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刘博超
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 17版课标”)的要求,高中地理新教材由原来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变为了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设置了两个必修模块、三个选择性必修模块。地理2、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沿用了原模块的主题,必修1和选择性必修3为新增主题[1]。课程名称设置明显发生改变,其中的内容和要求变化也比较大。17版课标在“教学和评价建议”中,要求从整体上把握地理学科内容的结构性和关联性,避免孤立地认识各模块课程内容[2]。所以,对新教材必修以及选择性必修的教学衔接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人教版新教材是依据17版课标的要求进行编写,选择性必修在内容上是对必修的深化,即必修是选择性必修的基础,选择性必修是必修的深化[3]。高中地理必修和选择性必修的衔接,主要是学科内容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的衔接,即地理学科内部的纵向衔接,包括知识内容的重叠和相同知识内容的发展和延伸。二者的衔接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际课程特点以及学生阶段性学习特点、接受能力和已有知识,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同一主题的教学内容进行有序整合,进行有层次的、循序渐进的螺旋式教学。
一、地理必修1与选择性必修1教学衔接有效性不足的原因
1.教材知识深度及学业水平要求存在差异
地理1是经典自然地理学,学习内容更为地理事物的表象和单一的地理要素;选择性必修1是自然地理基础,内容更倾向于地理事物规律和综合地理要素,二者互为加深关系。同时在学业质量标准水平等级上的要求也不同,地理1要达到学业水平1、2,选择性必修1要达到学业水平3、4。所以,必修1与选择性必修1从教材本身知识的深度和要求上就存在差异。
2.学生学习的阶段性体会不同
高一与高二的学生对于学习的认知,对地理学科的了解、学习方法、学习水平都不一样,一概而论并不能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同时由于教材的设定,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必修时会认为必修的知识并不难,而产生地理学习很容易的错觉,等到进入选择性必修的学习之后,发现难度增加,学生会产生落差感,从而影响学习心理和学习效果;另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不想学文科或不想选择地理而对于地理学科秉持较差的积极性和态度,从而影响日后整体的学习效果。
3.部分教师主观因素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整体知识体系构建、课本之间的关联性与差异性分析、以及单元知识学习范围及难度的梳理,没有针对性地根据课程特點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在必修讲解过程中将选择性必修知识连接最为紧密的衔接点进行强调和铺垫,在进行选择性必修的知识学习时,将选择性必修当作一本全新的教材来进行按部就班的授课。
从教师角度来看,部分教师授课过程中没有“衔接意识”,单纯就书论书;把学生当成“理想人”,默认学生完全掌握了必修部分的地理知识,没有做好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导致学生不仅忘了学过的知识,也不能理解新知识。
二、推进地理必修1与选择性必修1有效衔接的策略
1.注重提高教学衔接的意识和能力
首先,教师要增强对于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新教材的掌控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科专业素养。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己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不能“就课论课”把章节知识孤立化。这个阶段的学生需要教师辅助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也只有掌握了内在知识逻辑才能举一反三,将理论知识变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不能把学生当成“理想人”,认为讲过等于会了。要在学习必修时回顾利用初中地理知识,选择性必修时回顾利用必修的知识内容,达到前后知识的有效衔接,并不断在实践中改进。
2.重视必修学习阶段基础的夯实
新教材的编订,是从地理学科本质出发,旨在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加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逐渐构建地理学科知识体系。“九尺高台起于垒土”“地基不稳,地动山摇”,有了好的学习基础才能够为后续学习保驾护航。学生只有在必修阶段打好学习基础,才能在选择性必修的阶段更加顺利地学习更深程度的知识。新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将教学知识目标分为三个层级:了解、理解、应用。教师要认真研读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及解读,明确每一节课课标要求的最基础标准是什么,应该理解的知识点绝不能只达到了解的标准。并能够根据学生具体学习能力情况综合考虑是否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
而对于学生而言,大多数的学习方式是学习当下,不主动复习,甚至学习到了下一个章节,就认为上一个章节正式成为了过去式。可想而知,学生在学习选择性必修1时除非教师提醒某个知识点在地理1中曾经学过,否则不会主动去复习地理1的相关内容。这就意味着知识的脱节,即使学过,学生也不能在学习相关知识时精准运用曾学过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前后知识点的关联,引导学生复习和新学习同步进行。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与基础知识相关联的知识点出现时,要及时复习,巩固基础知识,打牢根基。
3.做好学生学习心理的建设
教师在前期教学过程中,不能只看书本,要掌握相关知识的整体体系和学习进度,在必修学习时提前告知学生后续学习深度,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并在选择性必修教学过程中巩固必修曾学过的知识点,让学生更易于在心理上接受新知识,并减少“太难了,我肯定学不会”的抗拒心理。
对于不想学、不想选地理的学生,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学手段激发他们对于地理的好奇心和兴趣,另一方面要建立起地理学科与其喜欢的科目的联系,即“学科间是相互渗透的”的思想。例如,“巴山夜雨涨秋池”与“地形雨”是语文与地理的联系;历史变迁中地名的演变是历史与地理的联系;中东战争抢夺石油资源是政治与地理的联系;比例尺计算是数学与地理的联系;岩石圈的组成中的化学元素是化学与地理的联系;“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是生物与地理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对于地理的重视程度。
4.加强地理1与选择性必修1衔接关键点的梳理
高中地理1与选择性必修1在课程中存在大量的知识衔接点,例如,地理1与选择性必修1教材内容所涉及的主题大致相同,地理1中“宇宙中的地球”“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貌”四个章节分别与选择性必修1中“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水的运动”“地表形态的塑造”四个章节相对应,地理1中“植被与土壤”与选择性必修1的“自然環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而这些对应与联系一般可以分为重复性的知识点、拓展性的知识点和融合式的知识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若想使两本教材得以有效衔接,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教学衔接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重复性知识点,我们可以通过课前小测和复习曾学过的知识,来帮助同学们在记忆中提取本节课需要用到的知识点,通过温故知新来加深理解。对于拓展性的知识点,可以通过设置启发性的问题来使学生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之上主动理解新知识。例如,在地理1“海水的运动”中学过关于“洋流”的定义、分类、作用。在选择性必修1“洋流”中可以利用在地理1中学过的性质分类去启发学生思考“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并进一步探究洋流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对于融合性的知识点,若新知识需要用到曾经学过的知识点,可以把已学过的地理知识通过复习或以思考方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运用已习得的知识和地理能力进行综合分析。若需要与其他学科知识来融合,则可以通过借助其他学科理论成果来解决地理学科上的问题。如地理1与选择性必修1属于自然地理,综合性强,其中有些知识、原理涉及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像“太阳波长与温度的关系”就与物理有关,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可借助学过的其他学科知识来解释,通过跨学科补充知识降低难度,易于学生理解。
