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抛锚式教学在高中地理研学课程设计中的应用初探

时间:2024-05-07

赵洪宴,庄永红

摘 要:新课程标准强调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并倡导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学习者置身真实情境中进行实践探索,抛锚式教学模式正是开展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有效教学方式。本文立足真实研学环境与问题情境,尝试采用抛锚式教学模式,提出研学旅行的一般设计程序,并从创设情境与问题、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不断地抛锚、解锚,从而解决地理问题。这一过程将学生真正置于主体地位,渐进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掌握学习技巧,培养地理实践力,有效提升地理研学旅行教学质量。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模式;研学旅行;高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2)01-0062-05

抛锚式教学模式最大的特征是基于真实问题的教学,在高中研学旅行的教学设计中运用这一模式有诸多优势。它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探究分析获取问题的答案,而不只是简单经验的获得。因此,研学旅行成为提升学生个人素养和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构建和发展起来的教学模式[1]。自1929 年该模式的教学思想首次出现(whitehead 1929)到目前为止,基于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开发过最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在约翰·布朗斯福(John.Bransford )领导下研发的温特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开发的抛锚式教学模式[2]。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并将与课程内容相契合的知识主题嵌入到情境中,通过学生间的相互探讨、合作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层层解“锚”,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3]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是将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对学生提供帮助,促进其获得问题的解决方式以完成教学目标。[4]

建构主义学者对抛锚式教学的理解是在创设真实的环境或者问题情境下,刺激学习者对知识进行建构和完善,这类真实的事件或者环境就形象地被描述为“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旦“锚”被固定,那么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也就被固定。[1]学生围绕教师给出的锚,积极建构知识,探索答案,教师不会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教师提供的帮助下一起探寻问题的最终解决办法。让学生亲身体验通过探究分析获取问题答案的过程,而不只是简单的经验获取。

二、抛锚式教学模式契合研学教学

1.抛锚式教学与高中地理研学的关联

研学旅行是中小学生必须开展的一门校外实践活动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和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有效途径。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要“结合域情、校情、生情,有针对性地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5]2017年8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纲要》规定小学、初中应执行的课程时长,高中应完成课程主要的学分[6]。研学旅行越来越成为各学科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将理论知识加以运用的重要途径。

抛锚式教学模式具有问题情境的真实性、知识获得的迁移性、探究分析的自主性、问题解决的合作性和总结评价的客观性等特点。地理研学旅行是一种具有研究性的活动,在整个活动中体现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特点,与地理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的理念相契合。在高中地理研学旅行中运用抛锚式教学能使教学目标更加突显,教学流程更能切合主题,学生研学活动中“研”和“学”的结合更有深度,活动结束后的教学评价也拥有更明确的标准。

2.研学旅行中运用抛锚式教学的设计程序

学者朱洪秋根据泰勒的课程论原理,将研学旅行课程创设了“三阶段四环节”的实施模型。三阶段是指:课前阶段、课中阶段和课后阶段;四环节分别为:确定目标→选择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7]抛锚式教学模式在研学旅行中的应用应以问题教学为核心,围绕问题开展教学活动,一般遵循的思路是创设情境→明确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总结评价[1]。运用抛锚式教学模式设计研学旅行一般程序如图1所示。

第一步,设计“锚”。就是真实的情境创设,并以此为基础,刺激学生产生相应的學习需要,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研学旅行的课前阶段要做好相应的准备,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之后通过实地了解,确定教学主题,编制研学手册和其他相关课程设计,并及时告知学生做好相应准备:研学资源了解、主题选择与课堂知识的结合点等。

第二步,选择“锚”,并抛“锚”。制定教学活动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主题确定后,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制定学生的研学任务和问题并将其编入研学手册中,告知研学问题,为研学活动的开展做好知识储备[8]。

第三步,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自身所储备的知识建构对问题的认识,收集信息并加以分类整理,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将有效信息结合起来,实现对知识体系的重新建构;研学旅行活动开展过程中,及时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解决在真实情境中设置的研学活动问题,获取答案。探究性地解决问题,注重“研学”。

第四步,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要预留出学生交流学习的时间,学生面对问题和真实情境,难免有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问,需要和小组成员之间通过相互探讨的方式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不同观点和思维方式的“碰撞”促使问题有效解决和知识迁移,以达成教学目标,提升交流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步,总结评价。研学旅行最后的重要一环则是活动结束后的总结和评价。总结和评价是对学生研学成绩的评定和活动存在的问题与获得经验的总结。包含学生自我评价、合作小组成员之间的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正确而客观的评价,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改进和提升,对知识迁移的有效性也有诸多的益处。为保证评价的客观性,评价应从研学活动行课前、行课中和行课后每一个阶段中的学生表现进行体现,同时评价主体也应多元化。

三、地理研学活动案例设计

抛锚式教学模式下的地理研學活动设计案例(表1)。

四、抛锚式教学模式应用的反思

笔者发现,抛锚式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教学设计具有以下优点。

在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中运用抛锚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活动本身的价值。基于真实情境的抛锚式教学模式,从课程活动开始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前抛锚让学生对课程活动做足准备,为高质量、高效率完成研学旅行活动奠定基础。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中运用抛锚式教学模式,不仅仅使学生获得知识,同时还能促成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对于学生领导力的锻炼、合作交流能力的提升和学习的主动性的培养均有一定的益处。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中运用抛锚式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在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上具有显著的成效。

抛锚式教学模式在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中的运用,丰富了课程改革的内容,也为地理学科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借鉴和可能。

笔者也发现,该模式的关键在于“锚”的设计和情境设置。“锚”的设计是整个教学模式中重要的一环,且设计的过程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若太难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难以代入情境之中;太简单则不能体现应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层次。

在未来的教学和研究中,不断挖掘地理课本中能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内容;设置研学旅行的真实情境;真实研究基于学情的问题;真正找到并设计好“锚”,才能为“抛锚”和“解锚”,再“抛锚”和再“解锚”打下基础,为高中地理研学旅行的教学设计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朱勇勇.浅谈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实施[J].亚太教育,2016(25):290-291.

[2] 高文,王海燕.抛锚式教学模式(一)[J].外国教育资料,1998(3):68-71.

[3] 胡时萍.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求知导刊,2019(41):70-71.

[4] 夏春秋.结合美国教学案例解析抛锚式教学[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22-124.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 (2016-12-19)[2021-07-09].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 gzdt/s5987/201612/t20161219_292360.html.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1-06-21)[2017-10-17].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

[7] 朱洪秋 .“三阶段四环节”研学旅行课程模型[J].中国德育,2017(12):16-20.

[8] 高源,杨婷婷,刁鹏博.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思考[J].地理教育,2020(10):57-6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