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课堂“管理”探微

时间:2024-05-07

裘腋成

随着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课堂”、“管理”、“课堂管理”这些词的含义,正在重新审视,深入理解。本文力图从以下一些现象或案例中,找寻对“课堂管理”的重新认识,从而建设一个温馨、有序、高效的课堂。

一、“落差”

“教学设计”有了智慧的实施过程,才能缩短“落差”,并最终达到零“落差”。

◆案例

为配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全面推广使用,上海市地理学科在2007年举行了“高中地理新教材‘说课评比”活动,2008年又举行了“高中地理图表教学评比活动”。这两项评比活动,主要是以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面对评委“说课”作为评比的主要依据。另外,在2008年,上海市举行了地理学科中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此项竞赛,让评委直接走进教室,观察参赛教师在课堂中对于教学设计的整个实施过程。这几项评比结果的对比值得关注:一些教师同时参加了前后两项评比活动,前者获得了最高奖项。而后者情况则不尽如人意。

◆启示

1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智慧的实施过程蕴含着智慧的课堂管理

通常在开展任何一项有目的的具体活动之前,人们都会认真进行准备和设计,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理想的效果。课堂教学活动也是如此。在课前对课堂教学的目标进行陈述,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组织,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安排。但无论怎样绞尽脑汁进行“设计”,即使这个“设计”也考虑了力求能够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教”的行为,“设计”归根结底仍然是一个纸面上的“教学方案”。要使“教学方案”达到预期效果,要使“教学设计”显现效率,必须还要有一个“智慧”的实施过程,而实施过程实质上就蕴含着“课堂管理”。从课程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来审视,课堂教学中客观存在着许多影响教学效益、影响学生发展的课堂管理问题。

2教学设计中设计“如何学”。比设计“教什么”、“怎么教”更重要

通常看到的教学设计,大多的笔墨落在“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上,而较少看到系统、完整地描述教师准备让学生“如何学”。如一些教学设计中,提到了让学生做一个学具,让学生进行合作,让学生观察演示,或组织学生参与小竞赛。让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正反两方的辩论等活动,但设计中却很少有让学生如何来做学具,如何讨论,如何观察,如何竞赛,如何辩论等有关组织过程和实施细节的设计。从某种角度讲,设计“如何学”比设计“教什么”、“怎么教”更重要。教师选择了再好的教学材料,有了再好的活动思路,制作了再好的演示媒体,如果没有一个细化、可操作的实施步骤和方案,就难以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其教学效果必然大大降低。

二、“亲其师,信其道”

“亲其师,信其道”。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在亲近、尊敬自己的师长时,才会相信、学习师长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

◆案例

案例Ⅰ:笔者在参加一次教学视导时,曾深入某校听校长介绍该校的一位特色地理教师。校长介绍说。由于种种原因,这位教师担任过较长时间历史、生物、数学学科的教学工作。虽然这位教师的学科背景是地理,但她任教过的班级,所教学科的考试成绩经常名列年级第一。后来,她转回到本学科教地理,而接替她执教的本专业教师,其班级的考试成绩反而不如她。

走进这位教师正在上六年级地理课的课堂,我们看到,她在引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时走到了学生中间,这时我们看到了以往很少看到过的一幕场景:这位老师亲切地“低下头,蹲下身,弯下腰”,抚摸着学生的头,指导并耐心地解答着学生的疑惑。

案例Ⅱ:走进校园,学生见到老师喊:“老师好!”许多老师没有反应,或不搭理学生……

◆启示

1课堂管理的前提是爱学生、爱事业

生活中有太多的例子可以证明:很多学生会因为喜欢某一个老师而喜欢他的课;因为爱某一个老师而不厌烦学习;因为爱老师而奋发向上。有人总结说,学生对老师的感情,直接影响学生对老师所教学科的情绪。喜欢这个人,就喜欢听这门课,喜欢学这一学科,相应的,这一学科的学习成绩就好。

班级氛围、教师行为是一门“潜在课程”。它不只是影响学生的知识掌握,更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和成长。事实上,年龄越小的学生可塑性越大,模仿能力越强,受影响程度也越深。当今天把劳动、值日、为大家服务、唱歌、写短文、在家休息、教师与家长交流等,都用来作为惩罚的手段时,学生还会热爱劳动吗?还会喜欢学校吗?

