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廖润霞
课程思政是指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在各类课程教学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旨在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构建课程的育人环境,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在新课改实施背景下,教师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秉持思政理念,主动渗透思政教育,将地理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与思政教育相互渗透,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激活课堂思政活动。***总书记在2020年第17期《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育部也强调要发挥各类课程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应以思政元素的挖掘应用为切入点,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关键。因此,在地理课程思政教育中,教师能否发挥主导作用至关重要。如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有关“何时蓝天常在”的探究问题,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发挥主导作用,使课堂探究活动真正“活”起来,可将空气污染防治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向学生渗透“生态文明”的思政理念;指导学生对比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采取的措施及时间选择,深刻认识我国在持续提升技术水平、加强环保制度建设及落实等方面体现的大国应有的责任担当;教师还可让学生积极主动加入“蓝天”行动计划,为建设美丽家园努力奋斗。将“生态文明”思政元素融入地理课堂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德育观念,还培育了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发掘学科隐性思政资源。地理学科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社会生活中的地理。在地理教学中,若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就能发现地理学科内容中蕴含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从而找到思政元素与地理学科知识的契合点,使思政教育达成“融盐入水、有味无痕”的育人效果。如在“水循环”一节中,可启发学生认识地球上的水资源有限且水环境的自净能力有限,若人类用水过度或者水资源遭受污染,则会导致水资源短缺;还应向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思政元素,如果人与水、人类与自然不能和谐共生,人类将付出沉痛代价;同时,教师还可将2020年夏季长江中下游沿岸的洪涝灾害与水循环相联系,向学生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此外,也可以启发学生用综合思维分析地理问题及热点事件,如一味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忽视经济发展质量,就会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进而制约发展速度。因此,在地理课堂中,融入“和谐”的思政元素,既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优化,又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
把握地理学科定位,尊重课程思政建设规律。在地理教学中秉承课程思政理念,要求以“课程”自身定位为基础,只有准确把握学科定位,尊重课程建设规律,课程思政才能顺利高效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应坚守学科定位,而不是改变学科的地位,在地理课堂中要因地、因时制宜地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切忌生搬硬套。如开展探究活动“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时,指导学生围绕该区域的气候、地貌特征及其在基建工程方面的优势展开讨论,让学生展示讨论成果;教师应向学生传递“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伟大精神,这体现了新时代“中国梦”的思政理念,将“中国梦”与地理教学有机融合,既加深了学生的爱国之情,也让学生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地理学科教学落实“课程思政”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一位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入思政元素,使学生在學习地理学科知识的同时,自然地接受思政教育,培养出既有过硬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政治素养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