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地理学科角度谈践行“崇一”主题文化教育思想

时间:2024-05-07

程远

摘要:本校提出的“崇一”主题文化教育思想给地理教师提供了独特的思维视角,如果在地理教学中贯彻这些基本观点和基本理念,将有利于教师科学高效地开展地理教学工作,也利于学生全面准确掌握地理知识,并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地理学科;“崇一”主题文化;教育思想

任何学科都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也有其相应的研究内容,而如何把学科内容精准高效地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并使其掌握精髓,是学科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即地球表面的自然事物和人文事物及其运行规律,可谓之天地物人;研究方法多样,如野外观察、理论探索等方法。地理学科教学的研究对象是学生和地理知识,如何把地理知识用科学方法高效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并被学生掌握和吸收,是摆在地理教师面前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本校提出的“崇一”主题文化教育思想给了教师一个独特的思维视角,其基本观点有三个:四个尊崇、格一尽性和知行悟合一。如果在地理教学中贯彻这些基本观点和基本理念,将有利于教师科学高效地开展地理教学工作,也利于学生全面准确掌握地理知识,并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四个尊崇

1.尊崇生命

生命蕴含于一切动植物甚至微生物中。生命对任何生命体来说,一生只有一次,一旦消失,生命体随之失去生命价值,与一般物体无异。地理教学中有关“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一节内容能很好地阐释生命力的顽强,阐释生命如何适应环境,也能很好地阐释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方法和手段,以及人类活动应如何与地理环境相协调等。自然地理环境由各要素组成,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生物等,这些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围绕在生命体周围的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其它要素,当其它要素中的一个或几个发生改变,必然会对生命造成影响。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渗透生命教育,使学生懂得作为自然界的生命体,必须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珍爱生命,懂得作为高级生命体的人类该如何看待自己及世间有生命的其它事物并珍爱它们。

作为高级生命体的人类来说,其价值在于人类的创造性。人要充分认识生命就必须掌握自然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主体我与客体我等相关知识,而这都是地理教学所涉及的内容。其实,地理知识从哪儿来?是人类社会的专利,是人类社会历经多少代人创造的。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自身与自然、自身与社会以及自己眼中的我和他人眼中的我,都是尊崇生命的体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所以珍爱生命才能创造未来,才有机会实现自身价值。

2.尊崇个性

地理学科知识具备两大特性:地域性和综合性。区域不同,地理特征也不同,即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和生物等自然特征和人口、工农业生产、交通、资源环境等社会经济特征。而具有相似自然特征的区域往往呈带状分布,因此这些区域被称为自然带,例如,热带雨林带全年高温多雨,植被异常繁茂,生物种类繁多,砖红壤贫瘠等。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全年温和湿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该区光照弱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却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这说明人类活动应因地制宜,农业生产如此,工业生产及其它人类活动皆如此。教师一定要突出不同区域的“个性”,把这些知识落实到地图上,让学生在地图上发现并认识、理解这些事物。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两块相同的区域,研究地理应研究不同区域的“个性” 特征,因此讲解区域地理时宜采用比较法。

个性是相较于共性而言的。没有个性的人是不存在的,没有个性的区域也不存在,给具有个性的人传授个性化的区域知识,也得用“尊崇个性”的教育原则,现在很多辅导机构强调个性化教育也是基于此原则。在地理教学中,不同学生对不同问题的理解不同,学习同一知识的难易程度也不同,所以在课外对学生要给予个性化辅导:对“吃不饱”的学生给予新的探索路径和目标,对“吃不了”的学生给予耐心细致的指导。

3.尊崇精一

地理学科知识“上天入地”,包罗万象,如果采用之前“地方志”的形式进行讲解,学生既记不住也不可能掌握,因此教授地理知识应有专业方法,教学的核心线索是人地关系。如高一第一节课给学生讲解为什么要学习地理知识时,可以这样讲:地理知识囊括了人类生存的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学好地理知识是为更好地认清和调控我们的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从远古至今,人类活动范围和程度不断扩大,对环境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各种影响,有些影响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我们应认清人类活动带给环境的影响,并探索如何避免不利影响。除了主线索,地理教学还应利用好第二语言——地图。把诸多纷繁复杂的地理知识用各种各样的图像串连起来,以便学生把握精髓,掌握精干,懂得枝叶分布,达到精一专一的水平。

4.尊崇自然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指自然界万事万物运行都有其自然规律,认识这些规律可趋利避害,遵循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处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如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误农时,与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那环境问题就会少很多,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样教育也要遵循客观规律,地理教学遵循的客观规律就是使学生每节课都明白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带着问题去学习,不断寻找解决办法,也就是“目标导学、目标导做和目标导思”。学生只有“学做思合一”,才能真正使地理知识和思维方法入脑入心。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所谓有法就是遵循上述“四个尊崇”,无定法就是教师要懂得创造,懂得因学生而异、因知识而异,每堂课都是新鲜的,都能发挥好学生的积极性,都能让学生朝着不同的目标奋勇前进。

二、格一尽性

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区域地理。高考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点即教学目标,“格一”就是要让学生去探究这些考点,把握其精髓;“尽性”就是要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努力从自身实际出发去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格一尽性之旨在于启化主体人格,独立自由精神。学生的主体性要得到充分发挥,要独立自主地探求真知,这和重庆市沙坪坝区“学本式”卓越课堂有异曲同工之妙。如高三讲授“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时,可把全班分为9个小组,每小组独立思考一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和成因,各小组可以相互提问,发挥每个小组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对这些知识有自己的思考和主体意识,有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和机会。

三、知行悟合一

学生在课堂主要学习间接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授课方式不能创新,学生的学习方式不能变化。知识分为:“是什么”的知识、“为什么”的知识和“怎么办”的知识。学生要透彻理解某知识点,必须把“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有机结合起来,即把“学做思”有机结合起来;同样,教师教学是帮助学生取得这样的成效。例如,讲述高中地理必修3“荒漠化的防治”时,可让学生知道什么叫荒漠化,学生从定义中寻找关键词,在地图中寻找荒漠化典型区域,但学生未必清楚为什么这些区域会发生荒漠化以及该如何应对。这时教师要科学地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领他们朝着目标学习思考,而不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直接呈现给学生,那样的学习效果很差,必须让学生思维动起来,让其按图索骥,充分调动已学知识,鼓励与其他学生讨论后得出答案。荒漠化的本质是土地生产力退化,其表现为土地生产力退化导致的植被稀疏、土壤发育差和河流稀少且流量小等现象。造成土地生产力退化的原因很多,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表现为沙漠化和盐碱化,是由于干旱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主要表现为石漠化,是由于土层薄再加之破坏森林导致;当然特殊地区也有特殊原因。至于怎么办,要因地制宜,但也有一些通用的办法,所以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及原理规律来思考问题,并践行这些规律来解决问题,这样不管面对什么样的考试都能心中有数。2014年重庆高考文综地理部分很多试题难度不大,稍微有难度的几道题也只需学生思维跟进就能解决。如果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那么将取得较好的高考成绩。

总之,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教学是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意思是说:教育就像农业一样需要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需要很长的周期,而不能像工业一样批量生产,迅速出炉。本校地理教学按照“崇一”主题文化教育思想开展教学工作,必将结出丰硕果实,地理教学充分吸收这天地物我之灵气,必能培育精一执中之栋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