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分阶布局研学实践,有效提升地理素养*——以广州白云山地理研学为例

时间:2024-05-07

李文翎,温牧玉,何亚琼

(1.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广州 510000;2.广州大学附属艺术学校,广州 510000)

2016年颁布的“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强调要在中小学生中推进研学旅行。2018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第一次明确将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地理实践力”所倡导的素养要求,与“研学旅行”所主张的活动形式不谋而合,使得地理学科对研学旅行的研究与实践尤为重视。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也显示,以“研学旅行”作为关键词检索出的论文中,源自中学地理学科教学三大期刊的发文量占34%[1],在事实上也说明了地理学科是研学旅行研究的主阵地。

当下,虽然研学资源开发的热度与力度空前,但对相同研学资源可满足不同学科视角的多重价值研究的关注却不够。深入挖掘研学资源的多重价值,一方面有利于开展多学科融合的教育[2];另一方面,还可以开展学科的深度学习,实现学习进阶,从而不断提高学科素养。

本文通过深入挖掘白云山研学资源的多重价值,结合目前高中不同阶段的地理实践力素养培养要求,设计梯度化的研学课程,在不断深化学生研学体验的同时,使地理学科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一、课标中对地理实践力的要求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实践能力[3]。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在真实环境下,通过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活动策划、实施等行动能力。

高中地理课标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上,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部分,每部分对地理实践力要求的侧重点不同。

1.必修课程强调观察探究、联系生活

必修课程包括两个模块。“地理1”侧重自然地理,在地理实践力方面要求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具体是通过野外考察、运用视频或图像等方式进行地理实践学习。“地理2”侧重人文地理,要求联系生活,注重社会调查、结合实例或运用资料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形成学科思维习惯和强化地理信息的运用。

2.选择性必修课程强调数据采集、分析应用

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三个模块,“选择性必修1”与“选择性必修2”分别对应“地理1”与“地理2”,是对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深化;“选择性必修3”对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作了专题研究,强调了综合研究的重要性。选择性必修1强调运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模拟实验、野外考察等方法,提高地理认知与解释能力;选择性必修2和选择性必修3则要求通过案例分析、数据采集与实地调查等方式,强化区域认知,提高综合分析与决策能力。

3.选修课程强调灵活多变、个性突出

选修课程目前涉及9个模块,分别展示了地理的新领域、新技术与边缘发展,可以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上也更加灵活多变,适合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如“选修1”天文学基础可开展天文观测等实践活动;“选修2”海洋地理可通过开展海岸研学以进行深入探究学习;“选修3”自然灾害与防治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借助媒体资源或到野外观察灾害修复现场等形式进行学习;“选修6”城乡规划可以通过走访调研的方式探究身边的城乡问题等;而“选修9”地理野外实习模块,则直接要求学生通过野外考察的方式学习地理知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其地理实践力。

由此可见,在三级课程体系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要求从初步的观察、体验逐步提升到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过程,选修课程中更加突出的专题性和深入性,逐层递进地为研学课程的进阶化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二、白云山研学资源的多重价值

研学旅行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过程,没有统一的教学蓝本。但要在“旅行”中体现“地理实践力”,就需要进行地理教学资源的挖掘与开发。

1.在白云山开展地理研学的可行性

白云山位于广州市东北部,是广州市民健身休闲的首选之一,非常适合当地学生组织一日春、秋游活动或开展研学活动。在白云山开展地理研学,可落实“学习身边的地理”的地理教育理念。

作为大城市近郊的山区,除了有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还拥有深厚的社会、历史积淀。因此,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深入挖掘白云山研学资源的多重价值,本文设计了两条内容有别、又能体现地理实践力进阶的研学线路(图1),以深化学生的区域认知,深入理解人地协调的思想及其意义,逐步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2.白云山研学资源与地理课标的契合

地理之所以是与研学旅行关系最紧密的学科,就是因为行走中所经历的山水、所目染的景物、所接触的人事,都可能与地理学习有密切关系。对照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发现在白云山有很多天然教学素材,极有利于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可以在白云山的研学过程中,落实高中地理课标的要求(表1)。

