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江苏新高考背景下地理试卷中的“新”题型及备考策略

时间:2024-05-07

孙超

摘 要:江苏省于2021年开始实施新高考方案,目前首批学子已经顺利完成高考。与之前的旧方案相比,新方案在考查理念、试卷结构和试题风格等方面均有所变化。本文对备考过程中的几种“新”题型进行整理,总结其呈现形式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新一届的高三备考提供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新高考;江苏省;“新”题型;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2)02-0036-06

江苏省新旧高考方案在诸多方面存在不同,如旧方案中地理属于选修科目考试,而新方案中则改为选择性考试;旧方案中满分为120分,按成绩分布分为A+、A、B+、B、C、D六个等级,而新方案则由等级制改为计分制。实际上,除了名称、考试内容和要求等不同外,新方案在试题风格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为此笔者对新高考背景下地理试卷中出现的几种“新”题型进行了整理,如表1所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讲的“新”题型,有的是全新的,有的则是与旧方案相比变化较大的。

[序号 “新”题型 序号 “新”题型 ① 谁说“无图不成题” ⑥ 谁说教材没啥用 ② 看似与地理不相干 ⑦ 字少事大 ③ 惯性思维在作怪 ⑧ 题目变得“文绉绉” ④ 图文材料信息量大且学术氛围浓 ⑨ 支不符干 ⑤ 地理常识惹的祸 ][表1 新高考背景下的几种“新”题型]

以下是对表1中几种“新”题型的展开介绍。

“新”题型①——谁说“无图不成题”

【试题特点】新高考备考过程中,该类试题在地理试卷中频频出现,打破了“无图不成题”的惯性认知。该类题型重在“理”字,突出对学生阅读背景材料、领悟命题立意、活学活用、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例1.(2021届南通市、镇江市、泰州市、徐州市、宿迁市、淮安市高三第二学期期初考试第16~18题)近年来,南通某区县大力建设“地平整、田成方、路相通、林成网、沟相连、渠通畅”的标准化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并积极实施土地流转。2018年,该区县的老王夫妇将自家2亩多土地转包给种植大户,每亩每年租金800元,仅留了房前屋后的不到半亩土地自己耕种。老两口到种植大户的农场干活拿工资,由农民变成了“农业工人”。 据此完成16~18题。

16.老王留下的少量土地主要种植

A.水稻和小麦          B.甜菜和花生

C.棉花与蚕豆          D.蔬菜和瓜果

17.老王夫妇愿意流转土地的主要原因是流转前

A.种地收入较低        B.生产技术落后

C.耕作劳力不足        D.抗灾能力薄弱

18.该区县大力建设标准化农田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土地肥力         B.治理土壤污染

C.减少土壤侵蚀         D.提升土地效益

本题组主要考查学生阅读背景材料以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第16题为例,突破口是材料中的“老王夫妇仅留了房前屋后的不到半亩土地自己耕种”,由于地块面积较小,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或棉花的产量少,收益较低,故A、C错误,为改善生活可能会种植一些蔬菜或瓜果,故D正确。结合材料中的“南通某区县”,可排除B项,因为甜菜主要为中温带作物。

【备考建议】实际上,该类题型还可进一步细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无图也不考图,另一种则是虽无图却考图。对于前者,学生只需从所给的文字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即可。而对于后者,虽然题目中没有给出图表,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尽可能还原材料所反映的图。

“新”题型②——看似与地理不相干

【试题特点】“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是该类试题设计的基本模式。通过文字或图像等创设一个具体的、带有一定现实性的情境,将问题置于陌生情境,学生需要从已有知识出发,调动多方面经验去分析和探索。由于该类试题命题角度灵活、情境新颖、立意深刻、迷惑性强,致使在部分学生看来貌似与地理无关。

例2.(2021届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一模考试第24题)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位于闽西南、粤东北,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形式。土楼坐北朝南,由土、沙石、竹木建造。楼内可堆积粮食、饲养牲畜,还有水井提供水源,大门一关就像坚强的大堡垒,可以抵御野兽或盗贼攻击,亦有防火抗震防风以及现代空调的效果,冬暖夏凉、湿度宜人。

材料二:图1为某地土楼所在区域等高线示意图,图2为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在上图中某地写生的作品及土楼建筑结构示意图。研究土楼建筑史发现其外形由方形逐渐演变为圆形,推测其原因。(2分)

对于“土楼外形由方形逐渐演变为圆形”,表面看起来是个建筑学问题,但实际却涉及地域文化等地理问题。圆形比方形使用的建筑材料要少,因此土楼外形由方形逐渐演变为圆形可以节约建筑材料,降低建筑成本;再根据材料“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位于闽西南、粤东北,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形式”可知,土楼具有防御功能,而圆形建筑可以减少防御盲区,提高安全性。

