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变化分析

时间:2024-05-07

朱可欣 张雪松 刘畅

义务教育是国民素质提升的基础,义务教育課程应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标准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课程评价的基础。地理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地理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和规范[1]。为适应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强调的“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中学生地理课程核心素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2022版)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2011版)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与完善。课程内容是学生进行地理课程学习的主体,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对比分析两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下文简称课标)中“课程内容”部分,掌握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上的继承与发展,了解其变化特点,以期为地理教师正确认识、理解、落实和实施课标提供参考。

一、课程内容框架与内容结构比较

1.课程内容框架对比分析

2011版课标内容框架由编排体例和内容标准两部分组成[2],编排体系是对内容中“标准”“活动建议”及“说明”三部分的说明和解释(图1)。其中“标准”是学生学习各章节内容需达到的基本要求,“活动建议”是为教师教学提供的参考建议[2],“说明”进一步解释“标准”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其作用对象为教材编写者和地理教师,用以指导教材编写及实际教学中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明确相关单元对学生的总体要求。

2022版课标名称由“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包含“内容结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及“教学提示”四部分[3](图1)。

2022版课标“内容要求”与2011版“标准”对应;“教学提示”在“活动建议”与“说明”基础上,对两者进行整合、诠释和完善;新增“学业要求”和“学习活动参考示例”,“学业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是完成主题学习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要求,课程内容框架改进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具体规范参考和指导,同时活动评价中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结合,使“教、学、评”三者一致性得到提高。

2.课程内容结构对比分析

“内容结构”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整体概括,与2011版课标“课程设计思路”中的课程内容基本结构对应(图2、图3)。

2011版课标内容结构分为地图与地球、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四部分,其中地球与地图作为区域地理学习基础,乡土地理独立于中国地理之外。

与2011版课标相比,2022版课标在课程内容结构上发生较大变化。以人类的地球家园为核心线索,统领课程内容;将地球与地图统称为地理工具,增加地理实践相关内容,二者作为支撑线索贯穿内容[3]。课程内容由认识全球和认识区域两大主题构成,各模块内容均围绕两大主题展开,乡土地理融入认识中国模块,不再作为独立教学单元。地理课程的区域性和实践性特征凸显。

二、课程内容要求表述比较

受马杰三因素论影响,我国目前地理课程标准中各章节目标陈述,以行为目标方式规定基本要求,主要由行为条件、行为动词、主题内容和后置限定四部分构成[4]。此处重点比较两版课标内容要求在行为条件和行为动词上的表述差异。由于地理实践模块在课程实施中应结合具体“内容要求”进行实施,故不做统计。

1.行为条件对比分析

内容要求中的行为条件是对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条件约束,如“运用……”“阅读……”“通过……”等。对比2011版标准和2022版内容要求中的行为条件,分析得出2022版课标内容要求中行为条件占比增多,表述更加具体。

(1)行为条件占比增多

统计两版课程标准中含有行为条件描述的内容要求条数,并计算其在总体内容要求条数中的占比(表1)。

由表1可知,2011版课标共有100条标准,其中含有行为条件的标准有88条,占总体比例的88%;2022版课标中含有行为条件的内容要求有67条,占比100%,含有行为条件的内容要求占比显著增加。统计发现两版课标中均存在一条内容要求含有多个行为条件的情况,2011版标准中含有89个行为条件,2022版内容要求中含有74个行为条件,出现多个行为动词频率相对较高。行为条件数量增多,更强调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

(2)行为条件表述更加具体

行为条件不仅是对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条件约束,同时为教学活动使用手段和方法提供指引。表述越具体,对学生的约束和老师的指引作用越强[5]。本文将行为条件表述分为抽象和具体两种类型(表2),其中具体定义为“运用具体材料”“阅读具体材料”“通过具体方式”等,如“通过观察图像、视频等资料或实地考察”;其他为抽象。

通过计算两版课标内容要求中具体和抽象行为条件的条数和频率(图4)得到:2011版课标中出现“运用地图”“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等表述具体行为条件的“标准”共63条,占总体的70.79%; 2022版课标中出现“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收看天气预报节目”等表述具体行为条件的“内容要求”共54条,占总体的80.60%。

表述具体行为条件占比升高,行为条件表述更加具体,对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条件约束和对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所采用方式和手段的指引作用加强;与2011版课标相比,2022版课标新增“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结合地形观察”等行为条件,提倡教师通过设计考察、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近自然,强调对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2.行为动词对比分析

