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花 溪 邹金伟等
一、新中国第一部地理教学大纲的颁布
——第一阶段:1949—1956年的兴旺时期
长期以来,地理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大致可分为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这种三分法在1956年的大纲中已有雏形。
知识方面,1956年大纲中沿用的是1948年提出的“地理知识”的概念,表述为:“把一定范围的地理知识教给学生”。能力方面,大纲“说明”部分中首次提出“使他们获得一些实际的技能和熟练的技巧”以及“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学会许多有实践意义的技能和熟练技巧”,这些技能和技巧涉及地图、地理测量仪器、地理图表的使用以及地理观察。
情感方面,这部大纲的德育目标是新中国地理教育中德育发展的基础。以这部大纲为起点,我国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德育发展步入“起步阶段”。但是,这部教学大纲中的德育目标表现出高度政治化和成人化的特点,而且这一阶段也是比较教条地全面学习苏联的阶段。
二、1963年大纲与逐渐萎缩的地理课程
——第二阶段:1957—1976年的萎缩时期
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是根据1958年国家颁布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以及在这个教育方针推动下中学地理教学改革所取得的一些新鲜经验而制订的。
地理知识方面,1963年大纲第一次使用“地理基础知识”这个高度概括的词汇。在1948年以前的大纲和课程标准中,地理知识学习的目标一直是与情感教育的目标混在一起表述的。从1948年的课程标准开始,把地理知识学习作为第一条目标的做法,至今没有改变过。
技能要求方面,在1956年大纲首次提出技能之后,1963年的地理教学大纲中,正式把“掌握运用地图等基本技能”列为地理教学目的之一。以后40多年中作为我国大陆中学地理教学基础的“双基”的提法和地理课程目标“三分法”就是在那个时候确立的。
思想教育方面。1963年制订的教学大纲中改变了原来用纯粹“政治”目标替代德育目标的倾向,强调了“地理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统一的”。同时,1963年大纲突出了“人类中心论”的观点。
总体来说,1963年大纲的教学目的在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较之1956年大纲要明确和具体得多,教师比较容易领会和掌握。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要求仍然有偏高的倾向,如培养学生的国际主义精神,就很难通过地理教学来实现,而培养学生“战胜自然”的雄心又显然有出脱离当前人类掌握科学技术的水平与能力,缺乏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地观思想。
三、新大纲的颁布与地理课程的复苏
——第三阶段:1977—1986年的恢复时期
1986年大纲不仅强调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要求,从而使中学地理教学的三项职能趋于完善,这较之1978年及其以前的大纲可说是前进了一大步。另一方面,大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也较1978年大纲更加全面和明确,教学目的中的德育目标一改过去空洞、笼统、拔高、脱离实际的现象,体现了实事求是、切合实际的原则,德育目标得到丰富和发展,这为德育目标的实施提供了可操作性的依据。1986年《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明显地体现出新思想,与之前相比,其德育目标变化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明确提出了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的教育;②贯彻了“三个面向”的原则;③利用乡土地理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④德育目标分为不同的层次。
四、九十年代地理课程发展与新大纲
——第四阶段:1987—2000年的稳定时期
1992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试用)本着切实加强思想教育和国情教育,寓德育于地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之中的精神,对思想教育的内容要求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充实和提高。以往地理教学大纲一般都提“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1992年大纲中不再提出关于国际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要求,而是提出要帮助学生“树立对生态环境的全球观念,以及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的思想”。另外,在大纲中明确提出要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懂得要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强调了辩证唯物主义人地观的教育。同时,这一大纲实现了目标分层,即大纲中规定的对地理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其中属于识记层次的部分,有的要求知道,有的要求记住;对于地理基本技能训练方面的要求,分为初步学会和学会两个层次;对于思想教育方面的要求,大纲中用“了解”、“认识”、“懂得”、“受到”、“树立”等不同的词汇,来表述其要求的不同层次。
五、新程课改革——第五阶段
1,教学大纲的“双基”和课程标准的“知识与技能”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地理教学大纲和地理课程标准都非常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将其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2)“知识与技能”是地理课程的基础目标。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增强地理能力,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度。
(3)地理课程标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更具体、明确。如“知识与技能”目标包括四条,第一条目标涉及的内容,偏重自然地理。第二条目标涉及的内容,侧重人文地理。第三条目标涉及区域地理的内容。第四条目标涉及地理技能。而地理教学大纲则没有进一步细化到具体,许多内容让教师无法把握。
2,教学大纲的“能力”和课程标准的“过程与方法”比较从表2可以看出以下几点。(1)地理教学大纲和地理课程标准都非常重视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共同点都是重视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探究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是地理课程标准的关键目标。掌握“过程与方法”,能更好地学习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促进作用。
(3)地理教学大纲对“能力”的要求阐述比较概括,而课程标准则更加具体、细化地描述。地理课程标准还更加突出了地理信息的整理、分析、运用等。地理课程标准不仅重视学生最终获得的地理技能,而且还强调能力的培养过程。
3,教学大纲的“德育”和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地理教学大纲的“德育”和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关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社会责任感、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地理课程标准的终极目标。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后,升华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
(3)地理教学大纲对“德育”的要求阐述比较概括,而课程标准则分别描述并且包括四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