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许方林
摘要:为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研究解决学科内容教学策略和存在的问题,本文选取实际案例,探讨如何开展“循环跟进式”联动教研,助推区域学科教学发展。
关键词:循环跟进;联动教研;学科教学
学科联动教研是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若干所学校面临的共性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两所及以上学校教师组建而成的团队为研究主体,以课堂为研究现场的教研实践活动,具有互动性强、形式开放的特点,能贴近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 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速、为学生的能力提高助力, 是区域学科教学发展的推进器和区域校本教研的发展走向。学科教研组是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基本组织单位,更是区域联动教研的主体。联动教研的目的一是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二是研究解决学科内容教学策略和存在的问题,对全区同学科教师起示范引领作用。
一、“循环跟进式”联动教研流程
所谓“循环跟进式”联动教研是类似于同课异构式的联动教研,在确定执教年级、执教科目、执教内容之后,发动数校相关教师设计、授课、研讨、再设计、再授课、再研讨……这样一种循环实践、反思、跟进的教研方式。这种教研方式强调的是联动教研的过程,在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进步,有利于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展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其基本流程是:联合设计——循环实践——深度反思(如图1)。
■
二、“循环跟进式”联动教研实施
1.确定选题,联合设计
(1)研析课标,确定教研主题。全国高考地理新课程标准卷与大纲卷试卷结构的最大差异,是综合题被分为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其中,选考题分值为10分,要求考生在“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道地理试题中任选一道作答。当前高中地理阶段的教学内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即必修地理(3本教材)、选修地理(3本教材)和区域地理(4本教材),教学时间紧、教学任务重。全国高考地理新课程标准卷“三选一”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开展选修地理的教学,成为各学校和学科教师广泛关注的问题。由此,选择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二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作为本次联动教研的主题。
(2)区校协作,确定主执教者。重庆市第42中学校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提出“每学期每个教研组重点打造一名青年教师”的培养策略,加之学校是“青芒学校联盟”成员,该联盟每学期由主席学校邀请各成员学校安排部分学科青年教师进行“同课异构”活动,旨在共同推动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2015—2016年(下)学期活动由河南洛阳第十九中学校主办,重庆市第42中学地理组受邀参与本次“同课异构”活动,地理学科拟定的课题刚好是高二选修地理的内容。
2.循环跟进,多轮研讨
(1)一人同课多轮研究。一是校内磨课,集体教研。执教教师通过解读课程标准,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完成第一版教学设计,并请备课组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完成第一次“磨课”,为试讲做准备。结合备课组教师提出的意见,对教学设计进行修订之后,进行第二次“磨课”——试讲。学校教研组全体教师现场观课、议课,指出这节课选用教学素材过多过杂、探究材料目的性不明确、教学主线不清晰、教学语言不够精练等需要调整的问题,并对后期调整提出相应意见。
二是区校联动,整合资源。通过教研组集思广益、共同反思,执教教师完成新的教学设计后,进行第三次“磨课”。邀请区地理教研员与教研组全体教师现场观课。议课环节,教师们肯定了本节课的进步所在,同时又指出新问题,认为设计缺少特色,整节课地理味不够浓厚,内容铺排太宽泛,没有体现案例教学的特点。区地理教研员建议缩小课题切口,从白色污染的角度去探究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形成原因、过程及其危害,同时决定安排一次区级教研活动,对本课题进行“同课异构”的专题研讨。
(2)多人同课异构研究。一是区内同课异构,循环研讨。在区高中地理“同课异构”主题教研活动中,两名教师分别执教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的研究课,在开放、多元的教学环境中,充分解读课标、整合教学素材,在殊途同归紧扣主题的过程中,发挥和展现出自己的教学特色。随后的评课、议课环节,教师们首先肯定了两位执教教师的教学设计,并对即将参加“青芒学校联盟”十校同课异构活动的执教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提出了更多建议。例如,在以当地学校景观及数据引入、承转语言的打磨、探究问题的指向性、增设反馈练习、PPT美化、结束语提炼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而可行的修改意见。本次区级“同课异构”主题教研活动充分印证了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做法,可以有效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区“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结束后,42中教研组又对该节课的教学设计做了一定调整,进行了第五次磨课,组内教师建议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赠送小礼品环节,小礼品由学校环保社团学生利用废弃物制作而成,贴合本节课教学要求,向学生传递了废弃物再利用,废而不弃、物尽其用的理念,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是省际同课异构,实践反饋。42中执教教师赴河南洛阳参加“青芒学校联盟”十校同课异构活动,整节课进行得十分顺利,得到洛阳市地理教研员的高度评价,他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对课程标准的精准解读与分解,使用副标题(以白色污染为例)能让教学过程更细化;重视对地理概念的解读、剖析,让本课彰显浓浓的地理味道;重视对学生展示过程的即时引导和评价,师生关系更融洽;视频、图片、案例的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教学目标的达成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他特别指出本节课设置的赠送学生小礼品的创意非常好,向学生传达了废物循环利用的环保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育人价值。同时,洛阳市地理教研员也指出本节课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例如,课前充分调试课件和展示设备,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展示活动更加成功;教学语言更精练,可让教学过程更流畅;课堂练习题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学情,及时加以引导等。
三、“循环跟进式”联动教研反思
研究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一人同课多轮研究、多人同课异构研究等联动教研活动,在过程中学习、修正和完善、进步,有利于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和展现教师的教学风格。通过本次“循环跟进式”联动教研,重庆市第42中学地理教研组教师切实感受到课例研究中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对完善自我、重建教学文化的魅力和意义,激发了教师对课堂教学最佳境界不断追求的热情。
在活动中发现一些问题,如忽略执教者的个性特征。首先,在研讨过程中,过多地探讨教学过程的普适性,强调所谓的“设计优化”,而对执教者的个性教学关注不够,真正的“优课”不是流水线上的“制成品”,而应该是教学设计与教师个性完美融合的“艺术品”。其次,对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的培养还欠力度,研讨仅仅停留在备课、上课、课后反思环节,尤其是议课、评课的立足点仍是“就课论课”,不能将“一节课”的效应放大。反思“循环跟进式”联动教研,一方面应加大力度进行专业理论学习,以理论指导准确查找问题、深入剖析问题、巧妙解决问题、扎实深化问题。另一方面,在推进多校、多人“循环跟进式”研究中应注重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师与学生的现实状况,采取灵活的活动方式,促进师生自主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使这种“循环跟进式”联动教研模式不成为“模式化”,而是彰显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化”,只有这样,才真正发挥了促进教师教学“循环上升”的作用。
总之,学科联动教研广泛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极大地弥补了传统教研活动的不足,所以在开展传统教研的同时,要专注于联动式校本教研,以获取更为广泛的教学技能和教研教改信息,促进区域校本教研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淑春.地理名师工作室主题教研活动策略探讨[J].地理教育,2016(1):43-44.
[2] 刘玉岳.创新、开放、共享、绿色的跨区域地理教研[J].地理教育,2016(1):45-46.
[3] 张洪杰.名师工作室引领地理教师专业成长[J].地理教育,2015(9):44-4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