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用特写镜头“放大”细节表现力

时间:2024-05-07

陈泉堂+姜霖

一个战地记者说过:“如果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这句话从一个方面强调了特写镜头的重要性。好的文章也是如此,它总有几处精彩的细节,这些细节描写就好比是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在文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说,这两者之间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特写镜头强调的是动作和神情的刻画,尤其是对细微之处的突显与聚焦;而细节描写则借用具体、生动而又细腻的文字描绘,亮化人、景、事的典型特征。两者殊途同归,都是为了达到烘托气氛、刻画人物和突出形象的效果。

特写镜头以及细节描写之所以具有如此震撼的表现力,是因为它们都共同地抓住了欣赏者对事物的真相和本质极度好奇、急于探秘的心理,而这也是电影或文章之所以能够吸引人的基础——强烈的赏读期待。要保持这份读者的期待,细节的表现力是成败的关键。

但在实际习作教学中,我们却发现:学生细节表现力的缺乏是普遍现象。那么,如何借鉴电影特写镜头,让细节描写逐步由“具体细致”到“形象逼真”再到“生动传神”,达成“真、活、美”的表达效果,从而提升学生习作水平呢?

校园微电影《我们的秘密暑假》中有这样一组特写镜头:放假了,几个小伙伴在校门口兴致勃勃地谈论着暑假时各自的去向,小叶的一个恶作剧引得圈圈紧张不安,胖胖却幸灾乐祸,圈圈气得咬牙切齿。

视频虽短,却特别吸引人。如何像这段特写镜头一样写出吸引读者的细节呢?这是一个学生的原稿:“放假了,小朋友冲出学校,大家正谈论着暑假去干吗。小叶骗圈圈有大蜘蛛,吓得她紧张极了。胖胖很佩服小叶的花招。圈圈气得说要学好跆拳道对付他们。”

此习作稿中的文字仅有事实的叙述,没有生动的细节,读来像是流水账。如何增强其细节表现力呢?

一、用“镜头放大法”聚焦真实细节——提升“追问力”

可以看出,这份原稿并没有将视频中几位主人公的开心、惊吓、恶作剧的细节写出来,内容显得比较空洞。所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开始修改的第一步——借助特写镜头“聚焦、放大”的优势,将过程写得具体细致一些。对此我们可以采取“镜头放大法”。抓住镜头中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情,不断追问为什么,多问几个怎么样,细节放大了,作文就容易具体、细致。在引导学生对习作细节“放大、聚焦”的过程中,“追问力”就慢慢培养了起来。

比如,“小叶骗圈圈有大蜘蛛,吓得她紧张极了。”

读了这句话,读者就会产生疑问:蜘蛛在哪出现?圈圈被吓的样子怎么样?小叶骗人的神情怎样?受了惊吓的圈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借用“镜头放大法”我们进行层层“追问”,并整理“追问”的结果进行如下修改:

大家正谈论着暑假去干吗呢!机灵鬼小叶却不声不响地走到了圈圈的身后,趁着她兴奋之际,突然故作惊讶地大叫:“圈圈,圈圈,小心大蜘蛛!”一边手指她的后背,一边快步往后退。圈圈一听,恐惧地转着圈子,尖声大叫:“哪里呀!哪里呀!哪里呀!”

“镜头放大法”的实质就是“镜头”的不断推进。在推进中不断强化细节,让细节去说话,让画面去传递语言。如何将这“镜头语言”转化成“习作语言”,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就需要强化“追问”的策略:问在紧要处,问在期待处,问在疑难处,问在关联处。有了对细节的反复追问,动作才会更加连贯,语言才会更加清晰,形象也就会更加突出。

二、用“镜头还原法”补充延展细节——提升“描写力”

美术和电影创作中的“细节表现力”不仅仅在于镜头的不断推进和放大,还在于那些镜头的背后叙说着更多动人的故事。所以,我们的习作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用“事实说话”,还要提示学生用“补充添彩”。正是因为这些补充出来的镜头故事,才让情节充满了栩栩如生的效果。

借用电影中的“镜头还原法”,我们可以有效地还原补充更多的细节,提升学生习作的“描写力”。还是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神情和心理活动,透过镜头想一想,这个小小恶作剧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什么?每个人的心里都在想什么?镜头空白处那些看不见的细节如何体现?通过合理想象,通过画面延展,就能够还原镜头背后的内容,让人物和事件的描写更加生动逼真。