表1 契合高中地理课标的白云山地理实践内容

三、白云山研学实践分阶设计

1.确定研学旅行课程目标

从表1的课标分析中可知,高一学段(必修课程)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要求更多强调的是考察,要求其能够通过观察识别地理现象、利用地理工具收集地理信息;高二学段(选择性必修课程)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要求提高至分析、应用、说明、解释的层次,要求学生能够综合分析某一地理现象,能够针对地理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在地理实践方面偏向参与社会调查,能够发现问题、发表看法。据此,本文制定了两个年级的差异化研学目标(表2)。

表2 不同年级白云山研学旅行的课程目标

续表2

2.确定研学旅行线路

根据白云山场地特点,研学旅行活动的时间设定为一天,出发点在白云山南门,目的地为白云山西门,斜穿整座白云山。根据上述不同年级白云山研学旅行的课程目标,设计了具有不同侧重点的两条研学旅行线路。高一年级偏向自然地理,重视观察、识别、动手能力的培养;高二年级偏向人文地理,重视调查、综合分析与决策判断能力的培养。

(1)高一年级的研学旅行线路设计

高一的研学线路设计为:白云山南门—蒲谷—能仁寺—白云晚望—山顶广场—广州碑林—摩星岭—明珠楼—白云山西门,全程约7.3km(图1)。

研学旅行要达到训练地理实践力的目的,就要落实到具体的学习任务。通过点、线、面的任务设计与思考引导,帮助高一学生在白云山研学旅行中落实地理实践力(表3)。

表3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一年级白云山研学活动任务

(2)高二年级的研学旅行线路设计

高二的研学线路设计为:白云山南门—蒲谷—能仁寺—白云晚望—山顶广场—双溪别墅—山庄旅舍—松涛别院—桃花涧—梅花谷—黄婆洞水库—白云山西门,全程约9.5km(图1)。

虽然前半段线路与高一的线路一致,但内容设计的侧重点不同。具体的研学活动任务设计如表4所示。

表4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二年级白云山研学活动任务

四、基于研学实践的地理素养差异化提升

对于同样的环境,不同的个体可以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和解释。这是事物存在的多维性,也为地理实践力的进阶培养提供了可能。

1.地理专项技能的拓展

在白云山,还可以开展“地图判读”的专项研学活动,如通过定向越野设计,全面训练学生对地形图、地质构造图、遥感图像等地理图像的读图、识图与用图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但推动了教学手段的革新,也逐渐成为学科教学的一部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已然是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的一个模块,因此,以“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作为专项研学活动也将成为可能。初阶阶段,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将在研学中获取的地理数据显示出来,绘制白云山的地理要素分布图;中阶阶段,可以将获取的相关数据与白云山的地方特点结合起来开展空间相关分析;高阶阶段,还可以自主设计研究主题,利用无人机航拍采集数据,培养发现问题与综合分析的能力。此外,也可以设计典型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关注人地关系的初步意识。

2.地理创新思维的塑造

新时代人才应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信息素养、终身学习意识和全球意识。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催生了跨学科课程的兴起[1]。研学旅行不是某一学科的专利,而是一种多因素综合性的认知活动,学生在研学活动中的学习既是多学科知识参与的过程,也是学生主体积极适应多种知识、挑战复杂问题情境的过程,这对促成学生高阶认知思维的发展有积极作用。以白云山研学为例,高一的研学主题是“赏山——饱览自然风物”,高二的研学主题是“谋山——探寻发展之道”,还可以进一步与语文、历史学科融合,创设深层次、多学科融合的研学主题“咏山——沉醉人文诗情”。如从广州碑林入手,借助文史学科深入了解关于广州与白云山相关的历史、诗词歌赋,了解与白云山有渊缘的历史人物,感受历代文人墨客心中的羊城与白云山的怡人景色以及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地理环境与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也可与生物、化学等学科融合,开展土壤化学要素变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相关分析、次生植被群落的演替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相关分析等。跨学科融合充满了不确定性,没有明确的“知识清单”,所以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新知识的创造,因此,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现地理实践力的再进阶。

借助“研学旅行”这个载体,可落实教育的“知行合一”,使教育回归本真,也可扎实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使“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真正得到落实,最终达到全面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目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