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杨火生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校本研究已成为学校发展的中心议题。为此,我们立足于学校实际,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可持续性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学生三年,为学生三十年奠基,为民族三百年负责”为目标,确立“教育与学习齐抓,实验与示范并举”的研究理念,突出校本课程的研究性、示范性,以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可持续性发展。
一、科学的校本研究观念是基础
为推动校本研究按照“基于学校、依靠教师、落脚实践”的指导思想发展,有必要遵循三个校本研究观: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通过会议发动、广泛宣传、学习培训,引导全体教师将研究渗透到平时的常规工作中,使人人树立课题意识,人人参与课题研究,走“问题—构想—研究—反思”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行动研究之路,做到“学校就是研究所,课堂就是研究室,教师就是研究员”。
1.问题即课题。课题源于教育教学实践。开展校本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是要研究的课题。当然,问题不仅仅限于教学方面,还涉及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研究的主体也不仅仅是一线教师,行政管理人员也是研究的参与者。
2.教学即研究。教师的日常工作是教学,那么,教师教学的过程就应该是研究的过程。当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是研究,必须是“思考的教学”才够格。教学中只有融入思考,教师才会反思、调整、改进、创新,才会体现“真正和有效”,才能使校本研究成为教师的常规工作。
3.成长即成果。必须大力推动各种类型的培训,使广大教师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通过理论引路,技能奠基,课题带动,结对子、搭台子、压担子和扶一把、带一路、送一程等方式,大力推进“青蓝工程”“骨干工程”“名师工程”“学科带头人工程”四大教师培养工程,从根本上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只要教师参与了,经历了,无论是获得了提高,还是由此认识到了不足和差距,这都是成长,这种成长也是成果。正是这种成果的有效表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
二、合作的校本研究团队是主体
校本研究是一种开放的研究,也是一种科学、规范的探究过程。研究的对象不仅是教师在教学或班级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往往还涉及不同的成员和学校层面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多样的同伴互助合作。组建一个校本研究团队,强调团队精神,通过对话、协作和互助,实现信息交换、经验共享成为可能和必需。
1.打造研究团队。一是以课题研究为平台。一方面通过专家讨论、现场指导等方式进行专业引领;另一方面抓好“团队协作”中的“草根效应”,通过抓典型,以点带面,采取组际交流、现场观摩、专题讲解等形式形成研究团队。二是注重抓好课题主持人的培养。由课题组成员推荐课题主持人。学校要大力调动主持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们督促、带动本课题组成员,尽快形成研究团队。三是采取跨学科交叉合作研究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学校还可以围绕“整合教育资源”这个总课题,分学科有侧重地确定子课题开展研究,形成多个校级子课题,逐步形成校本研究课题网络。
2.搭建对外平台。加强对外交流,实现“强强联合”。学校可以每年定期主持或参加校际联谊会,为教师搭建群体交流合作的平台,通过参加区域内的教育教研活动,达到互相学习、观摩、提高的目的。教师研教材、说设计、议教学、论管理、谈反思、解困惑,就教育教学、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等各个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研讨与合作,互通信息,取长补短。通过这一平台,教师尝到集中研讨的“甜头”,感受同伴互助的作用,不断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可以大大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
3.构建“资源库”。学校要把建立教师校本教研“资源库”的工作放在战略位置,创设现代化的合作交流平台。一是加大投入,重视学校图书馆和计算机网络建设,在“建、配、管、用”上下工夫,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开通宽带和校园网,在学校网站主页上开辟校本教研专页和论坛。二是从观念入手,让教师成为一个“有心人”,帮助他们养成收集信息的好习惯,培养分析、处理、开发信息的能力。三是实行专项档案管理,对有关文件、有关实验的课题研讨过程的原始资料、调查资料、学科教学研究论文、科研论文、重点课例、观摩示范研讨公开课现场录像资料、校本课程开发情况的资料等收存归档,设立专人管理,以备查用,为校本研究创造有利条件。四是创办校报及校内《校本研究动态》,发布教研信息,刊登理论文章和研究成果。
三、长效的校本研究机制是保障
要解放校本研究这个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并使之持续发挥功能,必须建立一种长效的、能保障其正常运行的内在机制。
1.树立新型的指导思想。校本研究要长期、健康、深入地开展下去,既要依靠思想发动、理论学习和认识提高,也要依靠长效机制来规范和保障。校本研究机制不在于“卡教师”,而在于指导、服务与保障,旨在确立新的教学研究秩序,重建新的学校文化,创造一种崇尚研究、共同探讨、平等合作、共享经验的氛围。要让每位教师通过校本研究感受专业成长、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和幸福。要避免以往制度管理中的缺陷,抛弃以追求时效和声誉为主的急功近利思想,从过于重数据的管理中解脱出来。
2.确定科学的组织职能。确定科学的组织职能是制度能否规范实施的首要保证。首先可以整合教务处、教科室、教研组的力量,成立教研处。确定它的五大职能:(1)课题管理——为课题组提供服务和指导;(2)决策辅助——广泛搜集信息资料,提供学校发展方案,为校长的决策服务;(3)理论提升——总结和推广教学改革和管理工作的先进经验,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引导改革方向;(4)宣传培训——组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培育浓厚的学术氛围,对全校教师进行科研培训;(5)研究示范——参与课题研究、校本研究。
3.坚持高效的研讨活动。形成由教研处主任负责,由各处室领导担任行政备课组长,由骨干教师担任业务备课组长,全员参与的教学、教研一体化的格局。每周定期开展由全校教师参加的“校本研究教学研讨”,隔周开展由全校班主任参加的“校本研究班级管理研讨”。以教研组、年级组为单位,立足于教学实践、班级管理,总结、交流、反思本周教育教学情况,进行课例评析;思考、研讨下周教育教学内容,着重研讨“下周讲什么、练什么”。要求做到活动有专题、有记录,研讨的内容要来自教育教学实践,参加的教师要做到带着问题与反思而来,带着体会与启发而归。另外,课改论坛、送课下乡等校本研讨活动可操作性强,实践性也很强,值得倡导和坚持。
4.构建完备的机制体系。要建好校本教研制度,学校必须提供良好的服务,“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建立完备的机制体系和制度。包括专业支持,校本培训,经费、信息、物资等多方面的服务保障。在研究过程中,完善《教师专业支持制度》《校本培训制度》《教师校本研究评价制度》《教研活动常规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保障校本研究长效深入地开展,并使之步入良性运行轨道。对教师实行“九个一”管理,即要求教师每周做一次教学后记、向备课组或教研组提供一个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向学校提供一个典型个案;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写一篇心得体会、交一篇研究论文、上一节校级以上(包括校级)研讨课、建立任教班级学生的一本成长档案、提一个“金点子”。教师为了完成这“九个一”,必须主动学习并对教学活动进行深入的反思、探索和研究。
“校本研究无穷尽,明日花开别样红。”深入开展校本研究,可以在真正意义上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只要增强创新意识,树立精品意识,进一步做到“人有我新,人新我实,人实我深”,在“实”上做文章,把校本研究不断引向深入,就能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改革共同持续和谐地发展。(作者单位:江西省安义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 徐纯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