【备考建议】该类题型之所以备受新高考的青睐,主要是地理学科的性质使然。首先,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地理作为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研究领域在不断扩展,不仅有学科内部的融合发展,还有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融合。如高中地理課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其中必修课程包括2个模块,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3个模块,而选修课程则包括旅游地理、政治地理和地理野外实习等9个模块,涉及领域相当广泛。

其次,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而“地球表层”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庞杂的概念,包括各种自然与人文事象,有些看似缺乏“地理味”的事象实质上与地理密切相关,也都能入题。因此,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是先根据材料信息确定考点,然后根据考点建立知识联系,调动所学知识来解决题目中的新问题。

“新”题型③——惯性思维在作怪

【试题特点】人都有一定的思维定式,容易受惯性思维的影响。不少学生在解答该类试题时,时常会误入圈套,掉进陷阱。

例3.(2021年新高考江苏省第二次适应性考试第21~23题)某县城依河而建,北部为山地丘陵,中、南部地形相对平缓。图3为“2017年某县土地利用现状图”。据此完成21~23题。

21.当洪水暴发时,流水对河流岸线冲刷最严重的地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2.与M地相比,老城区选址考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河流        B.地形        C.风向        D.植被

23.当城市跨河发展时,N地适宜优先布局的是

A.工业区    B.文教区    C.商业区    D.居住区

以第23题为例,部分学生受惯性思维影响,凭第一感觉就直接将A项排除,而A项恰恰是正确答案。部分学生排除A项的依据是根据图中右上角的风频图,判断该地常年盛行西北风和东南风,而N地就位于东南风的上风向,如果在该地布局工业区,势必会对城区造成污染。这样的想法的确有一定道理,但思维不够发散,因为并非所有的工业都会造成大气污染,有一些用地规模小、对环境几乎无污染的工业甚至可以有组织地布局在城区。实际上,在N地布局工业区具有不少优势,如位于河流下游、远离主城区、水资源丰富、处于西北风的下风向,地势平缓面积大适宜建设工业区等。

【备考建议】综上所述,对于“惯性思维在作怪”这类试题的解答,教师要关注学生分析问题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以及注重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新”题型④——图文材料信息量大且学术氛围浓

【试题特点】该类题型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图文材料复杂,学生想要完全理解其背后的地理知识难度较大且需要投入大量时间。

例4.(2020—2021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二模考试第21~22题)土地城镇化是指某一区域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由农村形态向城镇形态转化的过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建成区面积日益扩大,土地城镇化水平提高。图4为中国土地城镇化多尺度影响机制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21. 与2005年相比,2016年

A. 农业资源对建成区具有正向影响

B. 要素投入对市级层面影响减弱

C. 公共服务对市级层面的影响程度增强

D. 生态资源是省级层面主要的影响因素

22. 中国城市土地城镇化的关键动力是

①资源禀赋 ②政府政策 ③地理位置 ④经济发展水平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该题主要考查土地城镇化的影响因素。以第21题为例,难度并不大,结合图文材料可知,与2005年相比,2016年农业资源对建成区的影响是负向的,A错误。从图中可看出要素投入对市级层面的影响减弱,B正确。公共服务对市级层面的影响逐渐减弱,C错误。省级层面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经济水平,D错误。故选B。该题的图文材料也具有信息量大且学术氛围浓的特点,学生若是先将图文材料研究透彻再来审题干和选项的话,会极大降低做题速度。

【备考建议】该类题型在新高考中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原因可能和命题教师的学术素养有关,高考试题的命制者多是大学教师,大学的知识体系和中学有很大不同,使用的术语、概念也有所区别。大学教师平时所阅读的是学术期刊,撰写论文使用的是高度概括化的术语,这种长期积累的学术素养和学术视野在命题时必然有所体现。因此,对于该类题型的解答,不宜在图文材料上花过多时间,只要做到快速浏览后有一个大致了解即可,随后迅速阅读题干和选项,再回到图文材料中挖掘有用信息,排除干扰信息,这样既可以加快答题速度,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正确率。

“新”题型⑤——地理常识惹的祸

【试题特点】备考过程中该类试题的出现,再次暴露了学生地理学习的一个突出问题——地理常识缺乏。

例5.(2020—2021学年南通、扬州、泰州、淮安、徐州、宿迁、连云港高三年级二模试卷第11~13题)根据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求,江苏省推动全省钢铁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空间布局优化、安全环保提升和智能化改造。环太湖、沿江、沿运河等区域的落后冶炼产能退出和搬迁,在沿海地区布局精品钢基地。图5为“江苏省沿海三大钢铁基地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1~13题。