行为动词是学生所要达到要求的行为标准,是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目标陈述基本分为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两种方式,并可以此为基础判断不同学习水平,并对应适当的行为动词。其中,结果性目标又分为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知识目标对应了解、理解和应用三级水平,技能目标对应模仿、独立操作和迁移三级水平。体验性目标对应经历、反映和领悟三级水平[6]。基于此,对2011版和2022版课标内容要求中的行为动词类型及出现次数进行分类统计[2-3](表3),分析发现与2011版课标相比,2022版课标内容要求表述中行为动词出现类型减少;行为动词对应的学习水平有所提升。

(1)行为动词出现类型减少

通过表3可以发现,2022版课标与2011版课标相比,在内容要求的行为动词上发生较大变化。对应结果性目标的行为动词删减“了解”“找出”“看懂”“知道”“懂得”“列举”“简述”“概括”“理解”“区分”“估算”“确定”“运用”“评价”14类,新增“区别”“推测”“判断”“提出”“模拟”“观察”“制作”“掌握”8类。对应体验性目标的行为动词删减“关注”1类,新增“交流”“增强”“感悟”3类。2011版课标100条标准中共出现行为动词35类,2022版课标70条内容要求中共出现行为动词31类,行为动词出现类型减少。

2022版课标中行为动词类型减少,将达成目标为相同学习水平的内容要求尽量用同一行为动词表述,有利于地理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增强课标可操作性。

(2)行为动词对应学习水平整体提升

通过统计并计算两版课标内容要求中各类行为动词的词频与频率[2-3](表4)得出:2011版課标的内容要求中行为动词对应学习水平为知识目标的占比达93.43%,技能目标占比3.65%,体验性目标占比2.92%。2022版课标行为动词对应学习水平为知识目标占比83.33%,技能目标占比9.17%,体验性目标占比7.50%。

可以看出,2022版课标相比2011版,知识目标占比减少10.09%,但仍占据主要地位;技能目标增加5.51%;体验性目标增加4.58%。2022版课标在重视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加强技能培养和情感体验。了解水平的学习要求减少5.78%;理解水平的学习要求减少4.52%;应用水平的学习要求增加0.21%;模仿水平的学习要求增加0.83%;独立操作的学习要求增加4.68%;经历水平的学习要求增加1.77%;反应水平的学习要求增加1.77%;领悟水平的学习要求增加1.04%。由此可见,行为动词对应学习水平整体提升。

三、结论与建议

从框架、结构、内容要求整体及表述变化分析两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发现2022版课标相较2011版课标而言,课程内容框架在继承上发展,更加注重“教、学、评”一体化;课程内容结构区域性和实践性特征凸显;课程内容要求变化较大,突出时代性,强调地理课程的综合性和育人价值;行为条件数量增多且表述更加具体;行为动词类型减少;行为动词对应学习水平相对提高。基于以上变化,为地理教育教学工作者提出以下建议。

1.准确把握课程内容的变化发展

课程标准为地理教师把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提供重要参考。关注地理课程标准,并对其变化和发展加以分析,有利于地理教师牢牢把控地理教学关键。

依据主题内容和后置限定确定学生学习内容,2022版课标中删除“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新增内容要求并对多条内容要求进行删减和整合。要求地理教师重视课程内容变化,通过研读课标,明确内容要求在各个部分的继承与发展。对于删减内容,在与新课标进行对比分析后,以课标要求为基础并结合教材内容,将适宜内容作为与新课标中密切联系部分的补充材料进行讲解或拓展;对于新增和整合的内容要求,及时对相应学科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完善自身学科知识体系,积极收集寻找相关素材,做好课程内容教学设计。

分析行为动词掌握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水平。对于学习水平整体提高的要求,地理教师在对应课程内容的教学时,应注意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的更新,促进学生学习水平提升。

通过行为条件了解可利用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正确梳理学生应该“学什么”“学多深”“如何学”以及教师“教什么”“教多深”和“如何教”等问题答案。科学合理设计教学活动,贯彻学生主体地位,落实新课标在地理课程内容上的要求,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重视地理实践力培养

义务教育新课标在内容要求中多次出现通过实地考察、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地理模型等行为条件,这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通过地理实验、社会调查和户外考察等多种方式加强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内化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提升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以及动手操作的行动能力,培养行动意识。

3.注重生活实际与教学相融合

中国航天、人类探月、地理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等课程内容充分体现地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联系生活实际,活化地理课程内容”是新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之一[3]。教师要留心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积累生活化的地理素材,并筛选适合学生当下发展阶段的内容,并与学科知识相联系,在课堂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情景和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提升学生地理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关注和发现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袁孝亭.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 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 张莲方.“2017年版课标”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发生条件和行为动词分析——基于选择性必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对比[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下半月),2019(4):24-26.

[6] 段玉山.中学地理课程与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通信作者:张雪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