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运用地图培养地理实践力探讨

时间:2024-05-07

谭昕鑫

一、研究背景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学科基本素养”成为各个学科的教学目标。地理学科也是如此,如今,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成为众多地理领域的学者和教师讨论的热点。在最新修订版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地理核心素养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其中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基本的思想和方法,人地协调观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地理实践能力则是在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之上,以及在基本的价值观念上对现有的核心地理事物进行空间性的表述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和内外层深层系统的综合学科,地理的研究是建立在地理实践活动基础上的。而这些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素养便是本文所提到的地理实践能力素养。如何认识地图、如何运用地图、如何考察、如何测量等活动都需要地理实践能力,就这个意义上来说,地理实践能力的提出是对学生更高层次的要求。

当说到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人们马上会将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地理实践活动是培养地理实践能力最直接且最有效的方法,但事实上,在目前的教学背景下开展大量的地理实践活动是不太现实的。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展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同时,由于课程时间紧凑,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效率往往较低,因此教师在这方面的经验非常不足。相比之下,课堂的方式更加省时有效。其次,地理实践活动耗费时间长,一般一次地理实践活动要一个小时以上。在这一个多小时里,学生学习的速度并不能跟上教学要求的速度。地理实践活动是一种活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比较自由的。大部分时间会交给学生,能否有效地利用这些时间是地理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现实告诉我们大部分的学生还不具备此能力,在地理实践活动课上纪律性很差,因此最后的课堂效果也不理想。就我国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学校开展的地理实践活动比较少,甚至不开展。相比而言,教师在传统课堂上的经验更丰富。因此可以试着在传统课堂上挖掘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方法。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常常会认为地理比较杂、比较难。这主要是地理的综合性决定的。在中学的地理教材和杂志中,地图一直贯穿着各个知识点,发挥着线索的作用。《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地图和地理是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地理学习中地图发挥了很大的辅助作用。地理实践力作为高中生地理学习的基本核心素养之一,自然和地图的联系也是非常紧密的。

地图素养在国内的研究刚刚起步,目前也有很多人对其进行概念的界定,从字面意思上看,地图素养就是关于地图学习方面学生所需的基本素养。素养给了地理实践力一个新的身份和新的含义,在以前的论文中,很多人都提到过地理实践力。同作为地理素养的地理实践力和地图素养,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地理实践过程离不开作为工具的地图,那么由地理实践过程衍生而来的地理实践力则离不开地图素养。从而可以得出,地理实践力是包含地图素养的。那么运用地图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顺着地理实践力和地图素养的包含关系,笔者从地图素养出发,在定义的基础之上构造出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具体实施方法。

二、运用地图培养地理实践力的步骤

运用地图培养地理实践力侧重于地图素养的培养。因此,根据地理实践能力和地图素养的定义,可以得出基于地图素养的地理实践能力的定义构成,从定义着手,就找到了培养地理实践能力的方法,笔者遵循定义的逐级递增规律,认为基于地图素养的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方法遵循“选取—分析—绘制—使用”的步骤。

选取地图包含选择和获取两个步骤。这个过程需要根据地理实践所提供的环境和地理信息及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来选择教学所需要的地图。这一步是前提条件,有了地图才能讨论地图素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地理图形的分类和各种图形的优缺点。并且要让学生熟悉地理事物在地图中的表示方法、位置和范围(具体的地理图形的分类和特点如表1所示)。

新课标的水平一中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图片资料简要观察地理事物,也就是能够观察出地图中的地理事物。每种地理图形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每种地图所表现出来的地理信息也不相同。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每种图的特征进行观察,从而获取地理信息。

接着是分析地图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找出地理基本要素和地理信息之间的联系。在新课标的水平二和三中都有体现。对地图中所呈现出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是这一步的关键。这个过程包括数据的处理、联想、对比、归纳和演绎等方法。

分析和解释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数字信息和文字信息。数字信息就是通过数值来呈现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的地理信息。数字信息涉及的图表有统计图表和等值线图两种图表。对于这两种,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数据的处理和运算,得出数据的变化规律,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将地理图表中的数据信息表达出来。简单来说,就是“数值—文字”的转换过程。文字信息指的就是除数值以外的地理信息,对文字信息的分析和解释贯穿所有地理图形的分支。一般采用对比、归纳、演绎、判断、验证等方法。

绘制地图就是将现有的地理信息进行整合,最后用地理符号和地理文字表示出来。绘制地图是对地理知识的回忆、再现过程,也是更好地理解地理事物的有效方法。

绘制地图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手绘;一种是借助电脑绘制。前一种方法是最原始的,也是最基本的繪制措施,耗费时间比较长。随着信息的发展,人们开发了电脑上的地图绘制,靠一些基本的制图软件,便可以明晰地将我们周边的地理事物表示出来。这个过程是一个“文字—图像”的思维转换,也是一种基本的地理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画图不仅可以提高绘画能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将知识点串在一起,形成总体的框架和轮廓。

