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中地理课程思政的策略与实施方式*——以“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为例

时间:2024-05-07

李健敏,张忠启

(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地理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与“绿色发展”“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国家战略,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1],在开展思政教育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学科优势。高中地理课程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中,就像盐溶于汤,无形无声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以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路径[2]。挖掘高中地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探究思政元素的渗透方法,既是落实***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也是对高中地理教学改革做出的创新性尝试。自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学者已经展开了相关研究,如谢思婷等[3]梳理了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和必修2部分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选择案例设计了教学活动;徐晶晶[4]在明确课程思政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高中地理课程实施的基本路径;邓嘉欣等[5]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探究目前地理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三方面提出实施的措施。已有研究表明,学者多是从宏观层面探讨地理课程思政,理论性较强,表达方式较为抽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需要以具体的章节内容为例,详细阐述师生的活动,从微观操作层面做出示范。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如何在深入浅出地讲授相关知识的同时在微观操作层面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对高中地理教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本研究以该节内容为案例,梳理教材中的思政元素,设计详细的教学活动,将基础知识、思政元素和学科核心素养有机结合,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案例和有益借鉴。

一、思政元素的梳理

课程思政本质是润物细无声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无声无息地完善学生的价值观体系,实现育人和育才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目标,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理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本文梳理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这节内容中需要培养的学科核心素养和蕴含的思政元素,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中的思政元素

二、课程思政实施的策略

地理课程思政的实质在于巧妙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如同盐溶于汤,学生通过地理课程之“汤”品出“思政味”。情境是架起地理知识与思政元素之间的桥梁,是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和情感发展的纽带,情境的深入过程便是渗透地理思政教育的过程,运用地理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过程,学科核心素养与地理思政教育综合作用,育才与育人协同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本文从情境、问题、活动三个维度实施地理课程思政,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组织活动、解决问题四步开展教学活动,策略如图1所示。

1.创设蕴含思政、理寓其中的情境

育人与育才相协同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以“情”育人,以“理”育才,创设饱含思政元素、蕴含地理知识的情境成为开展地理课程思政的首要任务。在“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这节内容中,以珠穆朗玛峰为主角创设情境,播放“2020年中国登山队测量珠峰高度”视频。该情境源于现实生活,充分展现了中国登山队员测量珠峰的艰辛以及我国测绘科技取得的优异成绩,学生从中受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等情感熏陶。此外,创设的情境应蕴含地理知识,视频中展现了珠峰如刀刃状的形态和最新测量高度,隐含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设计层次清晰、环环相扣的问题链

情境与问题相伴相生,提出层次清晰、环环相扣的问题是开展地理课程思政的关键步骤。学生原有的认知体系中珠峰的高度是8 844.43米,视频中展现珠峰最新测量高度为8 848.86米,与学生原有的认知发生冲突,学生不由自主提出问题:珠峰为什么“长个”了?学生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学习内力作用。随着情境的深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家乡的马陵山(丘陵)和如刀刃状的珠峰山脊,学生不禁生疑:珠峰为什么如此“尖峭”?结合图文资料,学生尝试用外力作用解决问题,获得成就感。分别分析了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之后,教师提问:珠峰能无限“长个”吗?学生思考后,明白地表形态是外力和内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形成综合思维。提出问题环节看似只是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并没有开展思政教育,实则不然。课程思政的特点之一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知识建构是明线,情感发展是暗线,当情境中的地理信息与学生原有的认知发生冲突,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迫不及待想要知道答案,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寻求问题的答案,在课堂上形成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3.组织方式多样、双边互动的活动

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有序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师生、生生双边互动的良好课堂氛围中进行活动是开展地理课程思政的重要保障。如“火山喷发带来的影响”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存在一定难度,学生常常只考虑不利影响或有利影响,这时候就应该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让学生在与同学的互动中明白,应从正反两方面看待事物,无形之中形成辩证思维。课堂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动眼观察、动耳倾听、动手演示、动脑思考、动身实践,在经验中引发情感共鸣。如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书本和粉笔盒动手演示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过程,然后播放我国喜马拉雅山和华山等雄壮秀美的景观图片并呈现相关诗句,让学生在视觉盛宴中形成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4.解决学生所思、生活所需的问题

在活动中解决问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核心环节,解决学生所思、生活所需的问题是达成地理课程思政效果的检验。解决问题环节的“问题”包括了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和作业布置的问题。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积极主动思考的问题,是为了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和情感发展。布置作业的问题是生活中面临、需要运用知识解决的现实问题,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在学习完本节内容后布置作业,让学生介绍家乡马陵山地质公园的地质构造和丹霞地貌,为其旅游开发献计献策。学生关注家乡的环境,关心家乡的发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家乡的建设献计献策,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示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组织活动和解决问题四个环节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地理思政课堂的生成。为了更清晰地展现思政教育实施的策略,本文将四个环节进行整合,对“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章节内容进行具体的课堂示范[6]。“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这节内容的知识点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本文从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和作业小结三个环节进行课堂教学活动,阐述每个环节的师生活动,详细说明思政元素融入地理课堂的方法,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表2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

续表2

四、总结与启示

情境、问题和活动是高中地理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与思政元素相结合,渗透在新课导入、新课教授和小结作业各个环节中,可共同促进学生知识建构与情感发展。首先,在新课导入环节,以“2020年中国登山队测量珠穆朗玛峰高度”视频作为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也为新课讲授环节做铺垫。视频中展现登山队员测量珠峰时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及我国测绘科技取得的骄傲成绩,学生身临其境,深刻体会工匠精神、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顺承新课导入时的情境,设疑激趣,有利于促进情感参与认知活动。该环节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珠峰为什么会“长个”、珠峰为什么如此“尖峭”等,顺利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内外力作用”的认知活动上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火山喷发的利弊,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并将华山、喜马拉雅山、长江等展示到课堂中,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最后,在小结作业环节,教师通过把“测量珠峰”情境迁移到“分析家乡马陵山”,让学生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解释家乡马陵山的地质构造和丹霞地貌,检查学生地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对马克思主义矛盾论与热爱家乡这两个思政元素有相应渗透,唯一不足的是,本节课对所渗透的思政元素没有评价。目前几乎没有可供一线教师参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建构思政课程评价体系可以作为下一步研究的内容。

教师创设情真意远、理寓其中的情境;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的问题;教师组织方式多样、双边互动的活动,在活动中解决学生所思、生活所需的问题,最终才能达成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立德树人是情感与理性相互交织,育人与育才协同发展的结果。以“情”育人、以“理”育才,使课程内容情境化,可让学生易于发现问题,给学生提供进一步探究的空间。提出问题在课堂生成中意义重大,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促进知识建构;另一方面能够推动情境深化,增强学生的感受。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活动,保证课堂有序进行,为解决问题做好铺垫。问题解决是核心素养达成和思政育成的标志。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组织活动和解决问题四个部分相融相生,共同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和情感发展,达成育人和育才的有机统一,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