尚往来”。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学生不仅深刻地体会到了文中语言的“精准妥帖”,还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剥丝抽茧,引人入胜

师:第三个故事,我依然是这个问题:谁看到了不一样的细节?这段话中的秘密,在晏子的三句话中。第一句读……

生1:大王怎么不知道哇?

师:改成陈述句。

生1:大王知道哇。

师:改得不错,只是有点平淡。能改得有点色彩吗?

生2:大王应该知道呀!

师:好。第二句读……

生3: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师:把它改为陈述句。

生3:就是因为水土不同。

师:第三句读……

生4: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师:能改吗?不能改!同学们,你们发现差别了吗?第一句和第二句都是反问句,第三句是陈述句。接下来,我们一起读读原文。

生(读):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师:最后一句如果改成反问句,我们再一起读读。

生(读):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难道不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吗?

师:你想一想,如果你是晏子,把这句话也改成反问句,那不是咄咄逼人,气势很盛吗?请问,晏子这么会说话,为什么不连续使用三个反问呢?

生1:因为他不想让楚王更加生气。

生2:如果改成反问句就比较理直气壮,陈述句就比较委婉。

师:如果你是楚王,晏子的两个反问你已经有些生气了,如果连着三个反问,你会对晏子怎样?

生3:把他杀了。

师:两国交战,不杀来使。現在楚王要杀你,你怪谁?

生4:怪自己,因为自己的话语对楚王步步紧逼,彻底激怒了楚王。

师:话语如刀,话语如箭。如果晏子再往前逼近,不仅会引来杀身之祸,还会引来两国的战争。所以晏子最后的一句话不能再用反问的语气,而应该委婉,这就是说话的“精准妥帖”,这就是晏子的高明之处,他深深地知道语言的德性,得理要饶人,理直气要和。

【赏析】

何老师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依旧指向了核心问题:晏子的话哪里最妙?但是关注的内容与细节,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何老师不再只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晏子说话的内容,说话时言行的变化,因为何老师心里明白,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这些阅读方法,要想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必须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

在教学中,何老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不一样的细节:一是文中的两个问句“大王怎么不知道哇?”“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二是文中的一个陈述句“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何老师先让学生将两个问句改成陈述句,将陈述句改成反问句;接着让学生进行对比朗读,体会陈述句与反问句之间的表达区别;最后让学生深入思考“晏子为什么不连续使用三个反问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联系了晏子的身份,懂得了晏子不连续使用三个反问句的原因,同时,学生明白了晏子言语表达的高明之处,领会了“语言的德性,得理要饶人,理直气要和”,深刻地感悟到了文中语言表达的“精准妥帖”。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何老师进行了大胆取舍,重点突出,整节课的教学始终围绕一个主问题展开。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聚焦于文本的语言,通过精读、细品、“演”说等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到了文本语言表达的“精准妥帖”,学生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由不会阅读到逐渐学会阅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