使用地图对于学生来说是最难的一步,也是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步。简单来说就是能将地图中有效的信息,或者将所绘制的地图运用到解决问题中,彻底让地图发挥它的价值。在水平三和水平四中都提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且在不同课程阶段的学业要求里也都强调问题的解决。这个过程中需要建立所需解决的问题和地理知识点的有效联系,然后利用联系发挥地理信息的作用。教师的引导要从有效联系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地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要突破了这个点,那么学生就能灵活地使用地图了。

上述模型的各个步骤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拆分的依据是认知理论,步骤之间是逐级递增的。因此针对一个课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实施“选取—分析—绘制—使用”的步骤。

三、课堂实例

课题: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选取地图(图1):大气受热过程图是本课题的中心地图。因此笔者直接选取该幅图作为重点。

当然图片的选取主要是以主题为中心,分出重点图和辅助图。教师在授课时最好给出重点图,辅助图则让学生去搜集。

获取地图中的地理信息:这一步骤依靠学生的观察和教师的引导。这张图上标示出的地理信息有三种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和大气辐射;大气受热的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辐射量的关系。地图上的地理信息都比较明显易见,学生能比较容易的获取信息,但是获取以后会比较杂乱,为了更清晰地表示出这些信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所获得信息进行归类,因此可以用问题进行归类引导。为了归类这些信息,提出的问题如下:①大气的整个受热过程包括几个步骤?步骤分别是什么?②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哪些辐射?涉及的过程有哪些?第一个问题是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三个步骤的整理;后面的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找出辐射的三种形式: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和太阳辐射。最后一个关于辐射涉及的过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关注箭头的走向和粗细。

分析和解释地图信息:这一步骤是对地图信息的进一步解释和分析,主要是针对地图中隐藏的信息进行深挖和解剖。首先从图上获取的信息来看,辐射是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辐射是学生在物理中学过的词语,涉及学科交叉的问题,物理中辐射分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在这张图中我们看到的就只有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和太阳辐射,要把地理中的辐射和物理中的辐射结合起来,需要通过物理的思维来分析,根据辐射定律可以把太阳辐射归为短波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归为长波辐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挖大气的受热过程,结合辐射量的减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就显而易见。为了让学生结合生活,教师提问辅助分析大气的削弱作用主要有哪些。在此基础上,也可以添加一些辅助图,帮助学生分析。如图2所示的大气的吸收作用图,在提问的基础上讲解散射、反射。同时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对这些名词更有实感。第二个重点是对大气的热源来自地面的解读,教师主要用制造矛盾的方法引发学生思考。第三个重点是大气的保温作用或者说是大气逆辐射。这个重点的解释可以用对比例子的方法,最好选取实例并配图,书本上的月相图就是一个很贴切的例子,在对比下学生一眼就能看出区别和作用原理。

绘制地图:在分析和解释了地图后,学生对地图中的地理信息已经有了非常全面的了解和体会。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教师应让学生学会自己画示意图,同时把大气受热过程图交给学生绘画,并且提倡让学生用各种方法表示。这个过程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绘制地图的能力得到强化。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创造小组合作条件,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以便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把这部分的内容当成课外作业,让学生课下完成,便节约了课堂时间。

使用地图:给出温室帐篷的例子,并且给出温室帐篷的示意图(图3),讓学生进行对比,并且解释温室帐篷的工作原理。

这一步最重要的就是联系实际,因为两张图存在一些联系,为了帮助学生思考,教师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玻璃起到什么作用?此设备和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此装置是如何保温的?用这些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同时也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地理运用实例。

该模型是一个比较灵活的模型,灵活性体现在各个步骤之间的互相联系。如选取地图是模型的第一个步骤,但在其他的步骤使用过程中仍然串接着选取地图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慎重选择地图,保证课堂内容的中心。而辅助图的选择权可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根据主题选择有效的地图来辅助学习。其他步骤也是如此。所以这里的模型只是一个大的框架,具体的实施过程教师要学会灵活把握。

在一个主题的学习中,教师应该应用多幅地图,发挥地图的作用,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总的来说,相比枯燥的文字,多彩多样的地图更能抓住学生的眼球。同时,多幅地图的使用可以培养学生从各个地理角度分析问题,帮助学生地理思维的进化,从而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增长。

通过地图素养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发挥地图的实践性。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方法的传授和学生的感知认识。在实践生活中,方法远比基础知识重要,为了注重学生方法的养成,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时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另外,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有实景感受和体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