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朗读需要技巧,更需要门道

时间:2024-05-07

康玲

朗读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技巧。但我们时常能够看到不少教师呈现出这样一种教学现象:教师朗读或播放朗读录音后,就开始要求学生用悲痛、喜悦、舒缓……的感情来朗读。学生看似读得有模有样,一片热闹。试想,倘若学生对课文没有经过深刻细致的品味,悲痛、喜悦之情从何而来?再说,朗读技巧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为表达作品思想感情服务的,缺乏思想内容的技巧是无果之花,不符合作品思想感情的语调也只能是无本之木。就此看来,朗读需要技巧,更需要有走进文本奥秘的门道。

那么,由朗读通往文本奥秘的门道是什么呢?清代郑板桥在讲述自己画竹的经验时,有一个关于“胸中之竹”与“眼中之竹”的比喻:“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概括地说,对于朗读,师生读前要在文章中走上几个来回,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系统,去看清文字作品中描写、叙述的对象,在内化教材的基础上,形成可感可读的形象。

具体地说,可以从文章句段隐含的细节入手,把握文本呈现出的静态形象。如,苏教版三年级《北大荒的秋天》中“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跟绘画一样,这段散文中对色彩的描绘是有特点的。首先是作者独具匠心来描写流云。“银灰”“橘黄”“血红”“绛紫”这些表色彩的词给人以陌生感和新奇感,这并非是泛泛地用“灰”“黄”“红”“紫”能够形容的。其次,对这四种色彩的出现,要想朗读好,就需要按照视觉反应的规律来考虑,红色在众多色彩中是最夺目耀眼的,要重读,其余色彩各有特点,读来各有轻重。再次,一个转眼间突出了晚霞的瞬息万变,这“一道、一道……”让人倍感惊讶、惊奇,但又需要逐一去发现。朗读看似需快,实际要慢,每一种色彩都要读清楚。以上三点可以感受到创作者的用心,这也告诉我们:要想读好句段,就不得不在这几处地方下足功夫,从这些细微之处,去品味作者对色彩的感受力。同理,萧红的《火烧云》主要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文字浅显流畅、琅琅上口、富有儿童口语的韵味。这样就可抓住语言上的细节特点,朗读时要有亲切自然的基调,语速适中,还要特别注意通过语调的变化来表现火烧云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要想读得有声有色,还必须掌握朗读的另一门道——语言的动态美。如苏教版六年级《安塞腰鼓》: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段话中,语言的动态美展现得尤为突出。这种“狂风”“骤雨”“旋风”会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呢?这就需要通过语言的句式,探求语言营造的内涵。“壮烈”“豪放”“火烈”这种“爆破式”的词给朗读者以震撼力。比如“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关键处可以观看安塞腰鼓的视频画面,试想,这些西北汉子是怎么打鼓的?这不是一般的“敲”,而是下足力气、狠劲地“捶”,所以这个“捶”字要读得很用力、读出震撼力。再比如,关于“鼓点”“流苏”“瞳仁”“强健的风姿”这些关键词句,想象一下,假如你就在现场,那腰鼓敲得你眼热心跳,呼吸加速,震天的鼓声中,你看都看不过来了,你会怎么跟别人描写看到的景色,一定是随着急促鼓声的节奏,十分急迫地说:“听,那急促的鼓声,看,那飞扬的流苏……”

毋庸置疑,朗读是运用语音来塑造形象,传达作品思想感情,把视觉形象变作听觉形象的过程,是朗读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机地融合的过程。而要做到思想感情的融合,教师就必须依据文章特点,并善于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有趣,做到“成竹在胸”。试想,当我们寻得了朗读的门道并加以必要的技巧,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就能够顺利地达成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545126112@qq.com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