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等高线地形图”活动探究(中图版)

时间:2024-05-07

李琳

摘 要:等高线地形图对学生的空间能力要求较高,本文从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学习、地形判读和综合应用三个方面开展递进式活动,以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为起点,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自制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体会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并以凉山州昭觉县为例,基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认识,从产业扶贫、易地扶贫、生态保护三个角度提出脱贫建议,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形成和谐的人地观。

关键词:等高线地形图;递进式活动;学生认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2)02-0026-04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建议教学的开展要以学生的基础和需求为出发点,在地理情境中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因此,在问题设计时,应更多地考虑与社会实际、国计民生的关联。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教师在设计学习活动时,可以不断增加变量(要素),通过从简单到复杂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融入问题情境中,逐步掌握必备的技能。[1]以“情境”营造学习场域,问题为“链”,牵引课堂,形成教学线索。[2]

一、活动目标

等高线地形图是地貌形态的表达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为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等提出相关建议的综合能力。通过判读等高线地形图,获取区域特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为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提出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而且能形成学习内驱力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本课设定如下教学活动目标:①自制土豆“山”,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在地理实践中复习巩固原理;②对照软件复原的立体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认识地形,归纳等高线特征;③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各个特殊地形;④基于图文材料,为地区的经济建设、生态保护等提出建议,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二、活动设计

在学生认知结构和能力现状的基础上,分步突破重难点,设计活动,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逐步提升。

从知识结构方面看,学生在本单元已经学习了地貌形态及其成因,并已在初中学习了五种陆地基本地形,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重要的知识基础。因此,在教学时可以从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入手,在复习巩固中,完善概念学习,归纳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内容安排上,从“学习原理—判读地形—综合应用”三个层面展开。

从能力要求方面看,本课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教学时,需要借助多种媒介、设计层层递进的若干活动,在问题情境中逐步推进教学,实现“立体—平面—立体”的思维转换,借鉴宋代青原行思大禅师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做为教学主线。

活动一  看山是山

教学内容:等高线地形图的一般特征。

活动设计:①教师课前推送微視频,学生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②学生自制土豆“山”,绘制其等高线地形图,并在“讨论区”发送作业;③课堂展示学生作品,在教师点评和生生互评中,归纳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课堂片段】

问题:说出这幅作品(图1)好在哪里?读出图中A、B、C、D四个点的海拔。

通过学生的点评,师生一起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完成任务单(图2)。

在点评过程中,发现一部分学生在制作的模型中,已经出现了与新授课中相似的等高线地形图,可借此与学生一起对照实物和等高线地形图,初步认识地形。

问题:请观察这座土豆“山”,对照它的等高线地形图,描述图中标识A、B、C的位置、地形特征及其等高线特征(图3)。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体会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原理,归纳总结其一般特征,经历了从立体到平面的学习过程。再从互相点评中,通过对照多幅等高线地形图与实物,加深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基本特征的理解。意外生成的是在部分学生的作品中,出现了山地等特殊地形,顺利地为下一活动的学习做好铺垫。“做中学”的方式,可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二 看山不是山

教学内容:特殊地形的等高线判读

活动设计:①以手为型,模拟山地地形,认识几种特殊地形。②根据任务单,两人合作,归纳几个特殊地形的等高线特征。③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地形。

【课堂片段】

由于空间能力不足,在活动中,学生对山脊、山谷、盆地的判读出现了一些困难。

问题:在下列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各点的地形。可参照软件复原的这张等高线地形图的3D模型(图4)。

设计意图:在学习特殊地形的等高线特征时,一是上一活动中借助土豆“山”,已经认识了陡崖、山谷、山脊等,二是在本环节活动中,借助“拳头”山,再系统地认识了几个特殊地形。在这两个活动中基于观察、小组合作从而归纳等高线的特征,提升了总结归纳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的空间思维由直观的立体形态向更复杂抽象的等高线地形图转换。但是当学生在判读过程中出现困难时,教师利用复原的模型加以辅助,帮助学生再从“平面—立体”,实现空间思维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活动三 看山还是山

教学内容: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活动设计:结合图文资料(图4),为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脱贫提出合理建议。

【课堂片段】

教师: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 27°45′N~28°21′N, 102°22′E~103°19′E之间,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带。那里的居民几乎每天的主食就是土豆,不少贫困户居住在低矮破旧的石板房、茅草房,处于低水平的温饱状态。

昭觉县多年平均气温为10.9℃,以山地为主,约占总面积的89%左右,平均海拔2 170米,蜿蜒崎岖的山路长期阻碍着这里与外界的联系。至2010年底,昭觉县有林业用地139 196公顷,占总面积的51.6%。

