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李福 刘明娅 罗文攀
摘 要: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对学校课程的完善和补充,是新时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以研学旅行课程“黔山秀水”为例,重点阐释了课程目标的确定与课程内容的设计,并以案例为基础设计了课程实施路径及学习评价方案,最后对课程设计与实施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黔山秀水”;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研学旅行(以下简称“研学”)课程是“研”“学”“行”充分整合的综合实践课程,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黔山秀水”课程是基于贵阳二中校情和学情,结合贵阳市著名城市公园——黔灵山公园开发的研学课程。本课程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为准则,立足于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依托黔灵山公园丰富的地理资源,诠释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拓展学生见闻,激发兴趣,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怀,促进全面发展。
黔灵山公园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老城区西北角,是贵阳人最喜欢逛的公园,也是外来游客必然会打卡的公园。可谓是“有山有水有灵猴,有佛有寺有国宝;有红色文化,有文物古迹”,地理资源丰富多彩,集山、林、泉、湖、洞、寺、动植物于一体,有“贵在城中,美在自然”之称[1]。
一、课程目标与内容设计
1.课程目标
以新课标为指导,本课程设计的总目标是通过对乡土地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进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具体目标如下:①通过课程学习,能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黔灵山公园的关系,充分认识到人地协调有助于黔灵山公园的可持续发展。②通过课堂学习和研学活动,能够尝试将地形、地质、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与人类活动、传统文化等人文要素相结合,观察、分析黔灵山公园的环境现状和问题,形成一定的综合思维。③通过研学活动,能够从区域的视角观察黔灵山公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并通过比较、分析等,认识和评价黔灵山公园的现状和问题,培养区域认知能力。④通过课堂学习和研学活动,能够运用地理工具(地质罗盘、地理信息技术、问卷调查表等)获取地理信息,观察、分析一些典型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尝试解决黔灵山公园的实际问题,具备相应的活动设计和行动能力,培养地理实践力。⑤通过研学活动,能够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亲近自然、融入人文,增加文化自信,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怀,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
2.课程内容
依据新课标,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和本校学生实际,立足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突出学生主體性,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以黔灵山公园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注重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可操作性,设计了表1所示课程内容。
二、课程实施案例
1.实施路径
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是校内教学与研学活动相结合。校内教学主要通过师生收集各课时内容的相关资料,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和讨论,达到课程预设的基本要求。研学活动主要根据课程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前资料收集、任务分工、方案(预案)制定等前期工作,在研学活动中,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并对观察到的地理现象和问题进行讨论、反思、修改并形成报告,最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分享。图1为本课程研学活动的技术路线。
2.实施案例(第3课时,黔灵山的“水”)
准备阶段:参考课程活动设计,本课时通过研学活动进行。在准备阶段,将研学地点和内容细化(表2),制定研学方案、安全应急预案,设计调查问卷等,利用周末,对黔灵山的“水”开展研学活动。
实施阶段:周六早晨师生在公园南大门前集合,教师先进行研学过程中的安全教育。随后,将师生分为A、B、C三组,每组的研学路线均不同于另外两组。如A组路线是“泉—湖—背水点”,B组路线是“湖—背水点—泉”,C组路线是“背水点—泉—湖”。研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采样、记录、拍照、采访等,并指导学生科学、规范地观察、记录。学生按小组进行有效考察,完成相关记录(表3)。结合黔灵山公园的实际情况,本次研学活动所需时间约为3~4小时。活动结束后,所有师生均回到公园南大门前集合,教师再次进行回家途中的安全教育,并要求学生按组将研学资料及设备(水质TDS检测仪、观察记录表、问卷调查表、照片等)保管好。
总结阶段:学生根据本组的研学记录、数据等资料,在组内进行讨论,制作PPT、撰写小组研学报告等。然后在课堂中,以组为单位交流发现的问题、分享研学结论,借鉴他组的先进做法和经验,修正小组研学成果,最后小组之间合作形成地图、展板、小论文、研学报告等成果。
三、课程学习评价及学分认定
1.评价方式与学分认定
本课程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方式,通过计算课时平均成绩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学生的课程总成绩=10次课时成绩的平均分值(课时成绩=行为表现性评价分值×80%+终结性评价分值×20%)。学分认定:课程总成绩分值≥60分,记2学分;<60分,记0学分。
2.课时学习评价
(1)过程性评价。研学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评价也注重过程,而表现性评价是新课标提供的两种过程性评价方式之一,本课程采用表现性评价作为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表4)。
(2)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基于学生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所提交的终期作品,如小论文、心得体会、研学报告、影视、绘画作品及其他作品等,由指导教师打分呈现(表5)。
四、课程实施的效果与思考
1.实施效果
(1)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增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明显提高。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他们更愿意通过独立、合作等方式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地理学习(研学活动)充满期待。
(2)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研学活动中,向市民发放调查问卷和采访等,面对不同性格、职业的市民,学会怎样沟通和交流更加有效。如某学生遇到某市民要求用英语交流。开始时不知如何着手,紧接着努力进行尝试,虽然不够流畅,但最终交流成功。这件事对学生触动很大,表示要努力学习英语,适应多变的社会发展需求。
(3)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在研学活动中,需要主动去访谈、观察、收集资料、使用工具、分析数据、总结提高等,能够很好地培养其核心素养。如学生通过观察泉眼周边的地形特征、植被覆盖率等,初步分析出白象泉所在海拔较低,植被覆盖率较高,全年均有水流流出;而冷翠泉周边虽然植被覆盖率也较高,但是海拔相对较高,只能在夏季的部分时间,才有水流出。通过对该现象的分析,得出泉水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的观点,说明学生综合思维得到一定的提高。
(4)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和文化自信增强。本课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黔灵山公园的自然资源(山、水、林、猴)和人文资源(寺、红、文、娱),增强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怀和文化自信。
2.研后反思
(1)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方式转变。新课标明确指出,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2]。教师的教学不再是传统课堂的说道方式,应促使教师尝试如何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活动,思考在活动中应该注重什么问题,尝试怎样在研学中给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以及如何评价学生学习等。
(2)重视课程设计和实施。课程实施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如水质检测不够专业,遇到被采访者不愿接受采访而束手无策,考察结论流于表面现象,撰写报告不够专业等,这些都还需要大量的实践研究加以修正。因此,课程设计应以新课标为指导,重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方式和评价方案的设计,才能保障课程的有序开展。
(3)重视保障学生安全。研学课程实践性强,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保障学生安全,是教师的义务。需要在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各个环节,都充分考虑学生安全问题,提高安全意识,确保学生安全。
参考文献:
[1] 汪际,张慧.贵州省中学乡土地理教学案例[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