11.沿海地區承接钢铁工业的优势条件是

A.水源更丰富           B.能源更充足

C.运输更便捷           D.市场更广阔

12.精品钢基地钢铁配套企业中,有利于变废为宝、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是

A.水泥厂     B.风电厂     C.轧钢厂     D.机械厂

13.钢铁企业向沿海转移,主要是为了

A.扩大钢铁总体产能         B.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C.缩小区域经济差距         D.安置农村剩余勞力

该题组主要考查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变化。以第12题为例,多数学生能够很快地从题干中锁定关键信息“变废为宝”,但具体选择哪个选项却犯了难,因为学生根本不清楚这四类工业部门尤其是水泥厂和轧钢厂的生产工艺流程。对于该题的思考过程应该是:钢铁厂的废渣(包括矿渣、钢渣等)可代替石灰石、铁粉作为生产水泥的配料组分,生产普通水泥,因此有利于钢铁厂废渣变废为宝,提高资源利用率,A正确。风电厂能为钢铁厂提供清洁能源,但不是变废为宝,B错误。轧钢厂的产品就是钢铁工业的产品,不是变废为宝,C错误。机械厂使用钢铁工业的产品,而不是废弃物,D错误。故选A。

【备考建议】学生缺乏地理常识的原因有很多,如有的地区初中学段地理并非中考科目,只是会考科目,并且是开卷考试形式,这就导致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更是应付了事。再有就是学生学业压力大,平时很少有时间能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及时大量地获取信息,而地理知识又是无时无处不在,久而久之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变窄。综上所述,为帮助学生补齐“地理常识”这块短板,教师可建议学生平时多看一些与地理有关的杂志,如《中国国家地理》等,或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用地理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相关事象,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做到多观察和多思考。此外,还应提醒学生日常学习中要养成多整理、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变成一位地理达人。

“新”题型⑥——谁说教材没啥用

【试题特点】备考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重教辅而轻教材,主要原因是有些学生认为教材内容相对偏基础,没有课外资料整理得那么精细。实际上,教材才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进行系统学习的主要材料,尤其是在新高考不再制定考纲的背景下,细致地研究课标和教材更利于师生把控考试,因为课标承载着高考命题的基本依据,而教材又是课标的主要载体,是对课标的再创造、再组织。简而言之,即课标规定的在高中阶段学生要学的内容就体现在教材里。

例6.(2020—2021学年高三年级盐城二模试卷第25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生态、社会、系统等工程技术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和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人类聚居地。2016年5月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要致力于建设生态型城市群。

材料二:生态城市评价体系及权重图(图6)。

材料三: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生态化水平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图(图7)。简述生态城市评价体系要素的相互关系。(4分)

本题以生态城市为载体,考查生态城市评价体系要素之间的关系,重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中给出的“生态城市评价体系及权重图”,可知生态城市评价体系要素包括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文明进步。调动必修二教材第六章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的必备知识(教材中的表述是“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通过迁移运用可知:经济发展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条件;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社会文明进步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

【备考建议】结合以上分析,高考改革后的地理试题较少直接考查教材内容而多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对题目进行深化,对学生的考核要求提高[1]。因此,突破该类题型的关键就是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材中的主干就是高考考查的核心,熟悉教材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尽管新高考改革以能力立意,但是应清楚基础知识是解决问题的根源,无论是一轮复习还是二轮复习,回归教材都是始终要坚持的原则。

“新”题型⑦——字少事大

【试题特点】关于新闻报道,常有“内容越少,事情越大”的说法,实际上这种“字少事大”的情况也会出现在地理试卷中。该类试题最大的特点是命题人会将诸多信息隐藏在有限的图文材料中,学生需要一一挖掘才能进行解答,因此该类试题难度往往较大。

例7.(无锡市普通高中2020年秋季学期高三期中调研考试卷第5~6题)图8中的斜线示意晨昏线,甲地经度为40°,此时美国纽约(西五区)区时为22时40分。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5.图中甲地

A.位于北半球,地方时为0时40分

B.位于北半球,地方时为6时40分

C.位于南半球,地方时为6时20分

D.位于南半球,地方时为1时00分

6.当日下列城市白昼最长的是

A.悉尼       B.广州       C.新加坡       D.莫斯科

本题主要考查光照图的判读,对晨昏线的正确判读是突破光照图的关键。由于图文材料内容不多,给出的光照图是一幅局部矩形投影图,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信息挖掘能力要求较高。以第5题为例,根据材料信息“美国纽约(西五区)区时为22时40分,甲地经度为40°”,不论甲地是东经或西经,75°W都在甲地所在经线的西侧,而此时75°W为22时40分,处于夜半球,因此图中晨昏线的西侧为夜半球,东侧为昼半球,所以图中的斜线是晨线。进一步思考,若甲地经度为40°W,计算可得其地方时为1:00,若甲地经度为40°E,计算可得其地方时为6:20,答案锁定C和D。对于南半球而言,此时昼短夜长,日出地方时应该在6点之后,故选C。

