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何留
从2020年下学期开始,湖南省正式开始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从而进入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的“三新”阶段,地理科目使用的是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教材。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新教材教学的体验和看法。
如何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首先要明确高中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标。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 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1]。”
其次,从现实的角度出发,高中的教学必须要面向高考,所以研究新高考是高中教师的“必修课”。2019年1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主要由“一核”“四层”“四翼”三部分内容组成,其中“四层”是高考内容,包括“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可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不论是从高中学科教学的育人目标,还是从面向高考的角度来看,都应摆在教学的首位。
到底什么是学科的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2]。如果结合我们地理学科来看,地理的思维价值观念就是指“人地协调观”,科学的思维方法就是指的“综合思维”。地理的学科相关知识和相关能力主要指的是“区域认知”,解决生活实践的问题就是“地理实践力”。
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时候,就要紧密结合地理的四大核心素养,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以期达成教学目标。
一、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
当前的地理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把传统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教材上知识并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教学的素材和依据。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要更加广泛地查阅资料,搜集更多相关的素材。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仔细研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明确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然后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行教学设计。教材中与新课程标准不相符的内容要坚决舍弃。笔者列举了一些地理必修一(湘教版)中与课标要求不相符的内容以及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处理措施,如表1所示。
[课标要求 教材内容 教学处理 1.1运用资料,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与地球 增加太阳辐射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1.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震和地震波 保留地震波的特点,把地震的相关内容去掉 1.12通过探究有关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放在前言部分,在很多活动题中涉及到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学生活动中适当讲解地理信息技术的类型和应用领域 ][表1 不相符的内容及处理措施]
二、教学更贴近生活,从生活中选取教学素材
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在高考试题中,题目的背景材料也大多是生活情境或者学术情境,所以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能力势在必行。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应拘泥于教材中给定的情境,而是要尽可能地搜集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作为教学素材。
如笔者在进行“大气的热力作用”这一章节教学时,从生活中常見的温室大棚情境导入,让学生先了解大气热力作用的原理,然后用所学原理来解释温室大棚保温的原因。最后又引出与温室大棚类似的地膜覆盖,地膜覆盖又有不同的类型,比如白膜、黑膜、反光膜、透明膜、半透明膜等,让学生探讨不同的地膜作用有什么异同点,培养学生的应用性和创新性的思维。
又如,在“服务业的区位选择”的教学中,笔者制作了学校附近的三个不同区域的地图,分别是学校旁边某小区周边地图、长沙县城区部分区域示意图、长沙县城区汽车4S店分布和主要交通干线示意图。然后设计了三个任务,小区周边地图上选址开便利店、在长沙县城区选址建一大型超市、在交通干线示意图上选址建汽车4S店。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选址并说明选址的理由,从而得出影响服务业布局的因素主要有人流量,交通和集聚等因素,而且让学生明白不同等级的服务场所布局考虑的主要因素也有差异。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培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三、教学中不断渗透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秉持的基本的价值观,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深入认识两者相互影响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认同人地协调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3]。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包括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和地理环境协调发展三个方面。
在第三章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将教学重点放在大气的组成及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上,但为了更好地渗透人地协调观,不仅需要搞清楚大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更要知道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如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导致二氧化碳增多、氟利昂的排放导致臭氧破坏等,而且需要进一步分析大气成分的改变对我们人类又有什么危害,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再如,在进行“水循环”这一章节的教学时,除了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类型、环节、特点和意义,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如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城市地面硬化、植树造林、人工降雨等活动对水循环哪些环节有影响,以及影响的结果,同时这些影响又是怎样反过来作用于人类的。这同样也有利于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四、重视学生时空思维的培养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综合思维主要包括时空综合、地理要素综合以及地区综合。其中时空综合是地理综合思维的集中体现,也是高中生相对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当中要特别重视时空思维的培养。时空思维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从时间角度理解,任何地理事物都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其次从空间的角度理解,地理事物在不同的空间尺度表现出来的分布规律不同。
如“流水地貌”这一章节,河谷阶地这一典型地貌的形成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一个知识点,关键就在于让学生明白不同的时间段流水作用表现形式不同。河流阶地在地壳的构造运动与河流的侵蚀、堆积的综合作用下形成。当河漫滩、河谷形成之后,由于地壳上升或侵蚀基准面相对下降,原來的河床或河漫滩遭受下切,而没有受到下切的部分就高出于洪水水位之上变成阶地,于是河流又在新的平面上下切河床。此后,当地壳构造运动处于相对稳定期或下降期时,河流纵剖面坡度变小,流水动能减弱,河流下蚀作用变弱或停止,侧蚀和沉积作用增强,于是又重新扩宽河谷,塑造新的河漫滩。在长期的地质历史过程中,若地壳发生多次升降运动,则引起河流侵蚀与堆积交替发生,从而在河谷中形成多级阶地。
又如,让学生通过相关的示意图分析牛轭湖形成过程(图1),对学生时空思维的培养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牛轭湖成因说明:平原地区蜿蜒曲折的河流,受到河岸的限制较少,可以侧向自由发展。当河床弯曲愈来愈大时,河流的上下河段愈来愈接近,曲流呈“Ω”形,出现狭窄的曲流颈。洪水期,曲流颈可能被冲开,河流不经过曲流而直接进入下一河段,这种现象称为裁弯取直。裁弯取直后,弯曲河道被废弃,形如牛轭,称为牛轭湖[4]。
空间尺度思维是地理学的基本思维之一,也是学生认知的一个薄弱环节,高中地理教学必须要强调空间尺度的重要性。如“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这一章节就重点分析了不同尺度的空间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如我国北方从沿海向内陆自然植被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这属于大尺度的分异规律(图略)。在西北地区,从大尺度看属于荒漠,但是在一些高山的山腰分布有森林带,这属于中等尺度的分异规律(图2),而在高山的林带,森林主要分布在阴坡和山谷,这属于小尺度的分异规律(图3)。
可见,不同的空间尺度,植被的分布规律有明显差异。树立正确的尺度思维,对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规律有着重要帮助。
五、结语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以地理新课程标准作为主要依据,多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放在首位,课堂中不断渗透全新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韦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 朱翔,刘新民. 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年版)[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