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自丽娇 卢靥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地改革和深化发展,在中国的社会经济逐步迈向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学生接触到的信息变得鱼龙混杂,其中难免充斥着负面的、消极的信息,学生的思想开始呈现多样化。看似“安定”的中国,开始出现“不安”的因素,香港的“反修例”引发的暴乱就是最好的例证。国家的安全不仅仅指传统意义上的军事、政治、外交主权不受其他国家的侵犯,还包括国民对国家认同感、民族归属感、文化自信、生态安全、人地协调观等非传统安全问题[1]。国之安定在于民,民之安定在于心。少年乃国之希望,教育乃立德树人之法宝,课程思政则是对这一理论的践行。
一、初中地理课程思政的界定和主要内容
课程思政指以“立德树人”为本,將新时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渗透于学科课程之中。初中地理“课程思政”通俗来讲是指将正确的世界观、国家认同感、优秀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观、资源开发与保护观等元素潜移默化地嵌入地理学科教育教学中,通过有机结合显性与隐性的手段实现思政教育[2]。初中地理课程思政主要内容包括:①正确认识祖国、家乡,培养学生国家情怀、乡土情怀,增加学生国家认同感[3];②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全球观,构建正确的人地协调观[4];③学习不同区域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归属感。
二、初中地理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1.应对中学生思想出现偏激与消极等问题的需要
国学大师范曾说过“青年品德的完善,智力的发展,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命运,决定着我们民族的成败兴衰”[2]。中学时期是人一生中身心高速发展的关键期,正确的知识观、认知观、价值观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发展之路[5]。
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在信息网络高速发展、多元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之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庞杂的网络信息让孩子们有了更丰富的获取知识的渠道、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同时网络上充斥的繁杂的社会负面信息,泛滥的网络游戏,低俗的物质观、生活观、偏激的思想以及不断涌出的各种新思潮和新技术无声地冲击着中学生的视听神经。这对于身心还未定性的中学生来说是一种潜在危害,面对各种诱惑,部分中学生思想状况存在一些消极现象、价值观易出现偏差。少年的健康成长关乎国家命运、民族兴衰,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地理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则是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政”教育的时代要求之一。
2.纠正初中地理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偏差的需要
笔者针对初中地理课程渗透思政元素教育现状对不同地区的1 300名初中地理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教师对初中地理课程渗透思政元素的态度与认知来看,大部分教师认可初中地理课程渗透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初中地理课程渗透思政教育的学科地位与实施方法还存在偏差。从调查数据分析来看,教师对初中地理课程思政认知问题表现为:①思政理念深入人心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未贯穿实施;②认为初中地理学科地位偏低,课程中渗透思政教育元素价值不大;③在应试教育之中,思政教育不如考试重要。调查数据分析如图1~图3所示。
3.发挥初中地理课程独特思政教育价值的必然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转变的核心关键期,这一阶段从生理至心理都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状态,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都具有极大的可能性和塑造性。然而,这一关键期的主要教育主体是学校,学生是素质教育、义务教育的服务对象,学校教育在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6]。
不同学科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与价值,地理学科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教育的作用则更是不容置疑的。俞立中先生认为,地理学科具有地域性、时空性,是在众多基础课程中着重阐述人与自然相互关系,重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唯一学科,因此初中地理课程思政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价值[7]。初中地理课程除了让学生探究地球自然的奥秘,更重要的是把环境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协调观做为课程的核心主线,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要义,不论时代如何变迁都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4]。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立足于自然发展经济,但与此同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例如,“地球之肺”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大火、冰川消融、湖泊萎缩、海洋核污染等,导致生态问题频频出现,如沙尘暴、浮尘、土地荒漠化等。正确的人地观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亟要观。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初中地理课程则是思政课程的优质教材,渗透中国特色思政元素教育。如果能在初中地理课程中春风化雨般渗透思政元素,不仅可以让学生地理课程学习更具实用性、生活性,还可以具有浓厚时代特色的人文色彩,增强学生的乡土情怀、爱国情怀,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特色的发展观和资源观,增加国家认同感[8]。
4.初中地理课标遵循和适应地理学科未来发展的需要
初中地理教育是引导学生学习学校所在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及人地关系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家乡,立足于家乡的自然及社会经济状况,掌握生产生活技能,并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7]。
初中地理教育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课程知识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祖国和家乡,构建地理思维,从地理的视角分析地域差异性,掌握生产生活技能,并激发爱国情怀、家乡情怀。在初中地理课程教育教学中,将思政元素贯穿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之中,把国家认同感、民族文化等思政元素与初中地理课程有机地跨学科整合,渗透中国特色教育理念,是新时代发展之下课程改革的大势所趋。
三、结语
初中地理课程内容范式,深思挖掘有很多可开展思政教育的内容,初中地理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是顺应中国特色社会的时代发展潮流,渗透中国特色的思政元素,是在数字化背景下,非传统安全问题充斥着社会每一个角落的今天具有重要意义。初中地理课程思政是学生思想航行之路上的引航灯塔,初中地理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具有必要性,但是就目前实施现状来看,初中地课程思政尚亟需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本刊特约记者.重塑“安全文明”:非传统安全研究——余潇枫教授访谈[J].国际政治研究,2016,37(6):127-145.
[2] 何柳珊.高中地理课程思政实践及其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20.
[3] 贾亚男.《中国地理》课程思政改革教学实践[J].高教学刊,2021(2):121-123.
[4] 兰先波.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C].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2018.
[5]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节选[J].教育学科论坛,2017,17(20):3-5.
[6] 马力哈巴.“课程思政”在地理教学中的探索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S1):53-54.
[7] 张鹏韬,王民.基础教育地理价值观目标的坚守与演进——基于百年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文本分析[J].地理教学,2019,13(7):7-18.
[8] 李权国,张弢,文力,等.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思政”与德育价值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20,29(1):54-5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