【备考建议】新高考地理试卷中信息的呈现特点往往是:提供教材之外的信息;多以图表的形式提供信息;信息的情境化;提供信息的不完整性;提供组合信息;逐步给出信息等。对于该类题型而言,地理信息的呈现特点是将诸多信息隐藏在图表中,因此答题时一定要做到穷尽材料信息。阅读图文材料时,要注意结合问题勾画关键词,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来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坚信题目所给的任何一句话都不是废话,一定与解题有关。

“新”题型⑧——题目变得“文绉绉”

【试题特点】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姜钢在其发表的文章《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中也特别指出“在高考命题中,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对于立德树人的独特功能,各学科在试题中都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体现”。

例8.(2020—2021学年高三年级南通、扬州、泰州、淮安、徐州、宿迁、连云港二模试卷第19~20题)地名作为一种既可悟又可视的文化景观,是区域文化在地表的凝结与保留,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息息相关。滇池地处云贵高原,环滇池地区地貌形态复杂。该地乡村聚落地名中“涉水”地名有一千多个,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涉水”地名可分为自然水体地名(包括河流地名和湖滨地名)、人文水体地名两大类。图9为“滇池流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以下小题。

19.“涉水”地名与其分布的地貌区对应正确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0.下列四地中“涉水”地名最多的是

A.嘴、滩——山地喀斯特地貌区

B.溪、涧——山区河谷地带

C.渔、海——山前冲洪积扇

D.洞、源——三角洲及湖漫滩区

地名命名的含义往往都在传统文化的宏观控制之下,脱离不开传统文化的范畴。地名是浓缩的历史,是缩写的文化,中国地名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可谓藕断丝连密不可分。以第19题为例,嘴、滩应为三角洲及湖漫滩区,A错误,溪、涧位于山区河谷地带,B正确。渔、海多为湖滨区,C错误。洞、源多分布在山地喀斯特地貌区,D错误。

【备考建议】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特色鲜明。以传统民居、山水画、茶文化、各种民俗、各种古代文学作品、民族音乐、建筑雕塑、书法等传统文化都可作为高考地理试题的切入点。需强调的是,不管涉及何种传统文化,材料有多新,目的都是为了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内涵,探究其中隐藏的地理奥秘。通过试题帮助学生对悠久的中华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树立文化自信,增强爱国主义自豪感。因此,该类试题的落脚点一定是所学的地理知识,莫为“新材料”遮住眼。

“新”题型⑨——支不符干

【试题特点】该类试题在新高考中的出现频率也较高且迷惑度较大,因为其选项本身往往是正确的,只是因为不符合题干的要求而不能成为正确答案。

例9.(2020—2021学年常州大市高三年级期初考试第3~4题)图10示意渭河两岸物质组成差异情况,图11示意不同年份渭河下游地区某监测点与渭河中心线最近距离的变化态势,监测点位于现在渭河南岸某固定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与渭河中心线最近距离的变化]

3. 造成渭河南岸物质颗粒平均粒径大于北岸的根本原因可能是渭河以南

A. 降水量更大   ;                B. 地势起伏更大

C. 支流流速更快               D. 植被覆盖率更低

4. 公元700—2010年,渭河北岸地区侵蚀、淤积的总体变化特征是

A. 持续淤积,偶有侵蚀            B. 先侵蚀,后淤积

C. 持续侵蚀,偶有淤积            D. 先淤积,后侵蚀

关于第3题,学生的答案主要集中在B和C。对于C,流速确实会影响河流的搬运能力,进而影响颗粒物的粒径,因此C本身是正确的。但题干问的是根本原因,故C与题意不符而不能选择。进一步推理,地势起伏会影响河流流速,渭河南岸位于秦岭北部,地势崎岖、起伏大、河流湍急、搬运能力强,而渭河北岸位于黄土高原,地势平缓、流速慢、河流搬运能力弱。因此,造成渭河南岸物质颗粒平均粒径大于北岸的根本原因应该是地形导致,故B正确。

【备考建议】综上分析,解答该类题型的关键应该是认真审题。做题过程中,首先要认真阅读试题给出的相关材料,然后结合问题判断试题中哪些内容是解题所需的,哪些内容是关键的,哪些内容又是干扰信息诱使自己犯错误的。审题过程中,最好还要将上述要点用笔圈注出来,以提醒自己加以注意。▲

参考文献:

[1] 陈兰玉,蒋良群,舒成强,等.新高考地理命题特点及备考策略——以2010—2019年四川高考地理材料题为例[J].地理教育,2020(6):9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