2020年是中国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请根据图文材料(图4),为昭觉县的脱贫提出合理建议。

措施一:产业扶贫

材料一:由于地势高峻、气候寒冷、土地贫瘠,昭觉县的耕地主要用来种植荞麦、土豆等高山作物,产量偏低,土豆亩产仅有2 500 斤。

花椒在年平均气温8℃~16℃均可以栽种,喜光,年日照时数1 800小时~2 000小时以上。适宜在海拔1 500米~2 600米的山地种植,背风向阳。

昭觉县金曲地莫村选择花椒产业作为农业特色产业,大力推广种植,2015 年至2018 年,在金曲地莫村大约栽种成活了9 万多株花椒苗。[3]

问题:请分析昭觉县推广花椒产业的合理性及不利因素。

材料二:凉山州昭觉县的阿土列尔村,因为通往山下的路只有一道藤梯,得名“悬崖村”。2020年5月村民们爬着用钢架搭起来的新“天梯”告别了村子,搬迁到县城集中安置点。“土豆是我们这里的特产,游客爬天梯爬累了,就买我炸的土豆吃,每天能收入200 元左右。”一位村民大姐热情地向记者介绍她的生意。

问题:请在图上判断该村的位置,并为当地土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材料三:基础设施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①交通不便严重制约了昭觉县经济的发展,现准备在甲、乙两村之间修建公路。②准备建设一座度假疗养院,但需要从附近的河流引水。③本区河流众多,水量丰富,地势落差大,因此,专家认为发展水电可以成为另一个经济增长点。一是直接输出电能,发展经济;二是拦蓄起河水形成的大水库,可以防洪蓄水、灌溉农田、水产养殖等;三是水坝(水库)也可以作为一个新的旅游景点。

问题:①以下两条备选线路中,哪一条更合适?为什么?②图中的两条引水渠a和b中,哪一条更合适?为什么?③请在图上用[ ] 表示水坝的位置,并阐述选址的理由。但是,水坝建成以后,又可能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措施二:易地扶贫

材料:易地搬迁有助于搬迁地居民在地理环境更适宜的地区生活,改善经济状况,更有利于解决贫困的难题。

问题: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地点,哪里更适合作为迁入地集中当地居民在此生活,实现更好的就业,并分析原因。

措施三:生态保护

材料:易地扶贫也能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效果。以金曲地莫村为例,全村有三个村民小组,总人口有216 户869人,其中易地搬迁人口有66 户265 人,实施国家退耕还林24公顷。[3]

问题:分析过度开发耕地资源,发展种植业,会给当地带来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教师活动小结:2020年11月1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通知,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等7个国家级贫困县已达到退出有关指标,批准退出贫困县。

设计意图:在原理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综合应用。学生需要基于图文材料,分析区域特征,综合思考各地理要素,为昭觉县的脱贫发展提出合理建议。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摆脱贫困,成了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山区地形复杂,地势落差大,上海的学生很难体会到山区的贫困生活,通过活动,也提升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活动四 课后延伸

活动设计:在学校的特色研学活动“巢湖地质实习”中,学生可以应用这一节课学习的等高线原理,利用无人机技术,完成野外的等高线绘制作业。可參考上一届学生的课题“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支持下的凤凰山采石场等高线地形图制作”(图5)。

设计意图:从课堂延伸到课后,再结合国产无人机的使用,既让学生体会到祖国科技的强大,还为他们后续积极参加地质实习活动,提升地理实践力,埋下进一步学习的种子。

三、活动反思

这节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展教学,以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递进式活动,串联起整个课堂。分步突破教学难点,以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方式推动课堂,每一个活动的开展都是以上一活动学习为基础,学生能够在课堂中不断巩固再提升,将已有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通过新旧知识相互作用而实现意义建构。通过师生评价、生生互评,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方面,学生从课前动手实践,锻炼地理实践力。在课堂上,通过图文材料分析区位条件,提升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在脱贫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形成和谐的人地观。

在以后的地理教学中,要更加重视在生活中、新闻中不断发现问题,积累资料,设计出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分析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蔡明忠. 设计递进探究活动 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以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为例[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2020(4):53.

[2] 吴春燕,李梅.“情境——问题式”教学设计的策略[J].地理教育,2020(8):45-47.

[3] 沙川淇,陈强,潘选明,等. 易地搬迁对凉山彝区贫困户生计模式的影响——基于昭觉县金曲地莫村的调查[J]. 攀枝花学院学报,2020(5):1-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