比如,“胖胖很佩服小叶的花招。圈圈气得说要学好跆拳道对付他们。”这两句,也会让读者心生疑问,胖胖为什么佩服?恶作剧之后的小叶心里是怎么想的?受了惊吓的圈圈有什么表现?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许多内容都藏在了镜头的后面,借助“镜头还原法”,就可以让故事变得更加鲜活。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修改:站在旁边瞧热闹的胖胖,看到圈圈的狼狈样,笑得前仰后合。心想,你这个平时在班上说一不二的班长也有上当害怕的时候。“嘿,小叶,你真是太了解她了,计策高明啊!”本以为小叶会得意洋洋呢,没想到,他却不好意思地回过头,诚恳地对圈圈说:“好了,别生气了,我们跟你开玩笑的。”惊魂未定的圈圈可不买账,她又急又气,上来就警告道:“叫你们笑我,我要去练跆拳道,第一个就来收拾你们。”说完头也不回地往前走。两个犯错的同学见此情景,赶紧吐了吐舌头,老老实实地跟在圈圈背后。

这样的合理想象和情境还原,就好比是特写镜头中的“人物再现”和“故事还原”,将事件和情节的链条补充成一个丰富的整体,镜头下的画面自然就描写得更加形象有趣了。

三、用“镜头美化法”修饰丰富细节——提升“生动力”

欣赏电影时我们常常发现,摄影师特别擅长于选择最美的景致、最巧的角度和最妙的光影来刻画人物,讲述故事,这一电影表现手法也可以为我们习作教学借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事物典型特征,選择适宜角色,聚焦特写细节,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修饰细节,丰富内涵,让文章更加生动传神。

比如,“放假了,小朋友冲出学校,大家正谈论着暑假去干吗。”这一句话,我们就可以通过采用比喻来增加形象感和生动性。

放假了,伴着无比美妙的音乐铃声,同学们像一群快乐的鸽子冲出了学校。校门口的大厅里,几个兴奋的小伙伴已经围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谈论起假期的安排。有的说打算和爸爸妈妈一起到香港迪士尼玩,有的说假期要开始练习跆拳道,让自己变得更强壮……一个个眉飞色舞的样子,仿佛他们已经坐上了游艇,在湖面上冲浪一般。

这样一改,人物的神情和样子是不是大不相同了呢?有了比喻、拟人等修辞的美化,学生作文的语言就立刻会变得生动起来。

四、用“镜头转化法”唤醒细节——提升“想象力”

随着电影技术的突飞猛进,3D乃至4D电影已经成为经常能够体验的一种影院模式。这种集光、电、雨、雾以及实景为一体的独特呈现方式,让人们越发身临其境。这种“镜头转化”之下的五官参与方式,也可以给习作教学以无限的启发——我们不也可以将封存于语言文字之中的声音、图画、味道、情绪等借助某种策略以全息呈现的方式予以唤醒,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想象力吗?

笔者与同行一起研磨,试上了《如梦令》一词。本词虽然短短三十三字,但精妙处、空白点和传神语却处处可寻。教学第一步,我先引导学生读出画面,自主画出“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三组词语,并批注关键词,初步想象画面;第二步,通过对“溪亭日暮”一处画面(词语)的精细指导,借助音乐的流动画面,加上老师对画面的描述,学生开始初步沉浸其中,把镜头之中或画面之外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融入到自己的想象之中;接着,我让他们再由画面想开去,读到“藕花深处”和“一滩鸥鹭”两个词语,眼前仿佛出现什么画面?可能又闻到什么味道?耳畔又听到了什么声音?心里又涌动着一种怎样特别的情绪?借助镜头的转化和五官的参与,词的画面果然在学生的表述中一步步地丰富起来。之后,我趁热打铁,补充了李清照个人生活与家庭的背景资料,借助课件中文本语言逐行消失的技法,慢慢创设一种“镜头不见、想象打开、细节唤醒”的情境转化效果,同时以一段煽情的过渡——“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倍受父亲李格非的宠爱,她是自由快乐的,但也受封建礼仪的约束,她不可能常常走出家门,在寂寞的闺房里,她看不到‘溪亭日暮,不会有‘沉醉不知归路,也不会有‘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更不会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她有的只是回忆!在闺房里,她会时常记起些什么呢?”引导学生由想到写,学生有了之前画面镜头之外的五官参与,加上此处“镜头转换”技法的推波助瀾,想象力瞬间打开。有的采用排比,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呈现李清照和伙伴们溪亭畅游时“聊天—赏荷—归舟—误入—争渡”的欢快惊喜的场景,有的则以生动的比喻方式补充出词人一边划船一边欣赏荷塘风光时的那份自由自在……这一环节的写话过程,实际上是将此前“读画面、想开去”过程中所要表达的那些画面与情感进行了更为完整的抒发与倾泻,学生的想象一步步地放飞,最终比较完美地呈现于笔端。

细节表现力是一项需要长期修炼的习作素养,它体现于习作,但得之于阅读。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进程中,我们还需要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敏化其语言感受力,培养其言语发现力,强化他们的多重想象力,来逐步提升习作的细节表现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