除此之外,对于这些知识点的衔接,都需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关键点要符合地理规律,从地理事物本身出发,不能胡乱衔接;二是教学衔接的关键点不能死板,不能只考虑课本知识,忽略学生的兴趣爱好。
三、地理必修1与选择性必修1有效衔接的实施路径
1.重视各阶段地理首课,并建立课程内容框架
高中首课尤为关键,要抓住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通过设置趣味地理课堂导入、创设问题情境、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设置竞争机制调动学习氛围等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向学生展示高中地理要学的相关知识的大体体系脉络,让学生能够了解什么阶段学到哪里,以及现阶段和以后学习的难易程度,有心理准备,避免后期难度增加产生的心理落差感。最后在选择性必修教学时,教师可在学习完每个主题内容时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必修与选择性必修所学内容进行融合,结合核心概念梳理所涉及的内容,构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生整体知识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2.关注学生情况,推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衔接
首先,在日常生活以及先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基础情况调整教学的进程。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设计问题情境,增添相关的学习资料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自主学习,利用已有知识探究新知识,有利于必修知识内容与选择性必修的教学衔接有效实现。 其次,关注学生认知能力。必修1和选择性必修1学习阶段的过渡转变,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经验,学生的认知也逐渐从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过渡。因此,教师在课程正式实施之前要做好学生学情的了解,明确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在正式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接受程度来积极应用最近发展区原理,分配课程内不同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合理控制教学进度与难度的关系。最好能够使学生根据相应的资料,自己尝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针对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由地理课程标准可知,地理1与选择性必修1课程定位不同,地理1教学中强调充分利用地图、景观图、视频、地理信息技术和社会资源以及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选择性必修1教学强调利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形式开展教学。相对而言,地理1强调形象直观信息的运用,选择性必修1强调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育[4]。因此,教师在不同学习阶段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应减少讲授方式的运用,立足于学生学习兴趣,避免内容脱节。此外,对于同一阶段的不同课程也要针对性地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没有接触过的全新内容,教师应利用现代化媒体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相关素材,降低初始学习难度,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主动接受。如学习“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时,学生不能实际目睹整个宇宙,但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实际宇宙环境;对于学生日常生活有过接触的内容,设置生活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取地理观察、地理实验等直观教学手段将复杂的地理知识以简单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对于学生有一定基础的内容,先巩固夯实,再在基础知识之上采用学生参与度较高的教学方法,例如探究式学习、项目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提升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都应始终坚持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
4.增加实践课,用以补充教学
通常学生所习得的知识都是通过教师讲授得来的,但学生只有经历直观感知的过程,由自己亲身经历、感受、体验,才能深刻地理解其内在的原理,才能更加认可所学的知识结论并且更加全面和牢固地掌握知识。如地理1“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师可以利用烧杯、温度计来模拟实验,太阳是直接热源,利用塑料瓶模拟大气保温作用,在阳光充足的午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再如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在系统学习一章内容之后,教师利用地球仪、手电筒等工具,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践课验证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移动、地球昼夜交替变化、四季更替等知识。
总而言之,现阶段新课改形势下,做好必修与选择性必修的衔接工作,促进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尤为重要。教师要多角度思考,脚踏实地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学中的难题,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俊昌.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修订内容[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2019(9):4-9.
[2] 张莲方.“2017年版课标”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发生条件和行为动词分析——基于选择性必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对比[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下半月),2019(4):24-26.
[3] 欧阳子豪,孙美娜.从地理1到选择性必修1:联系基础上的进阶[J].地理教学,2020(7):17-21.
[4] 张含笑.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与必修地理1课程衔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