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乡土地理资源的地理教学实践

时间:2024-05-07

包守峰

一、研学活动的背景和依据

2016年底,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上升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并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明确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要求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开展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素质,要求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

乡土资源,对学校研究而言,就是学校所在区县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对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资源。积极开展基于地方文化资源设计的研学活动,把课本与家乡的文化特色结合起来,在研学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教育部在2017与2018年两次公布了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581个、营地40个单位名单,其中有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重庆南川金佛山景区等重庆市15个研学实践基地。笔者所在的学校课题组积极开展乡土资源研学实践活动,围绕研究目标和活动策划,考察路线,筹集经费,精心组织研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和社会效益,并在研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归纳,结合学生的反馈,探索出乡土资源研学的有效途径。本文以长寿区三洞沟河谷地貌的研学活动为例,进行地理研学教学,以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二、研学活动前的准备

1.研学目标的确定

为了避免“只旅不研”的现象发生,研学活动进行前,首先要确定本次研学的目标和预期达到的效果。本次研学活动要做到:通过野外观察,识别河流地貌的主要特点,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中的观察能力;观察河谷岩层和利用专业工具观测河谷特征,推测其地质地貌的演变过程,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收集资料,了解河流的水文特性;调查河谷地区农业发展、河流污染源和旅游开发状况,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

2.研学路线和研学点的确定

为了提高研学质量及筑牢研学安全保障,教师进行了前期探路,实地勘察,确定研学路线、站点,保证研学顺利的完成。最后确立了研学路线和站点(图1):长中南大门口→①行知学院→②水闸与头洞→③二洞→④三洞→⑤村庄→⑥路口→⑦河曲→⑧新桥→⑨三倒拐古街→⑩缆车站。总路程约5千米,长中大门口集中发放资料工具,落实分工任务,从长中南大门口乘车至①行知学院鸟瞰三洞沟后,乘车返回②水闸与头洞,然后步行通过②~⑩,乘公交车返程。研学线路中有野外观察、实地考察、学生调研与测量,活动时间为半天。

3.研学前的其他准备

【知识准备】教师提前给学生发放研学点阅读资料以及研学活动清单,学生提前预习和询问教师获取相关知识。

【思想准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在思想上重视研学旅行,避免“只旅不研”的现象发生。做好深入的安全教育,强调纪律要求,宣教野外安全注意事项,提前关注天气状况,准备利于野外活动的衣物及常用药品。

【分组准备】根据班级人数及班级实际情况,按照每4~6人一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推选小组负责人,小组成员明确各自分工。

【研学工具】地质锤、岩石硬度计、流速仪、水质检测箱、红外测距仪、垃圾袋、矿泉水空瓶、相机、考察路线图、笔记本、签字笔、铅笔、草稿纸、野外记录簿等;手机安装“花伴侣、奥维互动地图、今日水印相机”软件。

三、研学活动过程

1. 俯瞰城市峡谷三洞沟(①行知学院)

用文字描述或者绘制三洞沟的等高线地形图、地质素描图表现其地貌特点。

尝试描述三洞沟河谷的形成过程。

借助卫星地图,猜想三洞沟侵蚀、堆积地貌的大致分布特点,说明理由。

2.走进三洞沟(②水闸与头洞,③二洞,④三洞,⑤村庄,⑥路口,⑦河曲,⑧新桥),探索峡谷侵蚀和堆积地貌

观察头洞廊桥位置,分析其建设条件,推测其工程意义。(②水闸与头洞)

置身二洞内观察,阐述二洞瀑布、水潭、岩洞的形成原因,猜想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③二洞)

观察三洞大坝景物,分析大坝建成弧形坝体的原因,讨论大坝外侧裸露基岩河床上圆坑穴的形成过程。(④三洞)

观察沟谷形态、河床及河岸堆积物特点,寻找并拍照记录典型的河流地貌(比如V型谷、U型谷、凹凸岸、冲积扇、河漫滩),对比河流侵蚀、堆积地貌的不同类型,分析其形成过程。(③二洞,④三洞,⑤村庄,⑥路口,⑦河曲)

三角洲一般发育在河流的入海口或者入湖口。站在长寿大桥(⑧新桥)上,俯瞰桃花溪的长江汇合处,河道冲刷明显,没有大量泥沙堆积现象,更没有三角洲的形成。请从泥沙来源和水流等方面分析原因。