2制定师生共同认可的“班级常规”

建立“班级常规”是课堂管理的重要方面。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把“常规”看作是一种处罚的手段,当学生的行为出现偏差时,他们就动用这些“常规”来惩罚学生。有些学生知道,这些常规是老师为了表现其权威而设定的专横的规则,因此,当有机会时他们会用报复、反抗或攻击等手段来回应老师施加于其的处罚,以至于师生关系对立。

处罚是一种外力加诸于身体的痛苦、羞辱,它只能管束学生“不要做什么”,而不能引导学生“要做什么”。

三、“合作圈”

合作学习的内容及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小组合作是两人,还是三人,或多人进行,这涉及到“合作圈”的大小。

◆案例

案例Ⅰ;某校一节地理课安排在地理专用教室上课。为了达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地理专用教室的课桌设计为每六人一张大桌,每位学生桌前有一台半嵌入式电脑,由于一张桌上放置了六台电脑,使得每张桌子足够大。教师布置了讨论题,要求学生以桌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讨论。观察发现,大多数小组,难以看到组员积极参与合作讨论的场面,有的学生因为离发言组员距离较远,干脆做着其它事情。

案例Ⅱ:在某区教学视导,分别听了两所学校两位教师的地理课。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教学活动中来,两位教师事先都设计了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单”。其中一位教师将“学习单”印发给每位学生,要求同桌两两讨论合作完成。另一位教师,也将“学习单”印发给学生,只不过每两人一份,也要求同桌两两讨论合作完成。观察发现。每人一份学习单的学生,忙着阅读、完成“学习单”上任务,而无暇顾及与邻座同伴探讨。后者的活动组织效果显然好于前者。

◆启示

1“课堂环境管理”是课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课堂管理学认为,课堂管理包括“学生行为管理”、“课堂活动管理”,也包括“课堂环境管理”。这里的“课堂环境”是指由教学时间和空间因素构成的特定教学环境,其中座位编排方式是课堂环境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物理因素。英国教育理论家曾对课桌椅的排列方式做过观察实验,结果显示,课桌椅秧田式排列时,学生学习努力的程度是圆桌式的2倍,而坏习惯(如心不在焉等)的出现频率,则圆桌式是秧田式的3倍。另外研究表明,秧田式课桌椅排列时,位于前排和中间座位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更高,被教师点名答问的机会更多。

由此可见,变动教室桌椅的摆放方式,学生的行为就会有改变。采用什么样的座位排列方式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可以用定期换座位、巡视。提问时关注后排和两边学生,安排好需要帮助才能集中注意力学生的座位等方法,以实施课堂管理。

2从课堂教学环节寻找课堂管理要素

众所周知,课堂纪律是很难通过反复讲解、再三强调来获得持久保证的。这是因为,过去常把课堂管理看成是在教学中发生、为教学服务,但与教学活动分开的另一种活动。现代课堂管理理论提出了前瞻性、预防性的课堂管理理念,即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作为课堂管理的重要因素来考虑,教师通过多种多样的组织行为、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教学活动的参与度,从而使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在发生之前就能得到有效的预防。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对合作学习活动中,“合作圈”大小的考虑,确定如何落实“学习单”任务的考虑等。都有效实施了预防性的课堂管理。

教师在课堂中“来回扫视”、“来回走动”、“适时停顿”、“提高音量”和“转换活动”都是被实践所证明的有效预防性课堂管理行为。

3“合作圈”设计也是一种课堂管理行为

合作学习,是一个“共同体”的学习。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因素很多,但在6人合作讨论的这堂课上,学生不能有效地展开合作讨论的重要原因显然是“合作圈”太大,尤其是同桌斜对角的同学间根本对不上话。多人围坐进行合作学习的桌子的大小,要有利于相距最远的学生间的谈话交流。以及组员间的其它协作。而小组合作学习的人数,则需根据合作学习的课题(问题)大小、难易程度、合作要求或形式等确定。

合作学习要促使合作中的成员有角色担当,能经验共享,会分担困难。案例啊提到教师要求同桌学生两两合作完成“学习单”任务,这是一个智慧地促使学生进行合作的课堂管理行为。这种智慧的、稍带有“强制性”要求的课堂管理行为,还常见于地理课上教师布置需对照查阅不同地图,才能获得答案的合作学习任务:同桌两人必须翻阅不同地图,对照阅读、讨论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