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孩子的需求优化一日活动

时间:2024-05-07

卢筱红

自2014年省教育厅教研室下发《优化幼儿园一日活动主题教研方案》之后,全省各地幼儿园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立足本园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基于孩子的需要出发,分别从活动内容、组织形式、管理评价等方面对幼儿园一日活动进行了优化。本着“物化成果,分享交流”的原则,在本刊1-10期分别有20所幼儿园优化的成果进行展示交流,以供全省幼儿园学习借鉴。各园所优化的成果和特色是我们提倡的方向,也是贯彻《指南》精神的重要体现。

一、基于孩子同伴交往的需求,变“定班制”为“走班制”

以往各幼儿园无论是室内区域还是户外的游戏区,幼儿均仅限于与本班幼儿游戏,只固定在本班的游戏范围内活动,幼儿不敢越雷池一步,这就是目前许多幼儿园一直在进行着的“定班制”游戏。而“走班制”则是幼儿根据自己现有的经验、兴趣和学习能力,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层次的游戏区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更有利于幼儿主动适应环境,满足幼儿与不同群体同伴交往的需要,提高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能力。

经过尝试, 省八一保育院、南昌市龙泉实验幼儿园分别实现了同年级室内游戏区的“走班制”,如大二班的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到大三班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游戏;省直属机关保育院和南昌出新幼儿园实现了户外游戏区的同龄混班“走班制”,原则同前者。而红谷滩云溪幼儿园和鹰潭市第三幼儿园实现了户外游戏区的混龄“走班制”,即小班幼儿可以选择中班幼儿活动区,在中班孩子的带领下一起游戏,而大班幼儿也可选择中班游戏区带着小龄孩子一起玩耍,体现“大带小”和“小跟大”的教育价值。

自从“走班制”引入各班游戏区域后,幼儿不仅成为游戏的主人,能够使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得到满足,还有助于丰富幼儿的情感交流,加强了幼儿间的情感体验,满足了幼儿间交往的需要,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基于孩子真实生活的需要,变“封闭课堂”为“走进生活”

大多幼儿园因“安全”问题从不组织幼儿外出,幼儿每天只能在幼儿园内学习游戏,课程内容基本是教师预设的,以老师的意愿为主。虞永平教授指出:“幼儿园课程应回归儿童生活世界,让幼儿在一个真正属于他、能让他的生命得到萌发的现实的、感性的和真正能彰显主体性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使幼儿真正处在一个自己的需要、兴趣、潜能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的世界里,幼儿的生命才能更具活力地成长。”这也与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为此,我们应让幼儿的学习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回归大自然。幼儿园不应将孩子长期封闭在课堂中,而应是多带他们走出幼儿园、走向社会、接受社会认知、参加社会体验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幼儿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案例1:南昌市龙泉实验幼儿园在清明节时开展了缅怀先烈的远足活动。老师组织大班幼儿学会自投硬币乘坐公交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对先烈们进行祭拜,参观纪念馆后又徒步远足一小时左右回到幼儿园。这次的远足活动不仅让幼儿接受了革命教育,最主要是丰富了幼儿生活经验和锻炼幼儿的毅力。又如:省直三保在教学楼顶层开辟了一块种植园地,每班幼儿每周轮班上来进行锄草、松土、浇水、修枝等劳作,并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最后体验收获的喜悦,整个过程都是孩子亲身体验、实践操作的主动活动,而不是枯燥单一的说教。这样将学习空间从室内拓展到户外,课程就变得鲜活起来。只有从幼儿生活中寻找教育契机实施课程,才能使幼儿园活动变得更加有生机,才能真正满足幼儿真实生活的需要。

三、基于孩子自主游戏的需要,变“独立区域”为“联合区域”

当前许多幼儿园能依据主题为幼儿创设美工区、阅读区、角色游戏区、建构区等区域,并投以丰富的活动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区域进行游戏,以促进其身体、认知、语言、情感及社会交往、表达表现等方面能力的发展。可各区域间的游戏呈现“分离平行”和“独立割裂”的状态,缺乏有效的整合和联动,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更不利幼儿经验的有效整合和提升。为了更好满足幼儿自主、自由地游戏需要,南昌龙泉实验幼儿园、南昌市红岭幼儿园和省直三保等幼儿园进行了将游戏区进行整合、联动的尝试,正是这种整合和联动,赋予了游戏的“灵活性”。

