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山东卷考查格局与过程耦合的特点与教学启示

时间:2024-05-07

董艳超,于 伟,王 焜

(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 日照 276800)

地理过程是地理学科核心概念,具有较强的统摄力和广泛的解释性[1]。格局是过程的反映,过程是格局形成的原因,耦合格局与过程是理解和研究地表过程的重要方法,是地理学综合研究的有效途径[2]。耦合格局与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山东省于2020年实行“3+3”高考模式,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以下简称“山东卷”)关于格局与过程类试题所占比重较大,而中学生缺乏耦合格局与过程的意识,导致学生在答题时存在一定障碍。高考试题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导向标,也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载体,以山东卷为例梳理格局与过程类试题的考查特点,以期为教师科学讲解格局与过程耦合类知识提供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思路,有效应对格局与过程耦合类试题。

一、格局与过程耦合的含义

格局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格式与布局,地理格局通常是指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王雪丹在总结王云才、余晓新等人关于格局内涵的界定后提出:格局指的是地理事物的空间格局,既包括了某一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即地理分布),也包括了不同地理事物在同一空间内的空间排列组织状况,可以通过方位、距离、大小、形状、数量、类型及空间组合进行描述[3]。

过程的含义是事物发展或事情的经过,地理过程通常是指地理事物随时间发生、演变的过程。地理过程的变化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但更侧重时间轴上的动态变化[4]。地理过程从整体上刻画地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特性,包括地理现象的空间结构和属性的演变,由一个或多个演变序列组成[5],可划分为自然地理过程和人文地理过程。自然地理过程包括水循环过程、地貌形成过程、自然灾害形成过程、气候形成过程等;人文地理过程包括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人口迁移过程、人口结构变化过程等。

耦合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间存在相互关系。格局与过程存在耦合关系。傅伯杰指出,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环境效应等方面的研究中,可先划分出不同的格局类型,然后分析不同格局对过程的影响,并探讨过程又如何影响格局[6],即“格局影响过程,过程塑造格局”(图1)。

二、格局与过程耦合的试题类型分析

1.研究对象与试题类型划分

2020年,山东省实行“3+3”新高考模式,因此,本文选取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试题作为研究对象。为保障新高考工作的顺利开展,山东省于2019年12月和2020年4月分别进行了模拟考试,两次模拟试题也列入本文的研究范围。对五套试题分别按照格局类、过程类试题进行划分,其中体现格局与过程耦合关系的试题如表1所示。根据统计,格局与过程耦合类试题分值在山东卷中所占比重较大(图2),从考查侧重点来看,格局影响过程类试题分值所占比重大于过程塑造格局类试题。

表1 格局与过程耦合类试题统计

2.过程塑造格局类试题分析

山东卷中关于过程塑造格局类试题主要以自然地理为主,通过呈现图文材料,从辨识过程次序、分析过程成因两方面进行考查。辨识过程次序即进行地理过程排序,辨别不同时间节点上呈现出的地理格局。分析过程成因既包括分析该地理过程的动力机制又包括解释格局过程,其难度要大于辨识过程次序。下面以高考题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例1.图3为某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示意图。

1.图中序号所示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③④① B.②①③④

C.③①④② D.③②①④

【试题品析】该题给定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示意图,要求学生分析滑坡过程的先后顺序,即通过当前地理格局反推曾经发生的地理过程。解题的关键在于明晰滑坡的发生机制:滑坡通常是在地势起伏较大地区由于重力崩塌等作用产生的滑动,滑坡体如果堵塞河道,就可能形成堰塞湖,河水不断汇入,堰塞湖决堤后会形成新的河道。因此,此题中最早的地理格局是一条古河道,发生滑坡后形成了滑坡掩埋的阶地并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堰塞湖决堤后形成新河道(图4)。

例2.河西走廊西大河流域的永昌盆地介于永昌南山与永昌北山之间(图5),海拔1 875~2 106m,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盆地内分布有若干块湿地,这些湿地的形成是地形、地质条件及地表水、地下水共同作用的结果。金川峡水库位于盆地最低处,是当地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水源地。

请从地形、地质角度分析湿地的成因。(6分)

