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丁亦楠 王月 李晖 黄贵明
摘要:本文主要从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这一热点问题出发,阐述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从国家层面、高校层面、学生层面分析阻碍其发展的因素,并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
一、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社会发展需要。地理科学从古代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到现代的通才博才的需求,从古至今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都举足轻重。现代社会在环境保护、水利工程、地震、气象预报等领域均需要地理科学专业的人才,作为高师地理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努力培养创新能力,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要举措。
国家发展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其核心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培养一批能承担建设重任的创新型人才。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注重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是响应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环节。
地理学科发展需要。地理学作为一门古老的科学,内容包括从自然资源到人文环境,再到人地关系的协调等。这门涉及领域甚广的专业需要培养一批有全面知识、初级综合能力,能为国家当前重大建设问题献计献策,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地理学的工作者。地理学除了在环境保护、水利工程、地震、气象预报等领域的发展外,近年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更为地理学的发展开拓出一片新天地,这就要求培养一批更高层次的地理信息化人才。
学生自身发展需要。首先,创新是当代大学生内在素质的核心。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学有所得、学能所用、学会所创,使大学时期的学习过程转为真正吸收的过程、转化的过程、创造的过程。其次,创新是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增长率加快、陈旧周期不断缩短、转化速度猛增。在这种情形下,知识的接受变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通过主动“构建”和“再创造”而获得新知识。再次,创新是当代大学生终身学习的保证。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职能正在由精英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指引下,大学生有能力在毕业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根据所从事工作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走出一条前人未走过的路,更好地达到完善自我和适应社会之目的,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
二、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现状的分析
国家、教育界对于创新能力培养比较重视,在教育观念、育人队伍、教育机制等方面,从第一课堂角度出发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指导,从第二课堂角度出发进行活动、竞赛、科研等平台建设,从创新能力发展保障机制出发完善教学保障机制、激励导向机制和评价监控机制以及建设新型师资队伍等。在实践探索方面,教育部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列入“质量工程”,资助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此外,教育部推行的卓越计划和一部分高校正在进行的OECD 工程教育改革,都是将理论性课程向实践性、应用性课程转变,借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教改实验[2]。
但在目前的教育中,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创新的自信、勇气和毅力,动手实践能力偏弱等。地理科学专业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身,在这样的学科教育下,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存在一定的创新意识。但在真正面对地理科学创新时他们又没有自信和勇气,容易走入一些思想误区,认为创新是杰出地理学家才能做的事,而自己只是一般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的普通学生,要创新谈何容易。有些学生虽然有自信和勇气去创新,但在过程中由于经受不住失败而轻易放弃,极度缺乏创新的毅力。也由于长期受讲解—接受式教育的影响,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虽已掌握大量地理科学理论知识,但地理实践能力较弱,也给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一定阻碍。
三、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发展阻碍因素的分析
1.从国家考试机制和地方经济层面分析
国家规定的高校专业考试仍以纸笔测试形式为主,注重纸笔测试的结果,评价机制又趋于片面。在这样的考试机制下,学生不得不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考试,时间长了,便养成不喜欢动脑的习惯,也不敢质疑,更别说探索新东西。
从地方经济来看,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一些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由于财政资金不足,对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使得教育资源整体严重匮乏。也因地区贫困落后,对社会一些企业和高级人才的吸引力小,使得企业向学校提供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匮乏,造成学生校外实践机会变少。
2.从高校教学环境与教学改革层面分析
地理创新教学环境有所欠缺。部分高校实践、实验教学设施不完备,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实验实践基地数量少[1]。尤其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的高师院校,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相对缺乏,现有教师大多作风稳步,怯于大胆创新;由于经济原因,学校也不能为学生提供相对完备的地理实验器材、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建立的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又相对不够完善,大多仍以纸笔考试为主,其它评价方式为辅;激励管理体制不突出,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奖励渠道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地理课程结构不尽合理。受现行教学计划及全国高校课程结构影响,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对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特征的学习与培养均分散于各门课程中,既无明确目标又缺乏完善计划。课时安排上,一般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四年总课时基本控制在2 800 课时左右,其中“两课”、大学英语、体育、实践教学和全校统一要求的通识教育课时,各院系不能调整,各类专业课、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时数仅占总教学时数的60%[3]。地理课程内容也只注重理论讲解,不注重实际应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地理专业课学习时数变少,而地理专业课程内容又偏于刻板,造成学生对地理专业课的钻研热情度降低,也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地理教学忽视学生个性化。每个学生在智力、生理、情感等方面都存在差异,特别是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群体多样化,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的差异性日益突出[4]。因此,统一教学计划、统一学制、统一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5]。