案例2:南昌市红岭幼儿园在开展主题“美丽的春天”活动时,为幼儿创设了美工区、建构区、角色游戏区“花店”等。其中美工区老师为幼儿投放了许多不同材质的纸张、彩泥等材料供幼儿制作不同的花;建构区老师为幼儿投放了各类大小不一、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积木、积塑、纸砖、树枝等材料供幼儿建构美丽的公园;角色游戏区“花店”投放了一些已制作好的各种花的成品及价位,还有些包装花的原材料。在以往,幼儿只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而进行游戏,不会也不敢跨区游戏。而此次,我们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及游戏的需要在几个区域间“串门”。所谓的“串门”,就是几个区域的游戏材料可以进行整合,游戏内容可以进行联动,以实现游戏教育价值最大化。如:美工区制作好的各种花可以送至角色游戏区“花店”进行买卖,其中又可增加一个送货员的角色,而“花店”员工也可到美工区来包装礼品,或是设计制作贺卡,或是来下订单;美工区的幼儿也可将自己制作好的成品摆放至建构游戏区,给建构好的公园增添亮丽的风景,达到美化花园的作用。这样的游戏,将建构游戏区、美工区和角色游戏区三区联动起来,美工区的孩子不再只是在美工区陈列自己的作品,而是在不同区域都能让自己的作品发挥作用,让幼儿体验到成功感和愉悦感。正是以美工区为中间联结点,将班级各区域都联动起来,孩子的游戏角色也在不断变化着,游戏的兴趣也越来越高涨,游戏经验越来越丰富。在如此开放的区域游戏环境中热情有序、开心地“玩”着,快乐地“学习”着,不仅有了丰富生活经验和认知经验获得,还有了愉悦学习的体验,有想象的角色扮演,有主动的同伴间互相交流,有真实的感受,有成功的喜悦,真正回归了游戏“自由、自主、自发”本真,极大地增强了幼儿游戏的兴趣。

四、基于孩子能力的发展,变“高控”为“低控”

尽管自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之后,我们一直提倡教师是幼儿活动时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但在理论和实践中总是出现两张皮现象,教师始终摆脱不了自己的权威教师身份,总是以自己的意愿来组织、控制着孩子们的行为,每天孩子像个机械人跟随着教师的节奏在“忙碌着、追赶着”,一日活动时间的安排、一日活动的内容及形式,甚至评价均固定化、模式化,严重阻碍了幼儿自主发展。《指南》颁布之后,给予幼儿自主发展的机会再次提上日程,老师们要学会在一日活动中的每个细节中都善于变“握权”为“放权”,这样老师轻松,幼儿也得到了锻炼,其能力也能得到提升。省直三保、南昌市保育院、省委机关保育院、省军区幼儿园等幼儿园进行了很好的尝试。

案例3:省直三保户外小型体育活动器械的收放,每天均是由教师有组织、有序地进行,每位幼儿在收放器械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物品的有序、分类摆放和管理,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还增强了责任意识和集体意识。每当看到小朋友从器械室两两合作抬着楼梯、抬着垫子及一些积木等相关材料,自由组织搭建着户外游戏场地,彼此间分工着、合作着、交流着、游戏着,这种快乐的场景老师尽收眼底,老师此时“放权”并不是放任,而是用自己的双眼观察孩子们游戏时的需要,在适宜之时给予孩子及时的帮助和引导,让幼儿在“低控”的组织和管理中发展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情感交流能力、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等能力。

这些园所的经验只是一些尝试,相信还有很多幼儿园也有自己成功的经验。其实只要能真正做到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从孩子的发展出发,科学安排幼儿园一日活动,在适宜的时间,用适宜的方式,适宜推进幼儿的发展,每位孩子都会更富有生机和成长的力量!

(作者单位: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

□责任编辑 程 璐

E-mail:2448096342@qq.com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