【试题品析】该题通过呈现永昌盆地内湿地的分布格局,要求学生反推曾经发生的地理过程。题目进行了限制,需要从地形和地质两方面进行作答。限制设问角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难度,另一方面又提示学生从何角度进行作答。通过文字材料可知永昌盆地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可知地表水流动方向,且永昌盆地地势较低,有利于地表水的汇集,同时结合图5发现此处有断层,地下水易出漏,综合分析得出湿地的形成过程(图6)。

3.格局影响过程类试题分析

格局是过程的表征,是地理事物发生、演化的瞬时状态。山东卷中关于格局影响过程类试题多以自然地理为主,通过呈现图文资料要求学生在辨识格局特征的基础上评价地理格局对过程的影响。下面以高考题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例3.图7示意大兴安岭中段东坡自山顶到山麓洪积扇的植被垂直分布,图7中三类草原水分状况不同。据图完成1~2题。

1.图中三类草原的水分条件由好到差依次为

A.草原Ⅱ、草原Ⅰ、草原Ⅲ

B.草原Ⅱ、草原Ⅲ、草原Ⅰ

C.草原Ⅲ、草原Ⅰ、草原Ⅱ

D.草原Ⅲ、草原Ⅱ、草原Ⅰ

2.平台到察尔森出现草原Ⅱ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东南季风 B.局地环流

C.山地坡度 D.土壤肥力

【试题品析】该题给定大兴安岭某段植被垂直分布示意图,要求学生判断不同海拔高度的水分条件,并分析各段水分条件形成的原因。题1要求学生辨别格局特征,山麓地带地势平坦,水分条件最好,即草原Ⅲ水分条件最好。平台以下不仅有草原Ⅲ,还有草原Ⅰ的分布,说明草原Ⅰ水分条件较好,而草原Ⅰ在图中呈两段分布,说明两段中间部分水分条件较差,即草原Ⅱ水分条件差,从而判断正确答案,题1难度较小。题2要求学生分析草原格局形成的原因,大兴安岭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其东坡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基带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而此地却形成了草原,说明此地水分条件整体较差。究其原因在于此地为季风区分界线,夏季湿热气流到此携带的水汽已大大减少,而冬季此地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焚风效应明显,导致在草原Ⅱ处降水较少。从尺度思想来看在小尺度上影响降水的主要原因通常是局地环流和地形,草原Ⅱ地形坡度既不是最大也不是最小,因此可以排除,此题正确答案为局地环流。正是由于格局分布的不同从而产生了局地环流这一因素,造成了不同海拔高度降水量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草原分布情况,即格局影响过程,过程塑造新格局(图8)。

例4.海巴洛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图9),面积为53.4km²。主沟发源于哈巴雪山西侧,汇入金沙江一级支流冲江河,长度为12.8km。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该流域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其中海拔4 200m以上的峰脊区年降水量超过1 100mm。2019年7月28日,峰脊区6小时降雨量达60.4mm,激发了特大规模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

分析海巴洛沟流域主沟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6分)

【试题品析】该题给定海巴洛沟流域位置示意图,要求分析不同地形条件对于泥石流过程形成的影响。从图9中可以看出AB段为河源段,等高线密集,说明该地地势起伏大,从而导致河流流速快。除此之外,此处出现滑坡体说明易发生坍塌。因此,AB段为泥石流提供了动力条件和物质来源。BC段等高线较为稀疏,同时汇入了很多条支流,为物质的积累、汇集提供了条件。CD段等高线较BC段密集,同时河道平直,泥石流通过此处速度加快。该题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在识别各段的格局特征后结合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进行作答(图10)。

三、格局与过程耦合类试题考查特点

1.问题重学术情境,设问简洁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版)》指出,试题情境包括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地理与生产联系的情境以及地理学术情境[7]。从山东卷来看,格局与过程耦合类试题注重情境设置的灵活性,且多与生产联系的情境和学术情境。以2021年试题为例,其中产业转移、绿洲面积变化、城市规划等体现与生活相联系的情境。大兴安岭东段植被垂直分布、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均体现学术情境:前者选自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兴安岭中部地区东坡垂直带谱研究》,后者选自《路基工程》中的《滇西北地区海巴洛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危害性评价》。