地理实践教学力度不够。实践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历来地理学的教学计划中都要安排一定时间在实验室进行专业实验,在野外进行专业实习。但是,由于师资不足,实习与实验经费短缺,实习基地少、课程多、任务重,许多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或被迫缩短时间,只开展基础地理野外实习,有的甚至被迫取消;由于实验仪器设备陈旧、缺乏,教学时数偏少,实验课被迫缩短,多以基础地理验证性实验为主[3]。目前高师地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自主的实践能力[6]。
3.从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层面分析
创新意识较薄弱。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即使已经考入高校的本科生,也很少有人去思考每一项操作背后的科学原理,更缺乏主动探索与尝试新知。多数学生还停留在模仿阶段,真正寻求创新与突破的很少[7]。部分积极参加地理创新活动的学生,目的大多也是为了评价加分,很少有真正以地理科学为兴趣爱好而参加的。他们对地理科学本身就理解不足,对地理科学这个专业的就业趋向也不抱多大信心。
地理专业知识不够坚固。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锻炼与提升。一些“学霸”、“考霸”坦言,过去觉得自己专业知识学得还不错,但真正到了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时,才发现课堂所学知识远远不够。当前本科教育宽口径的培养模式,使得大学课程与研究生课程存在一定脱节,出现大学生听不懂研究生的学术报告、本科毕业生不能迅速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等情况[7]。这都显示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有待增强。
四、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提升的策略
1.优化教育政策
国家规定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考试可采用纸笔测试、科研论文和社会实践调查相结合的形式,既考查学生的地理科学理论基础,又考查学生的地理科学实践能力;评价机制可由原来单一的自上而下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转变为学校、教师、学生之间和学生自身等多元化主体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客观、更公平。国家制定相应政策支持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优先资助贫困地区,解决教育资源严重匮乏问题,缩小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教育发展差距,为学生地理科学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保障。
2.创新教学机制
营造良好地理教学环境。高校要加强地理科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配备相对完善的地理实验器材,开放地理实验室,为学生平时的地理科研实验提供平台;改善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质量考核评价制度,设立相关奖励,为学生提供地理科研基金等,提高学生的创新热情。
设置合理地理课程内容结构。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应结合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发展,既重视传统地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又加强现代应用技能的培养,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通用性需要[3]。课程内容的编排要注重实际应用,如地理知识原理、规律等要注重应用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地方,让学生觉得知识就在身边,创新也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5]。
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只有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展与发挥,充分调动求知探索的欲望,也才能提出新问题、新方法,释放创新能力[8]。高校可结合本科生导师制的培养模式,提升创新技能。鼓励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和条件积极参与导师实验项目的研究,在导师指导下,学生完成科研项目的调研、设计、实践,得出可行性结论,最后撰写论文。支持大学生个性潜能的发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创新技能[5]。
加强地理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设置模块设计中,注意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相结合、课程实习与综合实习相结合、验证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相结合、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专业实习与教育实习及支教实习相结合、课程论文与毕业论文及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4],从而促进学生地理科学创新能力的提高。
3.增强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自主创新。高校可根据学生在地理专业学习上的兴趣爱好,成立多个自主研究小组,强化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自觉性。让学生了解全国各种学术科技竞赛,不仅鼓励学生参与本专业科研项目,还动员他们参与经济、管理及计算机等其它专业门类科技竞赛。有条件还可积极申请国家专利,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提高学生的创新热情[9]。
夯实学科专业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是其它一切科研和创新的根基,学生必须学好地理科学专业基础知识,才能在其刺激和启发下去实践创新,并在储备一定知识量之后才更有底气和自信去创新。
参考文献:
[1] 赵海军. 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J].人民论坛,2010(14):274-275.
[2] 高 洁. 人力资本视角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以地方高校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3(20):65-67.
[3] 王爱辉,宋 勇,龙海丽. 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地理教育,2012(7-8):124-125.
[4] 赵希荣,朱中华.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高教论坛,2010(7):45-47.
[5] 吕 祥,周宝同,汤 莉,刘小波,徐 兰. “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J].高师理科学刊,2014,34(3):113,114,117.
[6] 文星跃,董廷旭,刘 鹏. 高师地理科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改革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5(2):85-90.
[7] 白 莹. 地理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浅析——以西南大学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12(2):127-129.
[8] 周 峰.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J].教育评论,2014(1):66-68.
[9]刘小波,汤 莉,吕 祥,魏 丽,周宝同. 高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以西南大学为例[J]. 高师理科学刊 ,2014,34(2):114-11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