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地方采集岩石标本,通过肉眼观察岩石颜色和风化程度,用岩石硬度计检测岩石硬度,在岩石上滴稀盐酸,观察其反应。(使用工具:地质锤、岩石硬度计、稀盐酸等);观察岩石附近土壤特点,分析成土过程。(③二洞,④三洞,⑤村庄,⑥路口)

利用花伴侣App识别沟谷内的典型植物,观察这些植物的种类、形态特点和分布特点,描述它们的生长环境。

3.调查了解流域的开发,水电(③二洞,④三洞)、民居與农业(⑤村庄,⑥路口)

请分析三洞沟河段的特征,并运用自己所学地理知识,针对修筑大坝进行梯级开发方面,提出相应的问题,讨论解答。(教师辅导)

识别沟谷的土壤性质,比较砂壤土和黏土的成土过程,对植物生长的不同影响。

沟谷中有些果树,如有脐血橙无人管理,树上果实多,个小、果色差、多斑点,脱落一地。请同学们思考怎样提高脐橙的产值?一些农家园地的梨树顶端枝条被减掉,或进行压枝,向四周铺展而不让其长高,为什么?讨论三洞沟水果产业发展的可能性?

观察该地的农业类型。讨论三洞沟建设蔬菜基地的可能性?有的菜地用塑料薄膜覆盖,起什么作用?

观察民居多为斜顶瓦房,地基为条石,墙体夯土或砖木结构。说说这种结构与环境的關系。

三洞沟三壶瀑布、三处岩洞、三眼深潭,浑然天成,鬼斧神工,请同学们搜集三洞沟的诗词或传说,如“石笋对石鹅”,以诵读或讲述的形式呈现。

桃花溪作为长江的一级支流,流经长寿新旧城区,其三洞沟河段是罕见的城市峡谷,长寿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保护河流和两岸环境,对于长寿人民的生活和长寿的发展尤为重要,请调查河流污染源,并提出整改措施。

4.了解三洞沟特别是三倒拐的历史,展望未来的变化(⑨三倒拐古街,⑩缆车站)

从河街分组步行三倒拐和乘坐缆车上行到望江路车站汇合,感受明清古街的历史文化积淀。

三洞沟正在进行拆迁,将要规划建设滨江长寿谷,以长寿谷城市峡谷公园为背景,三倒拐历史文化资源为支撑,结合5千米长的活力江岸,勾勒出长江经济带上又一巨幅江景画卷。三洞沟峡谷旅游将提上日程,请你设计题目,解决三洞沟片区的旅游开发与保护问题。

四、总结与反思

1.研学后的教学效果反馈

学生总结教师在整个研学过程中讲解的知识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单内容,提出还存在的疑惑,完成相应知识点的检测题,教师通过知识单和检测题的完成情况及学生提出的问题,评价研学活动的教学质量,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2.感知乡土地理,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研学乡土地理资源,挖掘乡土素材中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能力,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本次城市峡谷三洞沟的研学活动,让学生绘制素描图和等高线图,观察学习流水的侵蚀和堆积地貌,识别峡谷中的植物和农作物,观察了沙土、黏土、壤土,并带回了一些样本供实验所需,为以后学习土壤知识做准备,调查并了解水坝建设和水电的开发,领略了峡谷风景与文化。教师通过问题不断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探索思考,研学目的明确。学生在感知自然人文景观,体会人地关系关系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交流,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培养了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等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3.深刻反思,提高研学教学质量

三洞沟峡谷是距离笔者学校最近的峡谷地貌资源,方便野外研学教学,应常带学生来此研学,并不断总结反思,完善研学方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希望在此基础上挖掘长寿区域更多的课程资源,并建立相关的野外教学基地。

首先,教师要明确学生是研学活动的主体和实践者,研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发现地理问题,获取地理信息,探究其原因。其次,教师在研学活动中是指导者和组织者,但受传统教育的印象,很容易在研学过程中进行全讲解,降低研学效果,还有不少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特别是野外考察知识和技能欠缺,影响活动的顺利开展,所以教师应加强学习,提升相关知识和技能。然后,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多元化,可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来落实,做到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