题目设问简洁,主观题行为动词多用“分析”“说明”等词,对学生要求较高,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问题构成中问题链环环相扣,例如,2022年第18题,首先要求学生指出古河道形成的内外力作用,其次分析水系的演化过程。主观题多限定回答角度,例如,2021年“翻坝”一题限定从航运角度分析三峡大坝建成后物流扩大的原因;2020年“永昌盆地”一题限定从地质和地形两方面分析湿地成因。如此,一方面能提示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另一方面又限制了学生的作答角度,难度较大。

2.渗透地理学思想方法,落实地理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来源于地理思想。地理思想是从地理学的认识过程中提炼上升的地理观点,是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根本思想方法,为人们观察现实世界、分析地理问题提供了视角或框架[8]。山东卷中格局与过程耦合类试题体现的地理思想不仅有格局与过程耦合思想,还有尺度思想、整体性与差异性思想、过程思想、区位思想等。例如,2022年18题第2问,水系的演化特征需要从大尺度的板块运动分析大分水岭的形成原因,又要缩小尺度分析地堑与地垒的成因;2022年第13、14题海水盐度与洋流运动体现了整体性与差异性思想;2020年第2题要求辨认地理事象先后发生顺序体现了过程思想。区位思想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思想,2020年第11、12题产业转移体现了区位思想。

3.以试题为载体,考查地理学科能力

袁孝亭教授认为地理学科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等;特殊能力包括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地理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能力、地理特征的综合分析能力、地理过程的描述与简单预测能力以及地理因果关系分析与推理能力[9]。山东卷中格局与过程耦合类试题对于地理学科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均有考查。如2021年“大兴安岭垂直带谱分异”一题,学生需先定位大兴安岭位置,即考查地理定位能力,在此基础上分析大兴安岭分布格局特征,得出大兴安岭最大的地理特征——季风分界线,从而分析该特征对当地植被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该格局下焚风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启示

1.创设真实课堂情境,设计问题链

山东卷中格局与过程耦合类试题的问题情境都是真实情境,或经过抽象概括后的真实情境。授课过程中,教师在利用好教材中典型案例的基础上,要适当引入学术情境案例。高考题中的设问角度相较于教师平时所创设的问题角度更新颖、难度较大、切口较小,多以问题链的形式出现。据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小切口提问、注重问题链条创设。如在学习“焚风效应”时,教师可以设置“湿润气流遇到高大山脉如何运动”“气流爬升遇冷会怎样”“气流到达山顶会怎样继续运动”“气流下沉对天气有什么影响”等问题链条,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渗透地理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

地理思想是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对地理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0]。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地理思想进行教学设计。在培养学生格局与过程思维时,可以遵循“空间划分—空间认知—时空变化—空间解释—空间优化”的教学策略[11]。空间划分即尺度思想,尺度是地理学科大概念之一,既包括时间尺度又包括空间尺度。基于尺度思想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宜的尺度看待地理问题,并教给学生尺度推演的方法。空间认知即区划思想,按照“内部相似、外部差异”原则将自然地理环境进行细分是认识自然界的基本方式。基于区划思想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要引导学生描述某地的地理位置并进行位置评价。时空变化即过程思想,基于过程思想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过程发生的动力机制,培养学生反推地理过程和预测地理趋势的能力。空间解释即整体性思想,基于整体性思想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要引导学生分解、组合地理要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空间划分、空间认知、空间变化及空间解释的最终目的是进行空间优化,即从人地协调视角去改造自然,使其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基于人地关系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辩证的思维思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3.进行地理专题学习,培养地理特殊能力

山东卷中格局与过程耦合类试题考查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平均难度较大,且考查比重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同时,该类试题能够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地理事物的预测等地理学科特殊能力。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微专题的形式进行格局与过程耦合类知识的讲解,在地理二轮复习过程中加大对格局与过程耦合类试题的训练,且应侧重自然地理知识的选取和情境的创设。在进行专题学习时,教师应注重夯实学生基础,教授学生掌握格局与过程的地理学习方法;学习格局影响时,教师应教授学生描述地理格局、评价地理格局的方法;学习地理过程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过程背后的动力机制,通过格局与过程耦合思维训练,可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特殊能力,更好地从地理视角认识世界,从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